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道家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给现代环境伦理学进一步考察和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表现为对自然界系统性、规律性及生命价值的肯定。对中国古代道家传统"天人合一"思想进行现代环境伦理学价值维度的思考,对于在社会发展中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有重要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人类的思维方式决定着人类文明的基本面貌。梳理和阐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维方式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现代价值,具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天人合一"思维方式在肯定人与自然差别对立的基础上立足于人与自然的一体相通,它是有机整体论思维、直觉辩证思维和中和循环思维;"主客二分"思维方式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差别对立,它是机械还原论思维、线性分析思维和主体论思维,两种思维方式各具优点与不足。以"天人合一"思维方式为主融合"主客二分"思维方式,并在双向融合中构建更高层次的"天人合一"思维方式。这种新的思维方式在思维层面为我们应对生态危机和建设生态文明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3.
地质遗迹已经成为当代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我国的地质遗迹保护工作也逐步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究其根源这些问题都与现今指导人们行动的环境伦理观有关,特别是人们接受的教育中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欠缺有关。本文用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来分析地质遗迹保护教育中出现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吴育林 《求索》2007,(2):147-149
天人关系或天道与人道之间的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最基本的概念和最基本的问题,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包括儒学和道学基本上都主张天道与人道、天和人是一致的、和谐统一的,并从人的主体性和天的自然性(或无为性)等不同的角度对“天人合一”的命题进行论证,用以解释说明社会政治和人际间关系应有的法则,蕴含着无穷精奥的治世智慧,对中国当代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工具理性、文化精神导向、化解矛盾的普世性方法论和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等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现代视角下“天人合一”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辉  侯翠瑛 《前沿》2010,(12):47-49
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似乎正成为解决此问题的良方。"天人合一"思想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和现代社会已有天壤之别,所以必须正确解读"天人合一"思想,既看到其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导致的局限性,又要吸取其合理价值为现代社会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论"天人合一"的文化意蕴与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华文化的主体精神之一,“天人合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到追求社会秩序以及天下秩序的和谐,最终落实到人类内心的和谐,构成了“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天人合一”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对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具有重要启迪。  相似文献   

7.
“内在价值”的含义与环境伦理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何星亮 《思想战线》2000,26(5):7-12
在对"内在价值”进行描述和解释的时候,人们有不尽相同的认识.环境伦理学家对这个概念起码有三种不同用法.然而,按照刘易斯的价值分类法,所有环境伦理学家的"内在价值”概念的使用都是某种误会.实际上,所谓"内在价值”就是人的实践能力(创造)及这种能力的自我肯定(幸福).面对生态、能源和环境的全面危机,环境伦理学首先要解决的不是简单复述某些传统伦理,而是建立新的现代伦理,并对人自身的价值及其艰苦卓绝的创造价值过程有比较充分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儒家生态伦理观及其价值的现代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浩  靖国华 《前沿》2005,(5):194-196
儒家以“天人合一”为基本出发点, 以“爱物”为原则, 以“取物不尽物”、“取物以顺时”为行为规范, 形成了自己的生态伦理思想。发掘和弘扬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优化生态环境, 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天人合一思想可谓是中国哲学思想研究的核心,它不仅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哲学命题,也是中华文化赖以生存和积淀的土壤。同样,图腾世界也是一个引发无尽思考的领域,图腾研究可算是人类学研究中解读他者文化、阐述与他者关系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就将这两种在人类思想中彼此独立但都占有重要地位的思想体系结合起来,试图找到其不同表征下的共通之处,并结合现实谈谈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春秋战国时代,儒、道两家都在研究解决农业文明时期的两大基本问题一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伦理纲常,二是影响人和社会存在的天人关系。他们都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但儒家强调的是个体“合”于社会,以人合天,道家强调的是个体“和”于自然,以天合天;他们也有相同处1.目的都是有所“为”,2.都注意个体人格的自足完善和生命价值,3.都是为了“人人合一”,终极目的都是“人”;儒、道的“天人合一”观又是互补的,道家为儒家找到了退路,儒家为道家作了补充。  相似文献   

11.
张载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以气一元论为前提论证天性,以“诚”作为天性的道德规定性,为道德本原提供了本体依据;在人性论上区分了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对人性之善进行了合理性论证;最后通过天人合一的命题,贯通人性与天性,构建了以“和谐”为特征的伦理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2.
对环境的法律保护,不单单是法律制度的完善,更主要的是观念的更新,这其中,新的环境伦理观念是尤为重要的。现代的环境法律制度应当体现以下环境伦理观念:确立以整个生态系统为主体,以生态利益为中心的环境伦理观念;维护人类与环境的公平与正义,拓展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强调人类对于环境的义务,以实现整个生态系统内各主体的权利。在以整个生态为中心的现代环境伦理观念指导下,环境立法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评价标准也应实现更新。  相似文献   

13.
本文依据当代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生态与环境问题,辨证地分析了“天人合一”思想内涵,以求从中发扬其更具科学性的环境意识的思想,用来服务于社会,奉献于人类。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图从对生命的追求即对死亡的超越这一视角来展示儒家、道家天人哲学中所蕴含的人生理想和价值目标。作为理想的彼岸境界,天人合一思想的经验事实基础和出发点无疑是天人之间相互分裂和对立的现实此岸世界,这种对立给人造成的精神上的巨大压力与其说来自神秘的自然的威慑,不如说来自人类对自身逼近死亡的不可逆转的命运的失望。跨越自然界永恒长在与人生短暂易逝之间的巨壑鸿沟,从而超迈死亡大限,是天人合一的最深层的心理动机。这种随人类一同诞生的生命本能和贯穿于人类全部活动的潜在目标,在儒家、道家哲学中有突出的然而又是极不相同的表现,它们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两种不同的生命意识和价值系统。  相似文献   

15.
市场外部性等因素导致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现实表明,单独依靠传统市场力量已无法解决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西方国家借助非市场力量即政府和第三部门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进而产生了探讨生态环境与政治关系的生态政治学说。本文立足中国生态环境问题事实,借鉴西方生态政治理论,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天人合一"思想,探讨中国化的生态政治理论,尝试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动态和谐的"天人合一"中国生态政治。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科学技术带来环境问题的必然性出发,阐述了科学技术决定论的哲学思潮-乐观主义技术决定论和悲观主义技术决定论,对科学技术的负载价值及消极根源进行了逻辑分析。要实现人类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构建科学技术与社会伦理的良性互动体系。同时,要实现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科学技术采取扬弃态度,确立环境价值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科技转型,提倡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  相似文献   

17.
穆颜杰 《长白学刊》2005,1(4):41-44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人类生存危机的加剧,一门新的学科即环境哲学亦随之兴起,并日益成为一门显学.环境哲学是以人与自然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哲学,由于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成了人们的聚焦点.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大体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历程:即从"天人合一"到"天人相分"再到"天人融合"辩证否定过程.  相似文献   

18.
“天人合一”是中国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它在我们民族性中根深蒂固地沉淀着,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巨大,最显要处莫过于唐代以前的历史时期,影响主要有三方面:逆天不祥、指天而呼、天(神)人合体。  相似文献   

19.
梁玉敏 《求索》2013,(9):108-110
生死问题是人类终极关怀的重要主题,是哲学无法规避的必答之问。中国传统文化之儒道释。从不同角度诠释此哲学问题.赋予人类生命以丰富内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命哲学观:传统儒家“贵生慎死”。促进生死之融通.把对死的恐惧转化为生的追求:道家以智者的眼光从“重生乐死”、“生死俱善”两层面关怀生死,借以高扬个体生命之价值.对死亡以审美观照;佛家消极看待生死,提倡生死轮回,顿悟成佛,超越生死。儒道释三家生命观及其实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文风景线,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死信念与思维活动.对现代社会追求生命本真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元钊 《前沿》2010,(4):194-197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时代要求。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天人合一"思想,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等关系的一系列基本和谐观点,因此,对"天人合一"进行当代生态解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对"天人合一"精神的继承与发展,以及"天人合一"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定会对我们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