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柳明 《今日海南》2013,(5):26-26
“红会”遭遇信任危机,有人说问题出在频发的负面新闻,也有人说是制度不够公开透明,这些都有道理。但作为一个全国范围都有分支机构的庞大组织,管理上的难度导致了所谓的“负面新闻”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无法避免,而其所背负的官方背景也让制度改革难以一蹴而就。那么“红会”的“信任危机”困局在未来该如何化解?笔者认为要先解决导致危机出现的自身态度问题。  相似文献   

2.
陈凯 《民主与法制》2013,(20):40-41
近日,与中国红十字会社会监督委员会(简称红监会)有关的几则新闻,引起了公众对红监会的质疑。公众的质疑主要围绕着几名红监会委员及其言论,从要重查郭美美为红会恢复名誉,到授予赵白鸽中国十大品牌女性,再到撰文说“网络上流传的对中国红十字会的大部分责难都属于造谣”,透过这些声音,有人质疑红监会简直是“一个对红会死心塌地的贴心人”,并且认为:“红监会和红会假如成了‘把兄弟’,真正需要你监督的时候,恐怕就抹不开脸面了。”  相似文献   

3.
宁静 《中国人大》2011,(16):7-7
6月21日,一名叫“郭美美Baby”的20岁女孩在网络上炫耀着自己的“爱马仕皮包、大别墅、玛莎拉蒂”时,怎么也不会想到其“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身份认证犹如一颗原子弹,瞬间将中国红十字会数十年苦心积累起的公信力炸得灰飞烟灭。其对各级红十字会遣成的信任危机,使多地“红会”两个多月来未收到一笔捐助,哪怕是一毛钱的善款。  相似文献   

4.
有一次,我到一个政府机关送医上门,在一般体检的时候.发现好几个人的血压都偏高了。这几个人年龄都只有40来岁,我就告诉他们:“要小心了,高血压可是无声的杀手啊!”有人问道:“说我有高血压.但我到现在也没有什么感觉,高血压究竟会出现什么问题呢?”  相似文献   

5.
陈浩武 《同舟共进》2011,(11):13-13
有人说,我们处在一个“撕裂的社会”。这种“撕裂”,既有思想观念的左右之争,也有朝野之间不能达成共识导致的分歧。  相似文献   

6.
钟严 《今日海南》2013,(5):26-26
<正>"红会"危机看似偶然,其实必然;看似个别案例,却有普遍意义。无论是慈善组织还是政府,诚信一旦崩塌,花10倍的代价去修复也未必能够如愿。"郭美美事件"只是"红会"信任危机的导火线。其实在"郭美美事件"的同时,2011年6月27日,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就指出在对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审计中"发现存在问题"。2012年末媒体又曝出"成都汶川地震募款箱多年未取,箱内捐款发霉"。近日又传出汶川地震时,百余艺术家义拍筹得的8472万元定向捐给"红会",但此后不知善款去向。  相似文献   

7.
宋建平所在企业的改制过程完全是按照上级主管单位的要求按部就班地进行,不但解决了原国有企业职工的安置问题,而且使一个濒临破产的国有企业有了起死回生的转机,应该说是山西外贸国有企业改制成功的样本。 然而。作为民营企业经理的宋建平一审却被山西省太原中级人民法院判为无期徒刑,最大的“由头”就是其贪污了尚在账上的4亿元人民币,同时,也沾了改制前是国有企业身份的、“光”。 贪污4亿元,即使藏上“全国第一贪”的帽子也不为过。有人说,宋建平是外贸企业的能人;有人说,宋建平是企业改制的受害者;有人说,宋建平案在沿海省份根本不算事;有人说,宋建平果真获刑则是改革的退步。无论如何。案子背后反映出来的问题更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8.
济南有个李长水本刊记者杨屹泰有人说他运气好,有人说他是公安战线上的“能人”,也有人说,他是个“实干家”。但不管怎么说李长本的确是不同凡响,因为他走一处,红一片。济南有个李长水,今年56岁。在公安战线已经奋斗了30多个春秋,他中等个儿,“国”字形的脸上...  相似文献   

9.
张宏杰 《同舟共进》2012,(10):70-72
因为雍正在电视上出现得过于频繁,以至于有人问“四阿哥该不该这样忙”,更有人问,历史到底应不应该“戏说”、“穿越”、“玄幻”……其实这个问题问得有点幼稚,就好比问餐桌上能不能摆凉菜:“戏说”、“穿越”、“玄幻”都是正常的创作手段,正如凉拌菜只是一个食物品种,当然有它存在的理由。  相似文献   

10.
市场经济,竞争激烈,风云变幻,神秘莫测。面对这变幻莫测的激烈竞争,许多实业家、理论家都在思考:竞争,究竟是在争什么?有人认为是产品和服务之争,有人认为是经营管理之争,有人认为是体制和制度之争……我以为,最深层次的则是文化的竞争。在当代,很大程度上则是审美文化的竞争。人们常说,“科学”、“技术”、“时间”能出金钱,能创造财富,这当然是对的。但是,这还不够,我们还应认识到“文化”,特别是“审美文化”,也是金钱,也能创造财富。在当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顾客的审美要求日趋强烈,商品中…  相似文献   

11.
创造与奉献     
我在很久以前曾写过一张条幅,写的是“学术关乎心术,人格现于风格。”有人跟我开玩笑,说“我给你看一部物理学著作,你能不能看出作者的心术?”我说“不能。”他又说“我给你看一幅无名氏的画,你能不能评说作者的人格?”我又是“不能。”于是他笑我在条幅上写的是空话。我感到自己对治学与做人的关系的确并未深思,只因传统观念中认为二者有关系,我也便人云亦云了。 近年来,治学与名利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了。无论是学术界或文化艺术界都出现了不择手段追逐名利的现象。于是,我又觉得有关的传统观念还是有道理的,只是不能过于机械地…  相似文献   

12.
高放 《人大研究》2008,(3):26-30
一、从民主究竟是什么东西谈起 问:民主究竟是什么?这的确是国人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2007年春天,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研究员发表了《民主是个好东西》,引发了众多有识之士参与讨论民主问题。在媒体上我们看到,有许多人赞赏这个充满智慧、绝妙而又幽默的说法,随后还出现了多种不同的说法,如有人说“民主是不坏的东西”、“民主是不很坏的东西”,甚至还有人竞说“民主是坏东西”、“民主不是东西”等等,不一而足。您怎么看这个问题?您认为民主究竟是什么东西?  相似文献   

13.
罗玉亮 《当代广西》2010,(20):48-48
1.今年全国“两会”上出现了惊人的一幕,广州市政协主席朱振中8分钟的发言赢得了9次掌声,被人们称为“敢讲话,会讲话”的代表。但也有人说,朱主席“官话”也讲了几十年,只有到快退休了才敢这样说。请你就此谈谈“两会”代表应当发挥怎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有人问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您脑子里都装着什么?”爱因斯坦回答说:“我脑子里始终都装着问题。”矛盾无处不有,问题无处不在,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过程。对于领导干部来说,  相似文献   

15.
笔者发现,一些民主生活会虽然强调一定要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但是也存在着不少人在进行批评的时候不是轻描淡写就是把批评变成了“希望”和变相的“表扬”的现象。一旦批评走了调,这批评就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有人说,时下有些批评已成了“奉承式”和“阿谀式”,被批评者不仅不会“冒汗”和“幡然悔过”,相反却面对着批评而怡然自得。有些人之所以屡屡犯错误甚至走向腐败,当然是内因在起决定作用,但是长期听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批评而导致思想和行为失控,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倘若有人满耳听到的都是“您何必亲自……”“您也是…  相似文献   

16.
如果你留心,你就会发现如今竟有不少的新闻标题会是“……面临信任危机”、“……呼唤诚信原则”。再看去年几则:12月10日,“亲子鉴定热”折射家庭信任危机;12月8日,司法鉴定活动遭遇“体制性”信任危机;11月30日,15家企业认为CRM再次遭遇信任危机;12月6日,青岛酒店:信任危机使水发食品萎缩;11月29日,巨能钙面临信任危机;中国足球遭遇信任危机;汽车价格背后含信任危机;“信任危机”潜伏信托人才流失……  相似文献   

17.
我说中国的一些官员在“逃避自由”,有人会说我脑子有问题——中国官员有太多的自由,会有人“逃避自由”吗?的确,现今世界上恐怕没几个国家的官员像中国官员这样在行为上有那么大的自由度。但不要忽视,他们在逃避着另一种自由,这就是实现自我、彰显自主意识、充分表达个人主张和观点的自由。  相似文献   

18.
孚逸同志:记得你在报纸上发表过一篇文章,对所谓忠孝不能两全的说法提出质疑。我认为要真正弄清楚这个问题,关键是对“孝”的概念有准确的把握。最近,关于孝的问题的种种报道和议论,都反映出这个问题。你是否能就此问题再谈谈看法?王祥王祥同志:你说得很对,有人至今还爱说忠孝不能两全,的确是来源于对孝的认识模糊不清,“忠”的含义原本是“忠君”,这一点,人们早就用忠于人民,忠于人民的事业取代它了,谁也不会再把“忠”和“忠君”联在一起。而孝的含义从古至今,反映的都是子女和父母的关系,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社会怎样进步…  相似文献   

19.
一些地方人大常委会在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时实行了中心发言人制度。有人认为。实行中心发言人制度,确定1至2名常委会组成人员在会议上作重点发言.对会议审议能够起到导向作用,有利于审议紧扣主题、就事论事、突出重点.提高审议效率。但也有人认为,实行中心发言人制度,有“诱导”嫌疑,不利于集思广益.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持不同意见委员的发言积极性,在审议中容易产生“一边倒”的现象。该项制度利弊究竟如何?欢迎广大读者一抒己见。  相似文献   

20.
喜迎新世纪     
刘思 《中州统战》2001,(1):34-34
不管怎么说,新世纪到来了! 为什么要先来个“不管怎么说”呢?因为新世纪到来之前,曾有过太多的说法。先是“千禧”之辩:有人说 2000年是“千禧年”,有人就指出“千禧”是基督教用语,“我们”用不得也——其实“公元”也是从基督教来的呢,但“千禧”还是被避讳了;后又有 2000年是否新千年之争:有人说新千年自此年始,有人就指出公元无零年,应自元年始,争议遂息;最后,关于新世纪的第一缕阳光照在哪里,国外有争的,国内也有争的,一时不可开交……总之,围绕新世纪,有不尽的话题。然而不管怎么说,新世纪——说跫然而来也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