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静 《理论学刊》2006,(3):84-85
罪刑法定原则是17、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为反对封建专制的罪行擅断而提出的,德国刑法学家费尔巴哈将这一原则的含义表述为: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1](P101)。罪刑法定原则的核心在于限制司法权的滥用和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权、合法权利和追求公平正义的目标。目前,作为一项世界公认的法制原则,罪刑法定原则已经得到了绝大多数国家立法的确认。我国新修订的刑法(简称新刑法)第3条亦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罚,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罚。新刑法将罪刑法定原则作为三大基本原则写入…  相似文献   

2.
刑法衔接的基本原则是适用行为时法,当有利于行为人时,可以适用事后法。该原则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保障公民自由和人权的需要。我国关于刑法衔接的规定有缺陷,因此,有必要对其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3.
八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修正的将于今年10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新刑法第一次以基本原则的形式确立了“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规定处罚;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的,不得定罪处刑”的立法原则,即进一步明确把罪刑法定原则规定为刑法的基本原则,在立法上排除了类推制度。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执行这一原则,对于转变观念,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更好地贯彻实施新刑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刑法中的一些罪名在司法认定过程中,日益具有口袋化的倾向。这一倾向与罪刑法定原则、尊重保障人权的基本理念相冲突。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刑法条文的规定不够明确;司法工作人员对刑法条文的理解存在偏差;以社会危害性为中心的传统刑法观的错误影响;个别司法解释有违刑法的基本规定和基本原理。应结合这些原因,通过各种途径对这种倾向加以遏制。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第二部刑法典的诞生,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刑法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举措。新刑法无论在其内容、体例以及观念上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尤其是其中首次规定的罪刑法定原则,即“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新刑法第3条)。这对切实保障公民权利、完善民主与法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一、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渊源与发展罪刑法定这一现代的基本原则,由一种学说而为法律的明定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程,它是针…  相似文献   

6.
陈金涛 《世纪桥》2011,(3):55-56
军事刑法是特别刑法,在法律观念和法律制度上都具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在基本原则上的体现是:军事刑法要坚持刑法总则中所确立的罪刑法定、罪行相当及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但有自身的实现方式。同时,军事刑法基于保护法益的特殊,还要坚持严罪重罚、平战区分及注重预防原则。  相似文献   

7.
张建武 《实事求是》2006,191(4):76-79
公民的权利受法律保护,任何人未经法院依法裁判其权利不被剥夺或限制,这是现代法制社会的基本要义,也是法制文明的内在蕴涵。刑法对人权的保护,既包括对被害人及广大守法公民人权的保护,也包括对犯罪人人权的依法保护。我国真正的刑法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现行的新刑法典在保障人权方面有许多重大改革和完善,主要体现在确立了刑法基本原则、对未成年人犯罪之刑事责任的确定、正当防卫制度的强化以及刑罚更为人道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罪刑法定,是现代刑法制度最重要的一项原则,其基本精神价值就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刑。“禁止类推”是罪刑法定的派生原则之一。“类推”概念只能用以指代“类推适用”,而不能演绎出“类推解释”。从“罪刑法定”和“法律解释必须在文义所及的范围内为之”的基本理念出发,罪刑法定原则实际上不排斥任何一种解释方法。以此视角审视李宁组织卖淫案所引发的罪刑法定与类推制度的争论,可能会给我们一点有意义的启发。  相似文献   

9.
张一平 《求实》2006,(Z2):101-102
一、罚金刑的适用原则罚金刑的适用原则又称罚金刑的裁量原则,是指法院决定是否判处罚金刑及判处罚金数额的基本准则。根据各国立法上的不同表现,罚金刑的适用原则可归结为以下几项原则。(一)依法适用原则。罪刑法定原则是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罚金刑的依法适用原则上是罪刑法定  相似文献   

10.
《正气》1997,(3)
我国刑法将作修改日前,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汉斌就刑法修订草案解释说,与现行的刑法比较,修订草案进一步明确规定了刑法的3个基本原则:罪刑法定原则,取消类推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罪刑相当原则。在减刑和假释、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正当防卫、立功和自首、...  相似文献   

11.
陈妍 《实事求是》2004,12(6):60-62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现代民主宪政的一项基本原则。将人权原则写入宪法 ,是中国寻求实行宪政以来的第一次 ,是当代中国民主宪政和政治文明的最新发展。人权入宪开创了用宪法保障人权的新时代 ,为中国人权事业的全面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它向世人宣示了中国对待人权的庄严态度和法治精神 ,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在我国宪政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陈妍 《求实》2005,12(1):55-57
人权是宪法最重要的一个价值追求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现代民主宪政的一项基本原则。中国的人权事业和宪政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 ,而今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该条款内涵丰富 ,意义深远。人权入宪开创了中国用宪法保障人权的新时代 ,它向世人宣示了我国对待人权的庄严态度和法治精神 ,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在我国宪政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7’刑法首次明文规定罪刑法定原则,结束了我国立法机关在立法思想上对于罪刑法定应否进行立法确认问题上的长期徘徊局面。在我国刑事立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此,国内外法学界好评如潮。97’刑法实施一年多的司法实践也充分证明了我国立法机关抉择的正确性。但是...  相似文献   

14.
这次刑法的修改与完善,是我国刑事立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刑法总则部分共增加了37条款,使刑法总则规范更趋完善。罪刑法定原则、适用法律人人平等原则、罪刑均衡原则在总则中的规定,标志着我国法制走向现代化。刑事普遍管辖权的规定,为我国切实履行国际公约所规定的义务,惩治国际犯罪提供了国内法依据,它标志着我国刑法与国际刑法接轨。  相似文献   

15.
非法证据排除制度是证据法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其不仅是证据法学科学化发展的产物,也是人权保障价值的机制化需求。全国人大于2012年通过的新刑事诉讼法,以国家基本法律的形式确立了非法证据排除制度,这不仅是《宪法》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的具体化,也是人权保障建设在刑事程序法上的职能延伸。  相似文献   

16.
李云龙 《前线》2022,(6):39-43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举起“争民主、争人权”的旗帜,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实现了中国人权的历史性飞跃,赋予人权崭新的社会主义内容,确立了人民的主体地位。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站在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上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发展经验完善人权话语。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创新人权话语,构建起以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人民是人权发展的中心和主体,人权发展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生存权、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法治是人权的根本保障,全球人权治理需要各国平等参与和相互合作为主要内容的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7.
我国刑法的罪刑依法原则牛存慧我国在论罪科刑问题上的刑法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法制原则的一种具体化。它应当切实地反映出我国社会主义刑法的性质、特征和基本精神。正确地表述和阐明它的内容,对整个刑法理论体系以及刑法内容中的许多基本问题的正确解决,有着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8.
2004年是中国人权发展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中国首次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正式写入宪法,使尊重和保障人权由党和政府执政的政治理念和价值,上升为国家建设的政治理念和价值,成为国家根本大法的一项原则,从而为中国人权事业的全面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腐败犯罪分子往往 借助"刑法罪刑法定原则"为挡 箭牌,幻化出种种非典型性贿赂 行为,并企图由此规避法律,逃 避制裁与打击。这一现象应引起 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王梓臣 《唯实》2009,(7):53-57
为加大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力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第七条增设了一个新罪。从学理上分析,本罪的罪名可以确定为非法传播、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在新法刚刚颁布之际,从刑法谦抑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当原则的进路,对刑事立法作进一步考量,以检验和总结立法的得失;对刑事司法进行理论预设,以期司法实践能更好地理解和适用本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