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族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如果人为地去破坏这一法则,人类就会等于是破坏自己未来的生存空间.不同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生计方式.这就是,在多样性的生态环境里产生了不同文化选择的文明起源多元中心的原因.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时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民族文化的保护是维护民族利益的根本,一个民族只有不丧失自己的文化,才会在未来社会中拥有自己的生存资本和发展空间.本文从国际法、民族习惯法、党和国家民族正策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张素蓉 《求索》2012,(10):214-216
以中国、印度、埃及等为发祥地的古代东方农业文明是人类农业文明的开端,它们各自发展模式不尽相同,但秉承诸多共同的基本文明特质。以欧洲为主体的西方农业文明,因与两河流域农业文化、苏美尔为源头的商品文化以及欧亚干旱地区的游牧文化都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所以,西方农业文明是一种集原始狩猎文化、游牧文化、商品文化与农耕文化为一体的次生文明。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欧洲经历科学、商业和消费三大革命,农业文明最终发生向工业文明的历史嬗变,实现了向人类更高文明的历史转型。中华文明业已形成稳定的"自组织"系统,这种独特的文明模式不仅在人类历史上存有价值,必将在未来仍发光芒。充分重视并研究东西方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与经验,有益于开创中国特色的现代文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对经济全球化下中国文化安全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全部智慧与文明的集中体现,是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世界历史的本质是文化和文明。现代社会的发展在根本上是文化性的,是文化的扩展、征服与认同,是文化的融合与沟通。西方资本主义对经济全球化的主导性在文化上就表现为文化帝国主义,它对非西方的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主权进行着猛烈的侵蚀、同化和控制,使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主权与文化发展受到了  相似文献   

4.
游牧文明与草原畜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力更  敖仁其 《前沿》2002,(12):53-55
一、游牧文明的提出我们大家都知道 ,游牧文明是一个带有历史色彩很浓的概念或术语。不少历史学家把工业文明来临之前的社会文明形态划分为两种基本的文明形态 ,即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如果按这样一种历史的分类方法 ,那么 ,游牧文明的地域分布将是非常广阔的 ,包括今天的蒙古高原、中亚、西亚、欧洲、北美、澳洲等广大的地区。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 ,在世界范围内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逐步走向衰落。然而 ,其衰落的程度在地域分布上及其不平衡。正是这些不平衡的地域分布特点及其游牧文明和其他文明的互动关系成为当今国际游牧文明研究的一个重…  相似文献   

5.
<正> 1 印度文化的多样性与中国文化的统一性: 印度文化的多样性十分突出,并且这种多样性本身所体现的差异性,常常又是极不协调的,往往还是互相冲突对抗的。这主要表现在: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带来多种文化层次的共存,古老的传统和现代城市文明的共生,语言和历史的差异使统一的文化成为不可能。中国文化虽然也是多样性的,但这种多样性只表现在其源头上,随着政治、经济的大一统局面的发展,分裂的时间逐渐短暂,因而在文化的发展上,统一性常常是主导方面。如果从多民族文化的构成来讲,其表现是:印度的各民族都处在相当的文化层次上,而在其后来的发  相似文献   

6.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和最普遍的一种存在.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已引起世人瞩目.文章分析了文化多样性之与民族院校的价值与启示,为民族院校在文化多样性背景下如何走特色发展之路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文明是文化的实体,文化是文明中最根本的东西。文化水平的高低上可以看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文化是文明的沃土,文明是文化的结晶。文化中产生文明,而在文明中产生新的文化。没有文化环境就不可能有文明的成果。文化多样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标志着各个不同民族的并存。因为,文化的最大的、最直接的载体就是民族。对中国而言,中华文化不是某一单一民族的文化,它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因此,它不需要分层次,更不允许划等级。必须承认,文化既是民族的生存方式,也是不同民族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8.
民族文化是每个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由于起源的多元和发展的多向,每一个民族文化的知识形态和作为文化传承过程和知识传递手段的教育形式也不尽相同。形成于13世纪初的游牧文化是蒙古民族的传统文化。为适应传统游牧文化发展的需要,蒙古社会出现了部族历史知识、原始宗教知识、军事知识和蒙古文字这样几种知识形态和传授这些知识的教育形式即家庭口承教育、萨满教仪式、怯薛制度和宫廷教育。  相似文献   

9.
王天玺 《创造》2012,(9):53-57
社会主义胜利前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大进步潮流在中华大地上融为一体,是人类历史上非常罕见的文化现象。这是我们在研究文化振兴时需要时刻牢记在心的文化大背景。(三)学习和借鉴人类的文明成果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21世纪是人类共有的世纪。国家无论大小、贫富,都是平等的。只有和平相处、共同携手,人类才能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世界文化多样性如同生物多样性一样,不是一个主张,而是客观存在。世界文化多样性是世  相似文献   

10.
明的重要载体,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传统村落是北京3000年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象征,是北京农耕文明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呈现地和代表性文化空间。同时传统村落也是北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文化基石,是全市人民的精神文化家园。北京郊区拥有一批富有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独特建筑风格的传统村落,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得到保护和重视。
  传统村落是民族的宝贵遗产,是承载和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传统村落是北京3000年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象征,是北京农耕文明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呈现地和代表性文化空间。同时传统村落也是北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文化基石,是全市人民的精神文化家园。北京郊区拥有一批富有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独特建筑风格的传统村落,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得到保护和重视。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对历史上少数民族入侵中原持否定态度。刘晓明、黄小荣则认为,每当非理性的游牧文明对华夏大地进行了冲击之后,我们这个民族就呈现出一片生机,又迎来一个新的鼎盛时期。以秦为代表的西戌文化荡涤中原后,就有六国的统一和西汉的兴盛;以满族为代表的游牧文明入主中原后,就有了前清的文治武功和现代中国疆域、这说明,非理性文化虽带有野蛮色彩,但也有一定合理性,起过进步作用。非理性对我们汉民族素质的矫正表现在两个方面:道德是体质的矫正,通过民族融合,以强健改变了娇柔,以雄武代替了懦弱;其次是意志的矫…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同一性与互补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文化既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同时也具有同一性和互补性的特性.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同一性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多样性是各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同一性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我们既要保护文化多样性,同时也要增强同一性或共同性,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加强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每一个中华民族成员都具有双重认同:既认同中华民族,也认同本民族.中华民族是最高层次的认同,也是最基本的认同;本民族是第二层次的认同.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不是冲突的根源,而是互补的基础.不同民族文化在互动中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从而使中华各民族文化在互补中得到繁荣和发展.多样性、同一性和互补性并行不悖的历史经验,为人类社会多元文化的和平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3.
文化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化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这就是“文化多样性” ,可以从民族多样性、宗教多样性和文明多样性三个层次来表述。文化多样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基础 ,保护文化多样 ,发展先进文化 ,对推动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明与文化的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文化还是文明,都不是指具体事物,而是指人类创造这些具体事物的总体成就和不同的样态。所谓文明,就是人类发展进化的程度,是人类借助知识、科学等手段改造世界,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实现全面发展所达到的历史标高。比如,农业文明较之游牧文明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而工业文明较之农业文明又前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15.
"民族教育"实质上就是一种民族文化现象,是一个民族不断传递的创造性成就、目标与观念。民族教育的形式多样性、内容再生性与功能规范性等特征显示出民族教育的文化内涵经历了一个缓慢的、从自发到自觉的文化认识过程。文化共生下的"民族教育"内涵不应是人们狭义认识的"少数民族的教育",而应是培养学生对自身文化的理性反思,汲取各民族文明成就,实现自身文化重构与提升,从而促进不同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6.
廖乐焕  赵新国 《前沿》2010,(20):180-182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民族的多样性决定了其文化的多样性。云南民族及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不仅是中国多民族状况的缩影,聚集着中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而且可以说是整个亚洲民族和民族文化多样性的聚焦和汇集。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多样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本文对现阶段保护和发展云南民族文化多样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和解释,并从民族文化工作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实现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中国各民族的发展史与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紧密相关 ,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一经形成 ,在其漫长的历史中一直发挥着主体民族的凝聚作用 ,具有三个特点 :融合性、扩展性和南北差异性。中国民族文化的研究不应忽略对汉族历史文化的研究。中华民族居住的地理环境的差异所导致的中国北方游牧经济类型和南方农耕类型的差异和相互影响 ,决定了中国民族发展中的融合特点、关系特点等。  相似文献   

18.
从指向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文化多样性所关注的对象、内容与民族密切相关,民族是两者内容延伸的共同出发点,二者的关系实质上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作为理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需要在时代环境下充实和丰富;作为实践,文化多样性的践行需要强大的理论支撑。为达到以上目标,在此分析了二者在民族这一交汇点上的共通性,并尝试从民族的历史定性、民族平等、民族自主、民族问题的重要性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文化多样性的内在一致性进行分析,从理论方面对二者的关系予以建构,为二者的共同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是贵州儒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由于贵州民族地区复杂的历史环境,客观上带来了儒学传播多样性和复杂性。其中民族战争、兴学校、办书院、游学、修方志等成为贵州民族地区儒学传播的主要方式和途径。贵州民族地区儒学发展与传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不仅为民族文化建设注入鲜活的动力,而且加快了整个西南地区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20.
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和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更是文化的选择。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是从绵延不绝的历史纵深处淌出的清泉,它创造了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发展奇迹,展现出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民族凝聚力,孕育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思想与精神,最终汇聚成为推动时代发展的强大洪流,为我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提供了充足的理由和底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