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以不贪为宝”这句话出自春秋时代宋国大夫子罕之口。《左传》记述了这则故事:“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旱弗受。献工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译为白话,意思是:...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一些网络“流行语”出自某些政府部门新闻发言人之口,比如“俯卧撑”、“躲猫猫”、“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相似文献   

3.
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期间,理论界有些人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宣传“自我价值”,“自我设计”、“自我选择”、鼓吹“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这种观点为个人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起着腐蚀人们灵魂、涣散人们意志、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的作用。“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这一命题,并非宣扬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所发明创造。在西方哲学史上,近现代一些西方学者都对这个命题进行过论证。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布斯认为,自私是人的天性。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全国皮影木偶戏观摩演出在北京国际俱乐部举行、两位远道而来的法国青年男女——安娜·李安宁和埃麦埃克·德·蒙代纳尔要求为观众演出他们自编的《神箭手后羿奇遇记》。他们精湛的表演引起了轰动。金发披肩的李安宁操着一口流利的汉语说:“我们回到皮影戏的发源地中国演出,实在使人太高兴了!”  相似文献   

5.
不要脸了?     
“人一生下来,就得对自己的那张脸负责”,此话出自美国总统林肯之口。从理论上说,受数千年面子文化熏陶的国人,对此话应有更深的理解与感悟吧?事实却不尽然。报载,一些专为  相似文献   

6.
今天许多人还依稀记得十多年前曾有过一次吸引了千千万万青年人的关于人生意义的大讨论,那是在1980年第五期的《中国青年》杂志上刊登的一封署名潘晓的来信所引发的,这封题为“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的信这样写道:  相似文献   

7.
今天提起鲁迅,人们往往将他想象成一个拿着匕首和投枪的战士,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天天跟人打笔仗的作家,一个至死也不肯宽恕的世故老人;其实不然,除了“金刚怒目”,鲁迅也有“菩萨低眉”的一面. 鲁迅并不像一些人传言的那样自私、冷酷和无情,相反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以至于受伤后仍“以德报怨”.郁达夫在《回忆鲁迅》中说,有位青年学生,因仰慕鲁迅来到上海,到上海后,鲁迅不但收留了他,还收留了他找的女友,给他们提供吃住.这位青年学生不但心安理得地享用了这一切,甚至还提出要鲁迅为他谋一出路.鲁迅没法子,只好找到郁达夫,请他为这位青年学生去谋一职业,假使真的找不到,那么就请一家书店或报馆在名义上用他做事,而每月的薪水,则由鲁迅自己出,让郁达夫转交书局或报馆,作为月薪来发给这位学生.  相似文献   

8.
婚事奢办害处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农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农村青年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量入为出,把人生道路上的结婚“大事”办得“红火”一些,适当购买一些生活用品,请亲朋好友欢聚一下,本无可非议。但近年来,农村婚事奢办之风越刮越猛,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9.
文正 《学理论》2008,(13):85-85
在回答凤凰卫视记者提问时,温家宝总理引用了三处古语和古诗句:一处是“行事见于当时,是非公于后世”,出自《明太祖宝训》朱元璋语。原文为“自古有天下国家者,行事见于当时,是非公于后世。故一代之兴衰,必有一代之史以载之”;一处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的名句;  相似文献   

10.
《侨园》2012,(10):49
卫姓起源 ①出自姬姓,以封地为氏.据《广韵》、《通志·氏族略》及《元和姓纂》所载,周文王少子康叔封于卫(故城在今河南淇县东北之朝歌城),秦时灭国,子孙以国为氏.②出自姚姓,以国名为氏.据《郡国志》所载,古有卫国,舜之后裔,亡国后,子孙以国为氏.③由郑姓改姓而来.据《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等所载,汉时卫青,本姓郑,后改为卫姓.④出自他族.《后燕录》载,昌黎卫姓出自东汉时鲜卑人;《后汉书》载,长水卫姓出自东汉时匈奴人;《九国志》载,五代时辽州刺史卫氏为吐谷浑人;今台湾土著、土家、满等民族均有卫姓.  相似文献   

11.
龙飞 《党政论坛》2010,(10):49-49
《索尔维格之歌》实在太好听,它是挪威作曲家格里格为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的诗剧《培尔·金特》所作的配乐。诗剧《培尔·金特》的主人公培尔·金特为挪威民间传说中的一个人物,有“挪威浮士德”之称。这个没落的乡村纨绔子弟自私、放荡,一心梦想恢复被他父亲毁掉的财富,  相似文献   

12.
所谓“个体性”是指人类个体既作为生物机体又作为社会机体的特殊属性。苏联心理学家安南耶夫把具体人类的生物和社会整体叫做“个体性”。19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曾经提出过这样的重要论断:“人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关于人的“自然关系”,早在我国古籍《礼记·礼运》和《孟子·告子上》中,古人就发现这样一种现象:“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并归结为“食色,性也。”在人的“个体性”中,生物机体所表现出的某些生理、心理现象,一般具有“趋我性、“趋逸性”、“趋惰性”特点,这种特点对于“个体性”青年生物机体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是适用的。而在人的社会关系中,青年“个体性”则包含着“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伦理道德、宗教信仰、风格习惯等是一股强大的制约力  相似文献   

13.
芸芸众生     
芸芸众生的“芸芸”出自《老子》:“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众生”出自《礼记》:“众生必死,死必归土。”芸芸众生原指世间的一切生灵,现指大千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人。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具有先锋意味的青年诗歌运动,萌发于“文革”后期的“地下诗歌”及其民间文学活动,1979年民办文学刊物《今天》的创办为其正式开端,至1989年告一段落。其间活跃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连接的两代人。对前一代人的称谓有“朦胧诗派”、“《今天》派”等;对后一代人的称谓有“第四代”、“新生代”等,“代”的划分因起点各异,是否科学历来有所争论。名称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通过对两代诗人文化命运的透视,揭示出当代中国青年诗歌运动的内在精神,为更年轻的一代人起而越之提供食粮。以下的对话录为我们反思历史的足迹,又开辟了一个视野,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15.
1986年秋末,福建电视台及《福建青年》杂志分别在黄金时间和显要的位置报道了三明钢铁厂小高炉青年联谊会的事迹。一时,许多记者争相前来采访,一些家长纷纷来信要求“代培”他们的子女。一个小小的青年联谊会,为什么会引起人们广泛地关注呢?事情还得从头说起。“小高炉”是福建三明钢铁厂最大的福利区,共有1.5万多职工家属。这里远离市区,文化生活比较单调,是全厂最不稳定的地方。从第一次“严打”以来,有20多名犯罪青年受到了法律制裁,其中5人被判处死刑,250多个青年在公安机关“挂号”。于是,人们把“小高炉”看作是“是非之地”,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因难户”、“重点户”。怎样才能迅速改变这种状况呢?总厂领导经调查后队为,由于青年人阅历、经历不同,气质、爱好、特长不同,对人生的思考也不尽相同,但他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  相似文献   

16.
戒“老饕”     
华丁 《瞭望》1988,(23)
楚人宋玉作《风赋》,描绘风的动态:起于青萍之末,盛怒于土囊之口,舞于松柏之下,继而越刮越猛,耾耾然有如雷鸣,终至形成“蹶石伐木,梢杀林莽”的狂飚,写得生动逼真。只是宋玉并非气象专家,未能判定风力级别。  相似文献   

17.
日本参议院最近继众议院之后通过了正式立法,把“日之丸”旗和《君之代》歌定为日本的国旗和国歌,从而使百余年来的日本国旗、国歌最终实现法制化。此举反映了日本政局日益右转的政治倾向,并引起亚洲国家的普遍不安和担心。人们知道,“日之丸”旗早在100多年前的明治时期被官方允许悬挂在商船和战船上,以用于表明船籍的标识。1870年大政官(相当于内阁)在《商船规则》中还详细规定了“日之丸”旗的尺寸等。后来,不仅在船舶上,而且在驻外使馆和通商港口所在地等处也悬挂“日之丸”旗。再说,《君之代》的曲子作于1880年,其歌词出自…  相似文献   

18.
张钊 《瞭望》2003,(35)
搞艺术的,一提到“青年”,往往会使人联想到“先锋”或者“另类”;提到“处女作”,则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毛嫩”或者“稚涩”。然而,作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青年处女作展演”的第一部戏,黄游的《四川好人》却令人欣喜地没有沾染上时下普遍流行的这些“青年病”,它既机智又尖锐;既破陈立新又有板有眼;既是拿来主义的舶来品,又随处可见传统中国的遗风余韵;形式上花样百出,热闹非凡,让人眼花缭乱,内容也难得的扎实深刻,发人深省……用一句酷似广告的话:融合之妙,尽在《四川好人》!  相似文献   

19.
许多人读《红楼梦》都想读明白,但有一位红学大师曾说过他的体会:“这部书越读越糊涂.”而另一位红学大师说:“这部书应越读越明白才对,怎么能说越读越糊涂呢?”对此该如何解释?笔者发表点个人拙见. 作者有意不让读者读明白.在《红楼梦》的开头作者就说:“故将真事隐去.”第七十八回中说:“太平不易之年,蓉桂竟芳之月……”作者说了一通,仍是“假语村言”,让你不知他写的故事发生的年代和发生的地点.而对下列问题也是糊涂不清.  相似文献   

20.
辜鸿铭现象     
梁子 《瞭望》1991,(13)
《文坛怪杰辜鸿铭》,岳麓书社“凤凰丛书”的一种。1988年初版时印了2,000册,坊间早已见不到了。此书收回忆文章二十四篇,多出自与辜氏有过直接交往的中外人士之手,读来生动有趣。编者希望读者从中所看到的,并不只是一个“古怪老头的古怪言行”。然而,如书名本身所指示的,辜鸿铭之为人所知,多半还在他的“怪”。 辜氏名汤生,字鸿铭,自号“汉滨读易者”,福建同安人氏。关于其生平事迹,《清史列传》有云:“幼学于英国,为博士,遍游德法意奥诸邦,通其政艺。年三十始返,而求中国学术,穷四子五经之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