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我国股票期权实施中的法律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票期权的法律规制是一个系统立法。针对现行法律对股票期权实施中的诸多障碍与空白之处,建议适当修改公司法、证券法,制定股票期权的专门规范,建立适合国情的股票期权税收制度与会计准则,以推动我国股票期权制度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
股票期权的法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票期权是对经营者进行长期激励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公司激励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股票期权的内涵出发,分析了股票期权的意义、法律性质、实施的法律环境及我国的现状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试析股票期权计划在我国实施的法律障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景忠 《河北法学》2001,19(4):102-103
股票期权计划在国外已成为对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一种成功的激励机制。但若在我国实施,该计划却在股票的来源、股票发行的对象、股票发行的方式以及行权的法律后果等方面都存在着重重法律障碍。我国法律工作者应结合我国国情积极引进国际上先进的公司证券法律规范,以消除股票期权计划在我国实施的法律障碍,促进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股票期权作为企业经营管理中对公司经理和雇员的长期薪酬激励制度,对于改善公司治理、提升公司整体价值、提高投资者的投资回报率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股票期权最近几年才被引入到我国的公司治理中,配套法规在该领域仍是一片空白.本文对股票期权激励的有关法律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为完善我国股权激励的法律规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能对相关法规的完善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邓小毛 《河北法学》2002,20(Z1):106-109
经营者股票期权是公司经营者享有的在未来某特定的时间按预定价格购买一定数量本公司普通股的权利。西方国家已形成经营者股票期权法律制度。我国也已开始进行经营者股票期权方面的尝试,但全面推行经营者股票期权制度存在法律障碍,需改革现行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6.
我国推行股票期权制度的法律问题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公司授予股票期权是一种选择权要约行为 ,作为该要约客体的股票期权是民法上的“期待权”。股票期权法律制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涉及到公司、证券、税收和会计等主要经济法领域。除了合同法之外 ,我国现行法律没有为股票期权留下任何空间。现行股票期权是一种经营担保合同 ,“南橘北枳”的首要原因是法律制度上的障碍  相似文献   

7.
我国实行股票期权制度的法律障碍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方发达国家 ,股票期权制度作为对经理人员传统薪酬制度的补充 ,已成为股份制企业行之有效的一种激励机制。股票期权制度的法律本质是基于劳动合同而产生的一种附条件的财产权利。在其制度构成中 ,涉及股票期权的授予主体、授予客体、行权价、行权期等多种法律要素。目前我国股票期权制度的试点工作还刚刚开始 ,实施股票期权制度尚存较多的法律障碍 ,我们应借鉴外国成熟的经验制度 ,修订相关的法律、法规 ,并采取完备的配套措施 ,以顺利推进股票期权制度的实施。  相似文献   

8.
股票期权制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票期权制度是一把双刃剑,作为一项长期激励的薪酬机制,我国实施股票期权既有必要性又存在潜在的风险。因此,要完善股票期权相关制度,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上市公司股票期权制度。  相似文献   

9.
梁平 《河北法学》2004,22(4):41-44
首先对我国企业界的股票期权实践进行了评析,指出我国实施的股票期权本质已蜕变为一种股票购买方案,不能起到其应有的激励作用,之后分析了产生这种变异的原因,最后,结合股票期权在我国面临的法律障碍,对建立我国股票期权法律制度提出了几条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0.
股票期权机制是现代公司股东提供的激励和约束经营者的重要法律制度,在世界各国已蔚然成风.金融危机的发生.又使股票期权机制成为争议的焦点.以金融危机为视野,对于股票期权机制的理沦基础、法律特征重新进行审视,并在此基础上,详细考察股票期权机制现存的缺陷与不足,思考并探讨我国实践中对于股票期权机制的建立与健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律师》2000,(6):59-60
期股,即经营者股票期权(ExecutiveStockoption,简称ESO),是企业资产所有者对经营者实行的一种长期激励的报酬制度,标准的股票期权指经营者享有在与企业资产所有者约定的期限内(如3—5年内)以某一预先确定的价格购买一定数量本企业股票的权利。股票期权源于美国,自80年代至今,美国大多数公司都实行了这种制度。我国率先实行股票期权制度的国有企业是上海仪电控股(集团)公司(1997年)。目前,上海、武汉、北京、南京等地纷纷制订了对企业经营者实行期股制度的办法,本文不想对股票期权制度本身的优劣作评价,仅拟从法律适用的…  相似文献   

12.
我国实施股票期权的法律障碍及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票期权制度作为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它把经理人的利益和其对企业在未来发展中的贡献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为引进这种制度创造了条件,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实行这种制度的道路上仍然存在一些障碍。本文分析了我国股票期权制度在公司法、证券法、税法、会计法、劳动法、继承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建立人力产权法律制度的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文楚  何丹  戴晶 《法学评论》2004,22(3):113-118
中国目前的人力资本、职工持股、股票期权等产权制度创新存在一个根本的缺陷———缺乏人力产权法律制度的支撑。人力产权法律制度是产权制度创新的前提条件。人力产权法律制度不仅能为产权制度创新提供法律支撑 ,而且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源的转化问题 ,同时还弥补了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漏洞。  相似文献   

14.
“经理股票期权”的法律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经理股票期权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具有积极作用 ,实践中应正确理解其运行机理 ,并重视为其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一方面要适时修改《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 ,另一方面 ,在设计公司治理结构的相关制度时 ,真正做到约束与激励并重。  相似文献   

15.
股票期权是指受权人按约定的价格和数量在授权后约定时间购买股票的权利。如果在约定的行权期股票价格高于约定价(行权价),股票期权受权人就会向公司购买股票(行权),从而获得价差收入。股票期权制度实质是让经营者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的一种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承认了人力资本是一种稀缺资源,是  相似文献   

16.
随着1997年上海仪电控股集团公司率先在国有企业中实行"期股计划",开创我国"股票期权革命"的先河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探索尝试股票期权制度,掀起了一场"股票期权热"。但由于我国现行的主要经济法律法规没有为这种制度留有空间,导致实践中的做法偏离了制度本旨,"而在许多俨然实行着期权制的企业,'期权'也不过只是一个说法,对于这种法律制度,根本谈不上规范化的运作"①。究竟什么是股票期权制度,实践中为什么会出现"名不符实"的现象,该如何为其界定法律性质,又该怎样对其进行法律的制度设计?在此,笔者谈几点自己的想法。一、…  相似文献   

17.
《公司法律报告》坚持实用主义的思维,试图从实务的角度连续、全景、重点解读公司法的运作。期望通过各种务实的研究方法,解决公司法律实务中的疑难问题。本卷共设主题法务、焦点论坛、判例评论、司法指南、律法档案等栏目。其中,【主题法务】重点研讨企业改制的法律形式、企业改制与职工权益保障、企业改制与经理人员股票期权、企业改制与债务承担等问题;【焦点论坛】主要论及法定资本制的检讨以及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法律规制问题;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积极探索有利于开发企业员工创新才能的长期激励机制,显得迫在眉睫。北京、上海、武汉、江苏等地,都在尝试通过股票期权这种新型制度,来建立长期激励机制。但这就形成了一种非常尴尬的局面:一方面各个地方性法规为了促进企业科技创新,鼓励创新企业“采取股票期权这种长期性的激励措施”;另一方面,现有的公司法等法律制度阻碍了股票期权的实施。因此,有必要分析我国科技创新中股票期权存在的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19.
范围 《当代法学》2016,(2):102-109
近年公司股票期权激励引发的争议案件不断增多,但由于我国现行法律规范尚不完善,且仅适用于上市公司,由此导致争议处理程序选择和实体裁判的困境.目前较为主流的观点认为,股票期权激励为劳动报酬,其争议应按劳动争议程序处理.但基于股票期权激励的非对价性及其法律关系的独立性,本文认为股票期权激励争议应按合同纠纷予以处理,而其中有关服务期、违约金条款以及导致员工丧失行权资格的劳动关系解除或终止合法性的争议应为劳动争议.根据司法裁判文书分析,我国目前公司股票期权激励实施及其争议处理中存在较多问题,应从程序和实体两方面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20.
吴蓉 《政法论丛》2003,(5):40-43
本文针对我国经理股票期权制度的实践 ,对该制度进行理论分析 ,论证其有效的激励机制与负面影响。同时剖析了我国实施该制度所面临的法律障碍 ,并提出相应对策 ,进而探讨了我国经理股票期权制度的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