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世纪桥》2016,(6)
高校是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力量之一,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利于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但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存在考核评价机制落后、激励机制不完善、RD投资不足、中介机构不健全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科技成果的转化。本文旨在分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相似文献   

2.
殷宝平 《江淮》2012,(3):24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只有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有效实现科技成果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发挥自主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强化创新型企业的培育扶持,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关键在于使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3.
当前,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中的作用愈来愈为人们重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然而科技成果还不是现实的生产力,科技成果要成为现实的物质形态的生产力还需要一个转化过程。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科技成果与生产之间的转化效益还很低,这已成为科技与生产之间的“瓶颈”问题。我国每年可产生约2万项科技成果,但是具有一定应用面的转化率仅为20%左右。所以,发展科学技术,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目前很重要的问题是解决好科技成果向生产的转化,提高转化效益,用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用。  相似文献   

4.
<正>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为让科技成果转得快也转得好,贵州创新科技政策协调机制,深入探访创新主体技术发展需求,剪断阻碍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细绳子”,推进政府、企业、高校、院所、融资机构等多重力量相互交融、合作共赢的协同创新,畅通转化渠道,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5.
科技成果转化的“北京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傲霜 《前线》2010,(9):16-18
<正>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是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更好地实现科技成  相似文献   

6.
科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联结点是科技成果的转化,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能有效推动科技和经济的结合。近年来,福建省在科技成果转化上取得了积极成效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文章在构建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进行实证分析,以福建省为例,通过与浙江、山东等7省市比较,揭示福建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促进福建省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畅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刘克英,李永金科技成果转化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没有科技成果的连续转化,就没有经济的迅速发展,这已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所证实。本文从山东省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所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根源及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  相似文献   

8.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四大症结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实现其价值。本文提出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四大症结,即科技人员市场意识不强、科技评价机制有一定片面性,科研方面与市场需求脱钩、成果本身成熟度比较差,企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科研体制存在着种种弊端等。这些因素都制约着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需要采取措施,对症下药,尽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相似文献   

9.
林甲乙 《支部生活》2006,(12):36-37
乡土人才是农村开发应用和推广普及先进科学技术,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带头人,是活  相似文献   

10.
但继恩 《学习月刊》2009,(10):75-75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湖北是高教大省,省委、省政府多次强调要将高教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湿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1.
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我国科学技术竞争力的国际排位1997年为20位,较之1995年,在短短两年中提前了8位,这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明显成效.但与此同时,我国蕴藏着的巨大的科技潜力还没有发挥出来,大量的科技成果还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和产品的竞争力.据统计,我国每年有90%的科技成果没有转化,这意味着90%的科研经费和人力资源被白白浪费.因此,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当务之急是由强调增加经费和人力的外延发展转向提高科技应用效率的内涵发展,从而真正依靠科技进步和成果转化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科技成果为何转化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过程中遇到的一切问题的根本出路。要做好发展这篇大文章,就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关键环节,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促进经济增长的形式。大力提高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应当说,把科技成果与生产应用有机结合起来,不是什么新课题。然而,多年来我们虽然一直在呼吁科研…  相似文献   

13.
科技成果转化是创业投资发展的动力之源,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创业投资的发展提供了主要动力源泉.另外,创业投资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政府应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与创业投资发展的互动平台.本文研究了政府参与、扶持创业投资行业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形成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以及经济与科技的互动,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如何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一个对发展我国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但我们在如何有效地利用科技成果创造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方面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既要求科研机构和企业通过深化改革建立起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的微观机制,又需要政府通过转变职能构建起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的宏观机制.  相似文献   

15.
<正>“加速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是破题的关键。”成都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丁小斌表示,2024年,成都科技创新工作将着力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打造技术创新优势,放大要素集聚优势,发挥平台溢出优势,培育成果转化优势,扎实推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相似文献   

16.
唐良智 《求是》2014,(7):53-54
<正>高校是创新资源的集中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改革和创新我国高校职务科技成果管理制度,使高校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主力军作用,对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高校职务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制度有待创新我国先后制定多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促进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但在高校职务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方面,没有完全理顺政府、高校、职务发明人三者关系,不利于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与对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成果转化是形成和创造新的生产力的关键环节之一。科技成果转化率长期偏低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理论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更是当前如何又好又快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本文从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过程及其“供体”、“受体”、“媒体”等环节入手,分析了各要素及其链接的主要障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如何进一步调动“供体”活力、激发“受体”动力、提升“媒体”素质和完善链接状态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8.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跌宕起伏、艰难曲折的历程,就是一场围绕解放第一生产力进行的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它推动着科技体制改革朝着促进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方向,一路探索,一路走来。  相似文献   

19.
科学技术要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必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这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科技成果应用于全省工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的诸多领域,已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情况1、成果应用统计分析“八五”期间,全省登记成果3565项,获得应用的有3027项,科技成果应用率为84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7.5%)。与全国一样,1991-1995年,应用成果数呈逐年递减趋势。在全省登记成果中,未获应用的共538项,其中,属于基础理论研究或软科学研究而无法直接应用的有24项,约占成果总…  相似文献   

20.
农业技术推广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是科学技术服务于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我国现行的农技推广体系远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创新已成为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