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有人说:"牂牁是中国的。"也有人说:"夜郎是世界的。""中国牂牁,世界夜郎。"亦可以说是六枝的。在很多人眼里,农业才是六枝的发展优势,旅游历来都是六枝的"短板",其实不然。从南向北,一路喀斯特自然风貌、古文化遗址、民族风情和民间文化,犹如颗颗明珠镶嵌在乌蒙大地,让六枝特区旅游熠熠生辉、光彩夺目。加之夏季平均14.5℃的独特气候条件,使六枝成为天然的避暑胜地。先从南部的牂牁江看下去。"夜郎者,临牂牁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曾对夜郎国作这样的记载;彝文《水经注》说:"县  相似文献   

2.
李万军 《当代贵州》2014,(26):50-50
正老王山,公路弯弯情悠悠;牂牁江,碧水怀珠意潺潺。有"夜郎古国"之称的六枝特区,集"青山绿水、历史文化、民族风情"三大特质为一身,是省内不多见的多样性旅游目的地之一。这个一直并不为人所熟悉的"深闺之地"近年来乘着旅游产业整体转型的"东风",实现"精彩转身",慢慢向世人揭开了神秘"面纱"。产业"魔棒"激活"转身"动力"郎山岱水,云上牂牁"。牂牁江是大自然对六枝的特殊馈赠,让这  相似文献   

3.
李万军 《当代贵州》2013,(12):50-50
探秘神奇牂牁、体验文化夜郎、感受箐苗风情,在六枝特区,都能让人如愿。"夜郎者,临牂牁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这是《史记》对夜郎国的记载。"牂牁江即位于今天六枝特区西南部、流经六枝特区毛口乡一带的北盘江"正成为共识。沿江而行,牂牁寨、木城村,老  相似文献   

4.
9月22日,2011中国·六枝"发现——原始牂牁江"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在贵阳召开。由六枝特区区委、区政府主办的"发现——原始牂牁江"系列活动从即日起正式启动,此次活动包括"牂牁江"杯首届野外垂钓大赛暨牂牁江帐篷音乐节、摄影科考活动暨"牂牁江杯"首届原生态摄影大赛及"老王山探秘"科考活动。  相似文献   

5.
在六盘水市牂牁江风景名胜区的100多个景点中,距离特区政府所在地中心城区仅5千米的夜郎草原,以它那浓郁的草原风情为人们所青睐,游人络绎不绝。  相似文献   

6.
正盘活历史人文资源,注入现代生态文化,黄平在全域旅游探索中与时俱进,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提升且兰文化品牌内涵。激活传统续接千年文化黄平历史文化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的且兰文化。作为与夜郎齐名的古国名,"且兰"一词始见于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初,楚顷襄王时,遣将庄乔从沅水伐夜郎,军至且兰,琢船于岸而步战……以且兰有琢船牂牁处,乃改其名为牂牁。"清代王孚镰在《牂牁江辩》中指出:"今黄平旧州都凹山之水,实为沅水所从出……则且兰,牂牁当以黄平旧州为定。"且兰国都遗  相似文献   

7.
李万军 《当代贵州》2016,(38):52-53
正泛舟牂牁、行走古镇、做客"布依"、探秘"长角",在一个个精彩"转身"后,六枝这个"山水丽人"开始崭露头角。老王山,公路弯弯情悠悠;牂牁江,碧水怀珠意潺潺。有"夜郎古国"之称的六枝特区,集"青山绿水、历史文化、民族风情"三大特质为一身,是贵州省内不多见的多样性旅游目的地之一。近年来,六枝这个一直不为人所熟悉的"深闺之地"乘着旅游产业整体转型的"东风",实现"精彩转身",逐渐向世人揭开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8.
许雯丽 《当代贵州》2013,(12):30-31
乘车从六盘水市中心出发,一个半小时行程就到了郎岱古城,再行15千米,过了险要的打铁关,盘旋而下,眼前便会突然出现碧波荡漾的江水,这就是牂牁江,夜郎国文明的摇篮。老王山上寻夜郎  相似文献   

9.
习安鸣 《当代贵州》2012,(21):12-13
安顺是贵州历史上开发最早的区域,是黔中文化的发祥地。从旧石器时代的普定穿洞古人类以降,人类活动在安顺频繁融合激荡,产生了极富魅力的牂牁文化、夜郎文化、三国文化、屯堡文化、三线文化,形成一大批璀璨的民族民间文化瑰宝。同时,安顺还是国家甲类旅游开发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风景名胜区资源面积占幅员面积的12.8%,远高于全国1%、全省4.2%的平均水平。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让黔中文化发展拥有了得天独厚的不竭源泉。  相似文献   

10.
正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依托地方资源和浓郁的民族民间文化打造文化产业,文化惠民、文化富民成效初显,脱贫攻坚力度加强,群众小康步伐加快。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是三线建设时期发展起来的城市,夜郎文化神秘古朴、牂牁文化历史悠久、三线文化底蕴厚重、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近年来,六枝特区依托地方资源和浓郁的民族民间文化打造文化产业。目前,第四届六盘水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大会主会场牂牁江景区正在如火如荼加紧建设,全省"十三五"重大文化项目梭戛乡长角苗示范新区、着力打造的"六枝记忆·三线公  相似文献   

11.
聂洪东  付松 《当代贵州》2013,(21):34-35
"带着灵魂去旅行"的现代旅游价值取向,从游客心理及文化体验的角度为贵州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探索方向。"杜鹃花似海,满山留异香。"走进百里杜鹃,处处生机勃勃,诗意盎然。"醉九牛"、"花底岩"、"索玛花神"、"千年一吻",一个个景点演绎着古老传说,浪漫神秘;插花、跳花、祭花神、火把节,一个个节日展示着民族风情,多姿多彩。从自然景观到民族文化,从观光旅游到多元体验,从  相似文献   

12.
凯里历史悠久,春秋时期属牂牁,战国、秦、汉、两晋、南北朝属且兰,隋、唐属宾化县,宋属合江州。明、清时期置清平堡、司、卫、县或凯里司、卫、县。民国三年(1914)改称炉山县,1958年复称凯里县,1983年设立凯里市。凯里旅游文化资源富集,属典型的民族风情生态旅游区。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悠久独特的民族文化成为世界级的民族风情旅游胜地之一,被联合国世界文化保护基金会列为"返璞归真,重返大自然"最高档次的世界十大旅游景区之一、也被列为"世界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圈"和全国41个"绿城"之一。  相似文献   

13.
《当代贵州》2008,(1):8-8
1971年发现的安顺市西秀区宁谷汉遗址。已被探明为贵州第一个中央集权地方政府——牂牁郡遗址,200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今年整理发掘的又一批汉墓及文物,进一步佐证了安顺就是汉代牂牁郡郡城故址。这对研究两汉时期西南地区的开发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开掘贵州历史文化资源。实旋贵州打造旅游大省、文化大省的战略。  相似文献   

14.
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也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产业。我省是一个文化旅游资源大省,丰富的原生态文化和生态文化、厚重的红色文化及文化活动成果,为发展文化旅游提供了坚实基础。站在旅游角度,抓住文化就抓住了核心价值;站在文化角度,抓住旅游就抓住了一个巨大市场。如何把文化的"软实力"转化为旅游的"硬实力",  相似文献   

15.
正这条2公里长的路,是几十年来江家坡村人的期待,也是3任村支书接力12载凿开的"天路"。龙津街道江家坡村位于印江县城东北角,海拔1000多米,有168户570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悬崖村"。如今,村民们踏上通途,进出村时间短了,出行安全了,村民的致富梦想也不再遥远。"祖祖辈辈的期盼到我这一定要实现"8月26日,记者来到江家坡村村委会,只见一条5米宽的毛坯路沿着陡峭的崖壁向山下延伸,通往印江  相似文献   

16.
王磊 《世纪桥》2014,(12):79-80
五大连池因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而闻名,发展特色文化旅游的优势得天独厚。近年来,通过对旅游资源的深入挖掘和有效整合,已打造了初具规模的文化旅游产业。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文化资源挖掘力度不够、文化旅游资源管理存在漏洞、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相对滞后和文化旅游宣传力度亟待提高等诸多问题。应从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科学规划文化旅游资源管理、积极推进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大文化旅游宣传力度等诸多方面促进五大连池文化旅游的深度发展。  相似文献   

17.
桂林围绕"文化立市"、"旅游兴市"战略,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必须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文化与旅游资源优势,从深度和广度上促进二者的融合,形成两大产业互动发展、互融共赢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浅谈旅游文化的内涵挖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通过对旅游与文化关系分析,提出旅游文化内涵是旅游开发的灵魂,旅游的文化性赋涵于旅游资源、旅游服务和旅游者及其行为之中,主要表现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和旅游中介文化;文章指出,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支持着可持续的旅游发展,忽视旅游的文化属性势必阻碍旅游的长远发展。文章认为旅游地在进行旅游开发时,应从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中介等多方面加以挖掘。  相似文献   

19.
最近,由中国旅游摄影家协会主办的“文学、摄影名家聚焦新汶川”创作采风活动,将各路文学作家和摄影名家相聚一起,共同见证了灾后汶川的新面貌。旅游业是汶川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旅游对羌族百姓而言,既是经济也是文化。汶川县委书记青理东如实地讲:“我们要在灾后重建的基础上发展起跳。打响‘汶川’品牌,把汶川变成四川经济西进的桥头堡、川西北高原开放发展的高地、现代文化旅游产业基地。”  相似文献   

20.
正镇远县依托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突出实施"文化旅游兴县"主战略,建设新城、开发新区、保护古城,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镇远县依托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突出实施"文化旅游兴县"主战略,建设新城、开发新区、保护古城,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宣传营销等方面加大力度,使全县的文化旅游产业得到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