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过去许多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人,认为老子的“无为”思想是厌世的、消极的,不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其实不然,这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一种误解。我认为通过《道德经》中“无为”和“有为”、“不争”关系的分析,对澄清上面的误解是颇有帮助的。要搞清无为,须先弄懂“自然”的含义.从《道德经》里五处提到“自然”的情况来看,自然即是自己如此。它告诫人们要尊重和按照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办事,不  相似文献   

2.
老子的领导思想虽属客观唯心主义范畴,但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无为”、“无为而治”、“无为无不为”这些概念,经常在领导学的应用研究中出现,一些人未能真正了解其准确含义,有的人甚至把“无为”、“无为而治”理解为领导者不做事、无所作为而达到大治。这是对老子领导思想的误解。笔者认为,“无为而无不为”,是睿者的领导智慧,是老子领导思想中最精彩的方面,至今仍充满着智慧的光芒。一、充满朴素辩证思维的“有”、“无”发展观老子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对中国哲学曾影响到后来的唯物、唯心两派。…  相似文献   

3.
老子的军事哲学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遗产.老子以后的兵家从老子思想中汲取了大量的营养,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古代兵学文化.老子的战争理念带有和平主义的理想化特征,寄希望于统治者加强个人修养,少私寡欲、实行无为、守柔、谦下来消除战争的根源,使百姓安居乐业,实现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4.
徐保风 《桂海论丛》2005,21(2):25-27
《老子》中包含了丰富的军事伦理思想。具体说来,“无为”、“贵柔”、“不争”是老子军事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大国者下流”的军事外交思想、“不以兵强天下”的和平主张和“以丧礼处之”的军事人道主义思想是其军事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涵。在今天,老子军事伦理思想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天本 《传承》2009,(10):72-73
老子的军事哲学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遗产。老子以后的兵家从老子思想中汲取了大量的营养,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古代兵学文化。老子的战争理念带有和平主义的理想化特征,寄希望于统治者加强个人修养,少私寡欲、实行无为、守柔、谦下来消除战争的根源,使百姓安居乐业,实现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6.
何大吉 《求索》2011,(9):136-138
老子运用自然观照人生和社会,虚拟“自然无为”之道并将之视为宇宙万物之源和运行活动之则,以此规约人的安身立命,构建他的社会蓝图。因此,《老子》这部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作,虽没有出现“人性”一词,但老子的道家立论宗旨是出于人学的终极关怀,寻求人类生存根据,由此,“自然无为”便成为老子对人性的最高追求,自然人性思想也必然成为该部著作的支撑点和主导思想。本文就人性浊化的原因、后果及自然人性的回归三个方面浅析老子的人性思想,体味老子“道”“德”之人性价值。  相似文献   

7.
付秀荣  ;王春娇 《求索》2008,(5):72-73
“自然”是老子文化观的核心,老子一方面批判反“自然”文化,另一方面倡导“自然”文化。老子“自然”文化观对今天的文化发展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无为而无不为”:文化发展的原则;第二,“守中”、“知常”:文化发展的方法;第三,“重积德”:文化发展的道路;第四,“重食母”:文化发展的根本;第五,“行不言之教”:文化教化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为”始初的含义是指个人在做事时的意向、动机,以及因而产生的支配行为的目的。《老子》论证了“无为”与“道”、“自然”的密切关联,从中可知“无为”并不是字面意思上的无所事事,而是既有所肯定,又有所否定的结合体,主要是指顺自然而为、不妄为,天地万物都依“道”而为,没有多余的人为因素加入。而“有为”则是以“正言若反”的方式出现,是《老子》“无为”思想展开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9.
1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可一言而尽,曰无为而无不为。但这个无为思想的本质是什么?有人说:老子的无为主要是反对社会人事的有为,完全抹煞了社会人事的主观能动作用,逃避矛盾,取消斗争,要人消极无为,什么也不做。因而,认定老子的辩证法是消极的反动的。  相似文献   

10.
老子生存理性的现代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天文 《求索》2008,(7):91-93
老子思想博大精深,其智慧如泉井,后世汲之不尽。通过对老子的“无为”和“返朴归真”观念的现代诠释,张扬其中的积极因素,用于指导建立一种现实的而又不失超然的人生观。并探讨老子思想的现代意义,使之成为当代环境伦理和人们生存态度的哲学选择。  相似文献   

11.
治班九辩证     
班级管理工作艰巨繁杂而意义重大。苦乐其中,班主任尤应注意以下九种辩证关系。一、亦无亦有。“无”即“无为”。班主任要摆正自己和学生的位置,要懂得“无为”治班之妙。“无为”治班,不能机械照搬运用老子的“无为”思想,应该广泛借鉴其他管理经验,结合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灵  相似文献   

12.
“无为而治”与现代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管理科学与管理哲学有着不同的思想视野。管理哲学旨在提供哲学智慧,而不是创造知识。限制与自由、有为与无为等管理实践中遇到的矛盾,都离不开智慧的指引。对此,思考老子的无为思想,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老子“治大国如烹小鲜”,直至无为而治,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实乃管理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13.
《淮南子》同《老子》一样,把“道”作为自己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而“道”落到政治层面和人生层面.形成了《淮南子》的无为论。《淮南子》以老学无为论为基本准则,吸纳其他各家的某些理论,将“因”的思想、“人为”的精神和“术”的理论契入其无为论,从而完成了对老学无为论的“三大改造”。  相似文献   

14.
卢璐 《青年论坛》2014,(2):145-148
唐代以来,在统治者扶持下,崇老崇道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特别是在唐玄宗时期,把道家道教推向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唐玄宗也成为第一个亲自注疏《老子》的皇帝,在《御注道德真经》和《御注道德真经疏》中,玄宗以“妙本”思想为理论基础,深入分析研究《老子》中的政治理论,也就是“帝王理身”与“无为理国”思想。  相似文献   

15.
史德新 《求索》2010,(5):112-114
老子的守中思想和儒家的中庸之道在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中国历史精神和文化思想的形成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对于中庸之道,学界过去多认为是儒家的思想理论,但也有人认为中庸之道脱胎于老子的守中思想。老子的守中思想及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中庸之道都是在前代思想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完成的哲学成果。它们在哲学基础和方法论、本质内涵、标准和主张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相似性,在此意义上,中庸之道并非像普遍认为的那样,为儒家所独创。但从本质上说,守中思想和中庸之道是中和观念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不同发展阶段,它们拥有很大共性的同时也具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6.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以水的品德和行为来比喻自己所宣扬的“道”是再贴切不过了。老子赞美水,是因为水有三德:一为“不争”、二为“柔弱”、三为“无为”。  相似文献   

17.
无为之益     
老子说:“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意思是说,不言的教诲,无为的好处,天下没有能比得上它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老子》中两处“圣人之治”的明确主张谈起,分列“表相”及“根本”的双重诠释逻辑,深入分析《老子》文本中的“圣人之治”政治观,逐层呈现《老子》立意于根本道论之上的政治理想.以体、相、用为线索,分析“圣人之治”政治现的“体”——“圣人之治”根本逻辑的核心在“民”;讨论圣人辅民治政之“相”——“无为”、“贵柔”、“防微杜渐”等等;最后达到“圣人之治”双重逻辑下的任运之“用”——因任“自然”.  相似文献   

19.
《老子》(即《道德经》),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为领导者出谋划策是其领导思想的重要方面,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老子》是一部领导思想经典。本文从老子的无为而治入手,阐发了老子对领导艺术的经典论述及其现实应用:善于放权;无为并不是不作为;把握好度。  相似文献   

20.
先秦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在其著作《老子》中首次提出了"无为"管理的哲学思想,这是中国管理哲学的一块瑰宝,是道家辩证法思想在管理方面的运用和管理实践中的延续,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即使在现在,"无为"管理作为一种高境界的领导智慧,对于改善组织的管理状况,提升组织的管理水平,也具有重要的参鉴价值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