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4 毫秒
1.
正确认识人的自利性与市场经济的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自利性即经济人思想,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大师亚当·斯密最早提出来的,它的基本内容是:人是理性的自利主义者,一方面,任何人,不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也不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百姓,他们行为的动机都是自利的,他们时刻关心的是个人的私利;另一方面,在行动上他们又是理性的,能够最充分地利用他们所能得到的信息,如价格、品质、服务等来实现自利利益的最大化,这种理性的自利主义者就是经济人。经济人是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虽然千差万别,但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规律可寻的,这就是人们对自身利益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个体和组织都是“理性经济人”,其行为逻辑就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社区论坛得以形成和运行就是各行为主体(社区居民、社区组织、政府组织、辖区单位等)寻求自利而进行博弈的结果,但同时这种博弈又是一种互惠博弈――一荣俱荣。社区论坛的实质是一种通过协商对话达到利益整合的机制,它为社区成员参与社区事务提供了渠道,促进了公民社会的发育,进而推动社区自治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是人格化的国家的“理性”行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美元霸权地位则意味着美国在追求国家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的经济行为面临软预算约束,这种软预算约束条件下的美国经济行为对他国和世界经济来讲是“非理性”的,而这也恰是造成全球经济失衡、流动性泛滥和美国低利率、低储蓄、高消费增长模式不能为继,进而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现代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治市场中的权力主体也是理性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如果不存在有效的制约机制或者约束机制对这种自利性加以软化,政府及其官员的自身利益就会不断扩张,这种利益扩张又与行政权力的腐蚀性有着一种天然的共生关系,其结果必然是造成公共利益的异化和行政权力运行的畸变。矫正行政权力运行畸变就必须实现行政权力设置的法治化,行政权力运行的规范化,行政权力监督的多元化和行政权力主体的自律化。  相似文献   

5.
"经济人"的自利本性是社会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原始推动力,但如果不对其加以规限、弥补,也会成为破坏生态的重要原因.这是由于"经济人"对经济利益的渴求导致了对生态利益的忽视,而且他的自利本性与生态利益的公共性之间存在矛盾.因此,应当摒弃传统"经济人",走向经济理性和生态理性兼备的、以社会利益为本位的"生态理性经济人".  相似文献   

6.
<正>主流经济学模型假定人类从本质上是自私的,靠理性行为争取实际利益。生活在假定我们是"理性经济人"的世界可能会助长自私的习惯。幸运的是,研究表明:这种习惯可以被打破。今天主流经济学模型的构建基础是两大基本假设:第一,人类从本质上是自私的,靠理性行为争取实际利益—这就是所谓的理性经济人假说;还有其次,亚当·斯密有关"看不  相似文献   

7.
理性人乃经济理性与政治理性的有机结合。理性是有限的,既要克服理性的自负,又要防止理性的无知;理性是历史的、演进的。经济理性原则为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政治理性原则为追求社会认同最大化。二者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补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构成了社会个体行为的两个不同侧面。这一结沦,能够较完整地把握人的本质特征,更好地解释社会生活,指导人们合乎秩序、合乎必然性、目的性的行为。  相似文献   

8.
向玉琼 《理论探讨》2006,(6):137-140
公民参与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容忽视。从理性经济人理论出发,公民在理性地追求最大利益的过程中,也可能出现政策远离公共利益的情形,即“政策悖论”。分析了“政策悖论”出现的原因,并试图提出避免“政策悖论”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9.
基于经济利益圆周模型的农业产业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经济人有限理性的精确化表述和动态化分析,提出经济利益圆周假说,构造经济利益圆周模型;在经济利益圆周模型的理论框架内,对比分析当前我国两种农业产业化典型模式的经济效率,结果表明:“公司 农户”模式缺乏长期经济效率,而“公司 合作组织 农户”模式更加符合经济效率原则,后者应该而且可能代表未来农业产业化模式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经济学中有“经济人”的假说,社会学、心理学中有“行为人”、“自我实现人”的理论,借此,笔者试图进行“行政人”的界定,希望运用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分析方法,通过对“经济人”模型、“行为人”模型、“自我实现人”模型的比较,找到反腐败的有效途径。一、“经济人”模型:博弈论的运用与“理性”的失败腐败是“运用公共权力为个人或他人谋取私利的行为”,它的存在是由公共权力的特殊性决定的。政府掌握着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等稀缺价值的垄断权,拥有此权的垄断者可以索要比竞争市场中更高的价格,获得“垄断租金”,腐败从经…  相似文献   

11.
近一、二十年以来,西方经济学领域发生了革命性变革,主要表现在基本假设前提的修正和研究方法的更新两个方面,使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像自然科学一样具有相当程度的严格的规范和可靠的解,理论体系更加具有逻辑性、严谨性、科学性。一、西方经济学假设前提及其修正西方经济学者在进行经济研究或经济分析时,其设计的基本前提假设是:1、理论行为。认为人的理性表现在确立其所追求的目标过程中,而且理性是一致的。微观经济主体都是经济人,其经济行为是以追求目标效用或利润函数的最大化为准则。2、交易费用为零。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  相似文献   

12.
公共选择理论作为当代西方一种新公共经济理论 ,其核心主题是政府失灵说。它以“经济人”假设为分析前提 ,较深刻地剖析了当代西方代议制民主政府行为的动机以及政府失灵的种种表现和原因 ,并提出矫治“政府失灵”的对策。研究这一理论 ,对于有效发挥我国政府管理的作用 ,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公共危机爆发之时,地方政府的行为决策与常规决策相比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以政治学中的相关理论来研究地方政府决策者作为"经济人"的一种行为决策的特点,并研究其局限性,最终针对政府的理性行为决策提出公共危机中地方政府行为决策的优化途径。  相似文献   

14.
行政决策应成为利益博奕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行政决策成为利益博奕过程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所导致的社会利益结构变化的必然结果个体利益(包括局部利益)服从于整体利益,同时在整体利益(以国家为代表)的协调和控制下,个体之间在利益上平均化,这是1949—1979年中国社会利益结构的主要特征。这种整体...  相似文献   

15.
政府执行行为动力机制是政府执行行为维持、运作与演变的内在力量源泉。当今西方公共管理主流理论有关政府行为动力机制的核心理论前提是所谓"自利经济人"假设,政府工作人员一切公务行为的唯一动机就是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公共利益不构成政府执行行为的动机前提。本文实证分析表明,当前中国各级政府执行行为已经形成了以"公共性价值取向"价值因子为导向与核心,以"公共性利益因素"、"机关外部动力因素"、"制度因素"等三类政府执行行为影响因素为主要内外影响因子,密切相关、内在稳定的一个主流动力机制功能体系。不过,这一体系并没有完全排斥个体性利益与价值追求。中国政府执行行为动力机制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6.
有限理性利益人--公共政策学的人性假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春福 《理论探讨》2006,3(3):121-125
公共政策学的人性假设是其理论的根本出发点。以有限理性利益人作为公共政策学的人性假设,这既符合人的一般本性,也符合公共政策实践活动的人的特殊本性,更重要的是它为科学地揭示公共政策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律提供了依据。公共政策行为实质是一种选择行为,有限理性利益人的行为选择具有价值偏好多元性、智能活动有限性和追求满意性的特征。有限理性利益人假设规定了公共政策学的逻辑起点、内在结构和研究路径,从而规定了公共政策学的整体面貌。  相似文献   

17.
腐败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的政治和社会现象,各国人民都对其深恶痛绝,期望能从根本上扼制和防止这种政治瘟疫的滋生和蔓延。而要有效地扼制和防止腐败,必须深入研究腐败发生的行为机制。腐败行为的发生主要同以下因素有关:1.动机因素。即腐败者的主观因素。根据包容的内涵和特点,引发腐败行为的动机主要有两种;经济利益驱动。腐败,就其大量的表现形式来说,多为经济腐败,即权钱交易。因而,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利益驱动就成为引发腐败行为的首要因素。权钱交易的买卖双方之间,有钱的一方让渡给对方的是金钱,有权的一方凭…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应学会用经济学原理来审视、解读思想政治工作,这会使我们对一些习以为常的工作现象有全新的认识。 经济人假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务实性 巍峨的经济学大厦的基石是“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告诉我们,每个行为主体都以自利为本性,都会根据成本-收益的计算而选择实现自身利益的最佳方案。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我们否认“经济人”的存在,制止“经济人”的活动,赋予了经济行为过多的社会义务和政治含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步按经济规律办事,坦然承认人的经济本性,鼓  相似文献   

19.
论道德稀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道德作为一种资源是稀缺的。这种道德稀缺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道德滑坡和蹂躏道德 ,其根源在于理性经济人的人性缺失和德行成本的利益权衡。为保障社会道德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动态平衡 ,必须加强德育和道德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20.
政治学中有一种传统——认为政府是一个官僚机构,它不仅傲慢,而且还有自己的利益。它也不过是一个“理性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将政体划分为“良政”与“恶政”。根据这样的认识,我们也可以区别两种不同的政府创新,即一般意义上的政府创新和打了引号的“政府创新”,前者为“好的政府创新”,后者为“不好的政府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