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树勇 《美国研究》2005,19(1):112-124
当下美国国际关系理论与战略学界中任何研究,都意在回答“九一一事件后美国向何处去?”这一问题。阿特教授 (RobertJ. Art)的《美国大战略》持中庸之道,既不为冷战胜利特别是九一一事件之后的美国地位沾沾自喜,也不垂头丧气。他从国际关系学与战略学的双重角度,理论联系历史,较有说服力地提出选择性干预战略,指出既不能像孤立主义与离岸平衡战略的战略家那样采取消极措施,又不能像小布什政府那样采取单边主义的反恐战略,强调美国与盟国的广泛军事合作,从而较为客观而正确的回答了“九一一后美国向何处去”这个根本性问题,而且在美国新保守…  相似文献   

2.
马涛 《当代亚太》2020,(2):75-99,153
特朗普执政后,美国对华战略逐步由“接触”转向“规锁”,中美经贸关系也因此发展到了摩擦频现甚至是冲突对抗的新阶段。美国对华战略规锁本质上是要遏制中国在科技进步和国家实力等方面的崛起,以维护其霸权地位。贸易冲突作为美国对华战略规锁最直接的手段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国内利益集团与党派之间的斗争。特朗普政府为了获得国内政治支持,推出了严重扭曲的对华贸易政策。文章从美国对华战略规锁的视角,运用多重博弈论方法对中美贸易冲突进行了路径选择分析并认为,囚徒困境中“以牙还牙”策略下的博弈双方均实施损人损己的策略,无论采取“以牙还牙”、冷酷触发还是无限拖延,博弈双方的最优策略都是通过贸易谈判实现继续合作;双方只有通过有效谈判,逐步取消加征的贸易壁垒,才能达成协议并获得最大收益。基于博弈结果的情景分析与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内容,文章为破解中美贸易冲突困境以及未来防范提供了战略参考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3.
土耳其是中东地区大国,地跨欧、亚两大洲,连接黑海和地申海,也是多种文明的交汇地,无论在冷战还是后冷战时期都有十分重要的地缘政治意义。二战后美国与土耳其关系发展很快,土耳其成为美国在中东地区实施扩张势力范围和遏制苏联政策的重要“战略支点”之一。美国中东战略中许多重要举措都是通过土耳其这个“支点”展开的。土耳其与美国等西方...  相似文献   

4.
近两年来,澳大利亚对南海局势亦开始予以密切关注,成为影响南海问题发展的新的外部因素.无论从经济、安全还是政治层面来看,南海及其邻近地区对澳大利亚都有着重要的战略价值,因而南海问题对澳大利亚而言“非常重要”.澳大利亚的南海政策呈现出三个基本取向:与美国保持相近立场;防范中国“控制”南海;力倡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澳大利亚介入南海事务加剧了南海问题的复杂化、长期化和国际化,并对地区安全格局的走势产生一定的影响.中国方面只要能够增进与澳大利亚、美国和南海有关声索国之间的互信,完全可以控制、减弱甚至消除澳大利亚介入南海问题对中国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张学昆 《美国研究》2016,(4):37-57,5,6
随着近年来国际体系的失衡,美国国内就美国“大战略”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辩论聚焦于两种战略选项:在国际体系失衡的背景下,美国应继续推行以深度介入世界事务为主要特征的霸权战略,还是应该开始实施以缩减国际承诺和前沿部署为主要内容的收缩战略。深度介入的支持者认为,美国仍然能承受霸权的成本,并且深度介入能给美国带来可观的安全收益和经济收益;战略收缩的支持者则认为,为应对权力相对衰落所带来的挑战,美国应该减少所承担的国际义务,收敛霸权抱负,以实现战略手段与战略目标的平衡。当前美国的对外战略论争隐含着“美国仍在国际体系中拥有支配地位”的假定,这种支配地位能给美国提供不同的战略选择;同时这也隐含着“霸权衰落后美国该怎么办”的战略焦虑,体现了美国对外战略谋划的敏感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6.
中美伙伴关系的战略机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美国学界和政界对中国崛起的几种看法。第一种是少数人的观点,但在保守派里非常普遍。他们认为,中国崛起是不可避免的威胁;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国的崛起对美国形成安全挑战,但首先应被看作是美国的一个战略和经济机遇,同时需要对其采取“两面下注”战略。本文认为,这是大多数人的观点,指导着布什政府的全面对华政策。第三种观点认为,崛起的中国是美国应对21世纪挑战的潜在伙伴,中美两国应该密切合作,共同处理全球化带来的矛盾。本文认为,全球化创造了一个新的战略环境,可能阻止中美之间出现战略竞争。中美两国需要趁目前关系全面改善的好时期,“锁定”一种基于全球化时代战略现实的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7.
美国“新欧洲”战略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伊拉克危机引发了舆论界和学术界有关美国“新欧洲”战略的议论。本文对该战略进行了初步探讨。文中指出 ,“新欧洲”战略根本上是冷战后美国对欧战略调整的产物 ,其出现带有某种必然性 ;近年来美欧矛盾的激化加快了美国对欧战略调整的步伐 ;中东欧国家主动靠拢美国为“新欧洲”战略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新欧洲”战略的实质是分化和削弱欧洲 ,即美国试图通过北约扩大在欧洲内部建立一个亲美阵营 ,利用中东欧“新欧洲”来牵制德法“老欧洲” ,以此限制欧盟的强大。“新欧洲”战略将对美欧关系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龙春生  袁征 《美国研究》2023,(4):47-72+6
自特朗普政府伊始,美国回归大国竞争战略,将中国视作美国主要的“战略竞争对手”。不同于以往的大国竞争格局,中美战略竞争主要集中在经济、科技、数字基建等“低政治”领域,特别是科技领域正在成为中美战略竞争的主战场。美国为了在科技竞争中占据全面优势,其对华科技战略采取了“内部自强”和“外部制衡”的双重选项。这一战略在充分发挥美国科技制度、资源和环境优势下,将政府、思想库、新闻媒体、私营企业、科研机构、盟友伙伴等各方力量协同起来,综合运用立法、行政、司法、社会动员、外交等手段。但美国对华科技战略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在很大程度上将受到国内外因素的掣肘。美国对华科技战略将维护美国全球科技领先地位与维护美国国家安全等同起来,着力凸显科技的安全属性,不断渲染“中国威胁论”,呈现出一种“泛安全化”的发展趋势,而这种趋势将给中国的科技发展与国家安全带来一系列挑战。  相似文献   

9.
为了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美国学者提出了各种大战略。这些大战略的实质是寻求用适当的方式运用美国的权力,以维持美国的霸权地位。奥巴马政府上台后,调整了美国外交战略。以伊斯兰世界为例,奥巴马政府寻求以更为适当的方式解决巴以问题;接受离岸平衡战略,从伊拉克撤军;采取选择性干预战略,应对恐怖主义和阿富汗问题。2010年5月美国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表明,奥巴马政府谋求的是以限制运用美国的权力来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  相似文献   

10.
美国学者眼中的中国和平崛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建飞 《美国研究》2005,19(4):132-141
2003年10月1日始至2004年3月31日,笔者走访了60位美国学者,同他们就中国和平崛起与中美关系等问题进行了交流。①现将受访学者的主要观点加以综述,并对采访情况做简要介绍。一这次采访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了解美国学者对中美关系中长期走势的看法。有两个重要事件为背景:一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提出了“战略机遇期”这个概念;二是中国学界提出了“中国和平崛起”的概念,并引起中美两国战略界的极大关注。笔者曾参与中国战略界对中国和平崛起的课题研究,这促使本人对中国和平崛起与中美关系的相互联系和作用进行了一些思考。中国要实现崛起,只能以…  相似文献   

11.
12.
近年来南海问题风波迭起,在所有声称对南海岛屿拥有主权的国家中,越南表现尤为突出。文章从中越南海争端的历史及美国南海政策的演变入手,阐述了中越南海争端中的美国因素。文章认为,越南南海政策转强与美国回归东南亚有关。美国对南海问题的立场由中立到宣称关注航海自由,再到高调宣称美国支持多边解决南海问题,这些转变既向越南释放出可以对冲和制衡中国的信号,又给中国解决南海问题带来前所未有的现实压力。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赵刚 《当代亚太》2004,(10):19-23
冷战结束以后,美国战略研究界在对华关系上主要有遏制和合作两种观点.这两种观点在美国对华关系中都有所表现.九一一事件后,出于打击恐怖主义的共同需要,中美关系有所改善.但双边关系中的敏感问题仍然存在.未来的中美关系仍将曲折发展,合作与竞争、利益与分歧并存.  相似文献   

18.
中美关系面临考验--布什新政府对华政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洁勉 《美国研究》2001,15(2):21-35
美国新政府上台以来,进行了针对中国的全球战略调整,其对华政策逐渐向右转,呈现强硬态势.本文认为,保守主义势力抬头是美国新政府对华政策调整的主要国内因素,维护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应对中国的崛起和挑战则是其外部考虑.美国新政府的对华正在面临抉择,中美关系再次面临考验.  相似文献   

19.
美国国会涉华联线体制分析——以西藏问题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植荣 《美国研究》2007,21(2):101-111
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是一个国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多元层次的复杂系统。美国国会涉华联线的出现,就是美国国内多元政治的具体产物。本文主要以国会的涉藏联线为例,分析美国国会涉华联线体制成立的背景及其在对华决策中的影响。本文认为,涉藏联线是美国国会通过涉藏决议和议会活动,监督政府推动西藏问题国际化的基本势力。在涉藏联线议员的多年推动下,国会对西藏人权问题的“关注和监督”,出现了机制化趋势。国会通过涉藏的两个报告和一个政策法案,加上国会在其他议案中附加的西藏条款,这些因素将是西藏问题在美国或国际上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还认为涉藏人权联线和台湾联线的成立,标志着美国国会关注、影响和干预中国内政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也反映出台湾问题和西藏问题的“国际化”趋势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