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说起农九师一六四团农七连职工田得江、乔传琴夫妇关心照顾老人孙老五的故事,还得从17年前说起。田得江、乔传琴夫妇是1993年从河南来农七连落户的新职工。初来乍到,夫妇俩承包种植土地没有经验,加之孩子小,夫妇俩常常是忙得团团转。这种情景被无依无靠过着了孤身生活的邻居孙老五老人看到了,当时身体还硬朗的他向这对年轻夫妇伸出了援助之手,他不时来到田得江、乔传琴承包的甜菜地里,现场向他们传授看苗追肥、适时灌水、  相似文献   

2.
1996年,王志军携妻子、儿女一家四口从河南来到二师二十二团一连工作。连队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他们不怕困难,默默地与困难作斗争,那年,他们在连队承包30亩甜菜,由于没有种植经验,到了年底,收入还不够维持家庭生活的。王志军夫妇有着不服输的个性,心里盘算着,既然来到这里,就必须适应团场环境。1997年因工作需要,他调入二连从事机务工作,他在冬闲时积极参加团、连举办的"科技之冬"培训,不懂  相似文献   

3.
<正>1996年,刘小辉来到农一师三团,1997年参加了土地承包,虽然在老家时没有大面积种植作物的经验,但不服输的他仍旧承包了91亩地,在连队老职工的帮助指导下,边学边干,一年下来,收入倒也不错。此后,刘小辉更加看好发展种植业的前景,不断摸索、不断总结,每年的收成都很不错。  相似文献   

4.
<正>9月5日,走进农七师一二九团设施大棚蔬菜生产基地,女职工唐联淑夫妇俩正在给大棚内种植的辣椒除草。她一边忙着一边高兴地说:"现在尽快把里面的杂草除掉,防止养分浪费,达到早座果、多座果,早上市的目的。"今年37岁的唐联淑,精明能干,1999年参加土地承包,又品尝了承包亏损的酸楚,她总结经验,不懂就问,认真学习  相似文献   

5.
<正>1996年,胡建玲和丈夫只身来到农二师二十四团四连时,住的是烂土坯房,吃不惯白面馍的她,强迫着自己适应兵团的生活环境。从那时起,胡建玲便与丈夫商量,如何在困苦环境中走出来,如何在这环境中炼就自己,锻造出成功的人生。于是,当年他们就选择了土地承包。那年,她们种植了40  相似文献   

6.
张高峰,今年52岁,1993年3月从河南来到农十二师西山农牧场五连,承包土地80余亩。近年来,西山农牧场兴建了一批滴灌设备,引导职工发展节水灌溉农业,2011年农场推广滴灌种植模式,张高峰积极响应号召,承包了30亩滴灌地,种植了地膜土豆。为了把膜下滴灌土豆种好,他从连队职工书屋借了10多本关于地膜技术和土豆种植  相似文献   

7.
<正>1989年,项斌洪带着一家4口人来到农五师八十六团一连承包种植棉花。通过连队领导的指导、参加培训班和向有经验的职工请教,项斌洪学会了棉花种植技术。但那时候收入不高,生活也不富裕。冬天农闲时节,他去山上帮别人伐木头。为了增加收入,项斌洪什么苦都吃过。1997年,项斌洪  相似文献   

8.
<正>提起二师二十七团五连王国军、郭彩霞夫妻,大家都会由衷地称赞他们夫妻勤劳、能干,齐心,家庭和睦。1995年,20岁的甘肃小伙王国军来到了五连,初来乍到的陌生和拮据的生活没有使王国军退缩,当年底,王国军就向连队申请承包土地。1996年,连队党支部同意王国军承包30亩土地,让他心慰的是,在  相似文献   

9.
正提起张培建,连队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乐于助人、勤劳动、肯吃苦,闯出了一条依靠科技、勤劳致富的路子,连续4年被团评为诚信职工、致富能手和先进生产者。2005年,时年27岁的张培建带着妻子和女儿从河南老家来到农七师一三一团十七连。当年就承包种植  相似文献   

10.
<正>严光是土生土长的军垦第二代,在团场改革的大潮中大显身手,夫妻二人依靠多种经营走上了一条致富的道路。刚从事土地承包,一切都是空白,工作中,他虚心向老职工学习,遇到疑难问题就及时向技术人员请教,平时注意搜集整理有关种植棉花的资料,依靠科学管理和踏实肯干,走出了一条种植致富路。  相似文献   

11.
<正>在五师八十六团十连,有这样一位家喻户晓的职工:他是连队承包大户,每年种植收入超过10万元;他又是农机大亨,农机作业上万亩;他还是企业老板,年利润上百万元,是什么样的农垦职工如此的"任性"呢?这位与众不同的农垦人就是该团十连职工李超敬。1989年,21岁的他带着妻子和两个孩子从安徽阜阳来到八十六团种地。刚开始种地的前三年,由于他缺乏经验,连年亏损,但  相似文献   

12.
任广贤10年前来到新疆时身无分文,10年后,成了一个百万富翁。 1993年,他从河南虞城来到农五师八十九团时,身上只剩下几元钱。那时他靠打工为生,辛苦一年只挣了2000多元钱。他看见承包土地收入多,于是就在八十九团十四连承包了30亩棉花地。由于他第一次种植这么大面积的棉花,没有经验,收入也不多。1995年,他又继续承包土地,这年获得了好收成,盈利2万元。1996年,他看到干农  相似文献   

13.
棉海追梦人     
正她依靠科技、依靠勤劳,合理投入、精耕细作,在棉海里圆了致富的梦想。她就是七师一三0团十七连职工罗志琼。现年45岁的罗志琼,中等个,一脸质朴,一口四川话,话语不多,但很有条理,从事棉花种植已有20个年头。1993年,罗志琼怀着致富的梦想跟随丈夫来从四川老家来到新疆支边,头一年种植了40亩棉花,由于缺少经验,当年亏损1000多元,夫妇俩不灰心,经过精心思量,找到症结,缺少科技知识。为了种好地,罗志琼夫妇开始购买大量的植棉技术书籍,只要有闲暇  相似文献   

14.
2003年,李永梅一家从甘肃老家来到二师三十六团一连,刚来到团场的夫妻二人靠着给承包户打工维持生活,2004年,李永梅开始承包土地,由于没有棉花种植经验,长出的棉苗长势总是不如同条田其他地块好,加之土地盐碱大,棉苗大面积死亡,这一年,夫妻俩付出很大心血不但没有为他们带来财富,反而亏损几千元。  相似文献   

15.
吕斌  吕秀芬 《实践》2010,(5):29-29
<正>鲍永新和于艳文是赤峰市敖汉旗敖润苏莫苏木的牧民。17年前他们高中毕业后,承包了荷叶勿苏沙漠11000亩沙地,在黄沙漫漫、戈壁茫茫的沙漠之中,夫妇俩风餐露宿,固沙植树,使寸草不生的万亩沙滩,变得芳草萋萋,飞花点翠。  相似文献   

16.
好人李伟     
<正>在大伙心目中,李伟,你不但是位种植能手,而且是位乐于助人的大好人。1993年,你背起行囊携家带口来到农二师二十九团十连,在连队热心人的鼓励资助下,你大胆承包了连队的40亩盐碱地,由于缺少种植经验,不但没挣钱还亏了本,但你没有灰心,边学边总结经验,渐渐从一个种田门外汉成了行家里手。没几年,你种植的棉田成了连队的样板田。  相似文献   

17.
<正>今年41岁的李自成是农七师一二四团十八连职工,他在种植上大胆、有股闯劲,因此大家都叫他"闯王"。2010年种植的900多亩棉花纯收入150万元。从2008年开始,职工在种植上自主经营,李自成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就开始大显身手,收入逐年递增。  相似文献   

18.
正陈家山是一师二团三连一名养殖户,他以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汗水,依靠师市的富民政策,创办起了陈家山养殖场,夫妇俩依靠多元增收,年纯收入达到30万元以上,成为二团致富路上的领头雁。1999年,陈家山来到了二团三连。最初靠着妻子承包的40亩棉花地,每天起早贪黑辛苦经营,但远远满足不了家庭开支及孩子上学的需要。经过反复思考,终于决定发展养猪。  相似文献   

19.
<正>李建新、刘黎夫妇俩原本都是农四师装潢彩印厂员工,2000年,伊力特资产重组彩印厂后,他们一起来到印务公司,同系彩印车间员工。李建新待人真诚,工作踏实,为人厚道。因过硬的印刷技  相似文献   

20.
正黄德强是九师团结农场一连的一名普通职工,1991年参加工作,多年来,他坚持学科技、用科技,带头推广应用新技术,成为团场职工致富带头人。近年来,黄德强承包土地近90亩,种植甜菜、番茄、制种玉米等,他大胆尝试新品种,大胆运用新技术,产量年年提高。2011年他承包了70亩甜菜地,当团场推广甜菜种植新技术"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