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流动人口的社会化与犯罪防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流动人口犯罪率的逐年上升,外来流动人口逐渐成为城市违法犯罪的主体。对广州外来人口犯罪情况的抽样调查显示,社会化程度偏低是目前引发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诱因。建立服务型管理模式,加强社会化教育,提高流动人口的规范意识,是实现对流动人口犯罪防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包蓉  包罗 《青年论坛》2010,(4):24-27
青少年犯罪行刑社会化,是通过行刑机构努力改善内在环境,增强青少年犯的改造主动性,同时发动一切社会积极力量参与,塑造他们的正常人格,促使其复归社会的一系列过程和手段。青少年犯罪行刑社会化符合对青少年犯罪人从轻处罚的国际司法发展趋势,司法机关应坚决贯彻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通过其家庭与社会各界的参与、合作,提倡人性化的行刑手段,使其早日回归社会,促成整个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3.
根据社会化与社会控制的差异程度,可以将社会划分为"病态型社会""道德型社会""控制型社会"与"理想型社会"四种类型,其中"控制型社会"表现为转型期社会化机制的弱化与社会控制的形式化。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弱社会化强社会控制"的社会结构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实证研究表明:一方面,单亲家庭结构、传统的教育方式与低教育程度、同辈亚文化、网络科技对于青少年的社会化具有负面效应;另一方面,随着青少年流动性的增强,近亲的联系频率与组织参与程度相应地降低,社会控制面临形式化与实质化的张力。  相似文献   

4.
电脑犯罪是一种新的高科技犯罪形式,它具有很大的危害性,特别是在当今信息化社会,防范和打击电脑犯罪已经成为新时期公安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通过对电脑犯罪容易产生的原因和电脑犯罪手段特征及其危害性的分析与研究,阐述了在当前公安院校加强开展防范与打击电脑犯罪教学内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电影《新警察故事》中犯罪青少年的解析,揭示了青少年走上犯罪歧途的社会化基础:家庭教育畸形,包括家庭环境的影响、需求缺位和情感怪圈;电脑游戏模拟及此过程中的角色领悟偏差;同辈群体同化及群体亚文化的构建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苏南城市今后一段时期的犯罪将呈以下发展趋势:刑事案件在总体控制的前提下将再创新高;犯罪类型将以谋财为主,谋财方式进一步趋向多样化;犯罪手段将进一步趋向智能化、跳跃化、暴力化、有组织化;犯罪主体仍将以外来人口和本地无业人员为主,所占比重将一步提高。控制苏南城市犯罪策略应确立以下思路:把犯罪控制纳入政府行为的重要方面;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综合治理体系,推进公安工作社会化;构建灵敏高效的信息体系,提高校制犯罪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构建快速反应的防控体系,强化公安机关对社会治安的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7.
高科技时代犯罪新趋势及控制和预防对策简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科技时代犯罪类型的发展趋势首先是高科技犯罪与经济犯罪相结合型案件数量激增;其次是智能型犯罪增多;其三是游戏型犯罪增多;其四是高科技犯罪与毒品犯罪结合,形成新的复合犯罪类型。现代高科技和通信技术的运用,扩展了犯罪的空间区域,由自然空间向电磁空间、网络空间、心理空间发展。犯罪主体以中青年居多,具有一定的科技知识基础和社会。作经验。犯罪后果具有严重危害性、高度危险性和隐蔽性。高科技时代犯罪的控制和预防应立足治本,打防并举,实现多种预防和控制犯罪措施的“超限”组合;抓住关键,加强对高科技时代犯罪场的有效控制;科教强警,提高素质,以高技术手段对抗高技术犯罪;加强被害防范,提高特定机构和特定人的被害敏感性和自我保护能力。  相似文献   

8.
财产犯罪是一类犯罪,由多种具体侵犯财产犯罪的类型组成。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我国的财产犯罪具有犯罪数量高发化、犯罪性质严重化、犯罪形式多样化、犯罪手段智能化等重要特点。财产犯罪严重影响广大群众的安全感,不利于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必须采取有效对策,遏制财产犯罪的增长。  相似文献   

9.
城市犯罪是随着我国社会城市化而急剧增长的城市问题。我国城市犯罪的研究虽起点晚,但成果累累。表现在对城市犯罪状况研究方向,分析了90年代城市犯罪的一般趋势表现为:城市犯罪随社会转型而增长,外来人口是城市犯罪的重要人口,青少年是城市犯罪的主要人员,财产是城市犯罪的主要目标,共同犯罪是城市犯罪的重要形式,暴力是城市犯罪的重要手段,认为城市犯罪的一般成因主要有:城市生活的差异性导致心理的不平衡,金钱成为城市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中介,淡漠的市民关系为越轨行为提供条件;在城市犯罪的控制策略方向提出,应加强外来人口、青少年的犯罪预防,强化城市居民的被害意识,通过环境设计建设以提高社区威慑防范能力。目前我国在城市犯罪研究不存在一些问题,对犯罪成因和犯罪控制方面的研究比较粗浅苍白,研究手段比较单一,实地研究手段少,研究不深入等。  相似文献   

10.
犯罪控制的初衷在于减少、遏制犯罪,但控制措施的不当使犯罪控制被异化,一方面控制、遏制着犯罪,另一方面却在制造、激发着犯罪。我国无论是“严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犯罪控制实践,还是犯罪控制的基本理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化。应当在一体化的视野下确立纠偏性的矫正理论,从犯罪控制的之中、之外、之上的视角出发,在犯罪控制的理念、犯罪学理论、社会控制、司法控制四个维度进行扬弃。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社会治安形势严峻而警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实现社会稳定与治安有序,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治安工作社会化的道路。在深入推进治安工作社会化的过程中,要积极消除思想羁绊.努力寻求并建立起广泛而真切的价值认同;要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强化工作合力,分层面同时同步推进;要进一步夯实基础,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建立起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公安机关必须坚持有所作为,进一步提升专业化水平,全面有效履行工作职能。  相似文献   

12.
流动人口犯罪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珺 《理论月刊》2007,(9):127-131
对犯罪原因的探讨一直是犯罪学研究的难点之一。流动人口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影响犯罪的因素是极其广泛的,本文拟从经济原因、社会原因、文化原因、政策原因、心里原因多方面对之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3.
女性违法犯罪原因有社会的、家庭的、生理的、心理的。这些因素互相作用,互相转化,最终形成导致犯罪人犯罪的直接的具体原因。在家庭伦理视野下,女性违法犯罪还有其独特的也是极为重要一些原因:家庭异常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失范的伦理道德关系。  相似文献   

14.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仍然呈高发趋势,犯罪类型增多,并呈现出低龄化、暴力化,团伙性,成人化等特点.未成年人身心发育不健全,对外部世界缺乏成熟的判断力,但家庭管教不良、学校教育不到位、政府管控失当、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不完等未成年人犯罪的客观原因更需要我们重视.我国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对犯罪未成年人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尽量不适用刑罚手段.  相似文献   

15.
犯罪人在犯罪实施过程中运用了对被害人非人格化的技巧 ,以规避良心和道德的谴责。国家和社会在犯罪控制中也有对犯罪人的非人格化过程 ,但这种对犯罪人的非人格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在今天已经变得不应该、不必要也不明智。对非人格化过程的阻却 ,提供了一个潜在被害人避免犯罪侵害、国家与社会控制犯罪、矫治犯罪人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6.
前科制度在我国刑事法律中广泛存在,这使得曾受过刑事处罚的人永久地背负"有前科"的负担,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来说更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对他们复归社会、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未成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犯罪特点和成因决定了前科消灭制度对其使用具有可行性。建立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有利于未成年人重新融入社会,有利于实现刑罚的目的,有利于完善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社会治安管理光靠公安机关一家是难以胜任的,必须走社会化的道路,必须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引进市场化运作机制结合起来.在当前条件尚不成熟的前提下,可以由点到面,"星火"式地发展.先在较小的地区,或在某些专项斗争上,或对某些特定人物管理上,或在某些部门内,把社会化管理对策形成完备的系统;再由小到大,落实一个,巩固一个,由点到面,起步于微观,功成于宏观.在这过程中,一是党委政府要给予政策和法律扶持.二是要有明确的市场运作规范.三是要有严格的优胜劣汰措施.  相似文献   

18.
人文教育可以通过决定社会主导型价值观,影响人际关系,制约犯罪,对社会稳定起特殊作用,为良好的法治秩序的建立奠定坚实基础.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对控制和预防犯罪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是从根本上减少犯罪产生的重要战略性措施.  相似文献   

19.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在我国已进入到防控后期,防控措施从应急化逐步转向常态化,犯罪形势也较之前疫情爆发期间又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经过对后疫情时代犯罪形势特点的分析,通过借鉴公共卫生机构的三级疾病防控模式来设计犯罪的诊断式防治对策,可实现对后疫情时代犯罪的有效预防。  相似文献   

20.
司法不公的现状,引人瞩目。文章用犯罪学的眼光,审视社会公正与司法公正的内涵和打击与防范的关系,探讨了立法公正与法律系统的合理性、司法人员素质与司法环境、司法调控机制与公正标准等同司法公正的相关性。着力从民主政治中寻求司法公正和完善法制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