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3月2日,赤城县迎来一场"降温"雪。"雪咱不怕,一冬一春,越下雪咱庄户人越高兴哩!"在样田乡双山寨村,赵安军在自家的菌棚里一边忙活,一边笑着说。赵安军今年47岁,是土生土长的双山寨村人,早些年村里穷,村民形容种地是"土坷垃里刨食儿"。脱贫攻坚号角吹响后,赵安军靠着政策支持、干部帮扶和自身努力,建起食用菌大棚,走上了致富路。赵安军只是赤城县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截至2014年底,赤城县尚有贫困村272个,  相似文献   

2.
为官要善比     
近日读了一些贪官的落马史,发现他们落马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喜欢往上比,喜欢往歪处比。其结果越比心理越失衡,越比心胸越狭窄,最后孤注一掷,走向犯罪的深渊,身陷高墙之内才知道悔之晚矣。这些贪官的攀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比升迁速度。这样的人只要一有机会就拼命地跑官、要官、买官,一旦得逞,就在新的岗位上挽回损失,搜刮民财,疯狂捞本增值。二是比台上威风。这些人一旦当了什么官,便马上把自己与普通干部群众区分开来,认为当了官就该有当官的样子,结果由盛气凌人继而以势压人,直至称王称霸。三是比情人小蜜。贪官们往往一边捞取钱…  相似文献   

3.
吞钩现象     
青青 《求贤》2009,(2):29-29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是一名钓鱼爱好者。一次,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鱼儿在咬钩之后,通常因为刺痛而疯狂地挣扎,而越挣扎鱼钩陷得越紧,越难以挣脱。就算咬钩的鱼成功逃脱,那枚鱼钩也不会从嘴里掉出来,因此钓到有两个鱼钩的鱼也不奇怪。在我们嘲笑鱼儿很笨的同时,阿德勒却提出了一个相似的心理概念,叫做“吞钩现象”。  相似文献   

4.
一边是让一个包工头子当上了县交通局的副局长,另一边是12个官员被包工头子用金钱拖下了水;一边是贪图蝇头小利(相对于买官者捞取的好处而言)而卖官,另一边是买到了官位之后加倍翻番地往回捞钱.这就是代价--卖官的代价.  相似文献   

5.
夏永  马明 《当代党员》2006,(6):40-41
他是投资达60万元的业主,又是一个穷山村的党支部书记;一边有每年高额利润的回报,一边是区区几百元的月工资;一边是驾轻就熟的企业经营管理,一边是平常百姓无休无止的琐事……面对这组不等式,万盛区万东镇五里村的能人傅汝栋做出了自己的抉择。  相似文献   

6.
鲁民 《学习月刊》2013,(7):15-15
闲翻《孟子》,越读越觉得孟子的文章篇篇都像杂文,如投枪匕首,似针砭药石,毫无疑问,孟子就是个不世出的杂文家。他的思想、语言、学识、见地。都是我等难以望其项背的;他的尖锐、勇敢、泼辣、犀利,也是我等难以企及的。一本《孟子》,完全可以当成一本杂文经典来读.而每一个杂文家要想写出点像样的东西,有那么三言两语流传下来,学学孟子,把《孟子》当成教科书,仿效借鉴,苦心揣摩.必将受益无穷.  相似文献   

7.
鲁民 《学习月刊》2013,(4):15-15
闲翻《孟子》,越读越觉得孟子的文章篇篇都像杂文,如投枪匕首,似针砭药石,毫无疑问,孟子就是个不世出的杂文家。他的思想、语言、学识、见地。都是我等难以望其项背的;他的尖锐、勇敢、泼辣、犀利,也是我等难以企及的。一本《孟子》,完全可以当成一本杂文经典来读.而每一个杂文家要想写出点像样的东西,有那么三言两语流传下来,学学孟子,把《孟子》当成教科书,仿效借鉴,苦心揣摩.必将受益无穷.  相似文献   

8.
一是文山会海,空话连篇。有的党员干部习惯于以文件贯彻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结果会议越开越滥,文件越发越多,实际问题却一个也解决不了。二是贪图虚名,好大喜功。一些领导干部在考虑问题、安排工作时,不是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出发,而是刻意树立“个人形象”,打造“政绩工程”,制造“轰动效应”,急功近利,不顾长远。三是弄虚作假,阳奉阴违。搞不切实际的高指标,搞虚报浮夸的假政绩,搞劳民伤财的达标活动,欺下瞒上,报喜不报忧。四是花拳绣腿,得过且过。一些党员干部认为去上班就是工作了,而置当前急需解决的种种问题、矛盾于一边。  相似文献   

9.
环境法泛道德化现象由来已久,且有越演越烈之势,致使环境法逐渐偏离法的轨道。环境法表象虽然很繁荣,但其背后却隐藏着专业性不强的危机,法律味不浓是环境法突出的特点。现今的环境法正在逐渐演变为如何保护环境的道德呼吁,难以体现环境法中的法律因子,难以适应现代化的法治实践。走出环境法泛道德化的阴影,实现环境法"法"的回归是当代环境法学者们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报刊文摘     
宋庆龄是德高望重的女革命家,毛泽东非常尊重她。毛泽东与宋庆龄,曾经有很长一段动人的交往,他们互相礼品赠送,宋庆龄送给毛泽东的礼物中,有一件是一只高级鸭绒大枕头。 宋庆龄何以送毛泽东一个枕头?原来她了解到毛泽东有这样的生活习惯:喜欢躺在床上批阅文件和看书。到过毛泽东卧室的人们说,毛泽东睡的是一张宽大的木板床,且一边高一边低,低的一边放满了书,高的一边就睡人。毛泽东的床上用品极为简  相似文献   

11.
唐家山堰塞湖,一边在大规模抢险施工,打通道流明渠;一边在大规模撤离疏散,保证百姓安全。堰塞湖曾是一个历史梦魇,1786年康定大地震,1933年叠溪大地震,均发生了堰塞湖溃坝惨定大地震  相似文献   

12.
李红 《兵团工运》2013,(5):11-12
一边是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团场出现大量富余劳动力,一边是位于石河子开发区的工业企业,每年的用工缺口达八九千人。如何尽快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对接点、突破口?1月23日,八师师长徐志新明确作出批示:将团场富余劳动力转移到  相似文献   

13.
<正>心理学家发现,很多人在星期一上班时往往精神疲惫、注意力分散,效率是一周内最低的。由于古人把星期一叫作“月曜”,心理学家就将这种现象命名为“月曜效应”。假期的时间越长,人们返回工作和学习岗位的时候就会觉得越困难,越难以适应,反应在身体上的症状就会越明显,主要表现为:身心疲劳症,出现记忆力减退、失眠、倦怠、头痛、食欲减退等症状;  相似文献   

14.
<正>丹棱县住建局总规划师罗云国被组织选派到金川县任县住建局副局长,两年的援藏经历注定成为他人生中最深刻的段落与记忆,苦与乐、得与失,使他感慨很多,但他最想说的是:援藏——我无怨无悔。2012年7月6日,罗云国与40名干部一起踏上了援藏征途。进入藏区,一切都得从头开始。虽然早有思想准备,但是高原反应还是让罗云国一时难以适应,鼻腔出血、嗓子干痛、皮肤干裂、头发脱落。高原的道路往往危险重重,堵塞、爆胎司空见惯,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万丈深渊,每次行驶在路上都是胆战心惊。  相似文献   

15.
传说古时候在云南之南有一个小国,这个小国的民众都是佛教徒,有一次,一个死囚犯在深夜挣断镣铐越狱逃跑了。第二天清晨,官府发现后即派兵丁差役四处追捕。那个罪犯逃了一天一夜后精疲力竭,眼看追兵已近,他自知难以逃脱,便一头撞进了一座古庙。这座庙宇里供着一座佛像,罪犯一见佛像,心里悔恨不已,抱着佛像的脚,号啕大哭起来,并不断地磕头表示忏悔。这个罪犯一边磕头,  相似文献   

16.
桑枣之味     
谢汝平 《党课》2013,(12):122-123
天渐热,桑树阔大的枝叶间慢慢长出果实,起先是淡红色,硬硬的。随着时间推移,果实越长越大,颜色也越来越深,到得最后,变成深紫色,果实上每个小粒都很饱满,油光闪亮,仿佛新鲜的汁液要从中进出来。这时候,最高兴的要数那些自由飞翔的鸟雀了,它们一边叽叽喳喳地叫唤着,一边享用酸甜美味的桑果。而田间劳作的人们,正是一年中最繁忙的时候,擦去汗水休憩的间隙,摘几粒放进嘴里,则满VI生津,既止渴又解乏。  相似文献   

17.
1972年腊月的一天晚上,家住江苏省射阳县新洋港渔业公司的梁雨家突然失火。梁雨被高温烤醒,睁开眼睛一看,发现父母和弟弟睡觉的正房已被大火吞噬,自己住的偏房也被大火包围,风助火势,越烧越旺。他本能地拼足力气一边高呼“救命”,一边用棉袄包裹着头往外冲。火太大了,梁雨冲了几次都被火焰给压了回来。他耗尽了力气,又由于缺氧,扑倒在火海中不省人事了。 梁雨醒来时,感到脸上火辣辣的痛,身上的棉衣被水浸湿了,冻得他瑟瑟发抖。不一会儿,一位慈祥的中年妇女走了进来,给他除去湿衣,用自己的大棉袄裹住他瘦小的身子,温和…  相似文献   

18.
李昌禹 《新湘评论》2014,(10):26-26
如今,随便翻起一份中文报纸杂志,"wifi""CBD""VIP"等外语词俯拾皆是,仿佛一步跨入"国际化"。但与此同时,国人提笔忘字的现象也"与时俱进"。网上有一则笑话广为流传:某君想写一幅"我要当学霸"的座右铭自勉,最后却不得不作罢——因为"霸"字不会写。一边是外语词的使用越来越泛滥,一边是汉字书写越来越被人遗忘,二者此消彼长的关系让人们难以消除这样的顾虑:如果放任外语词的滥用而不加纠正和规范,我们的汉语会币会变得混乱不堪?会不会总有一天变成中外文夹杂的“洋泾浜”?  相似文献   

19.
张蕾 《理论导报》2012,(6):59-60
每天“听”《新闻联播》的时间,是退休后的李岚清的篆刻时间。 “电视里的许多同志我都认识,不用看我也听得出谁在讲话。另外,我一边‘听’惭闻联播》一边练篆刻,可以起到一个手脑并用的效果,对健脑是有好处的。”李岚清说。  相似文献   

20.
正不管天晴下雨、寒来暑往,河面上每天都可以看到一条船,船上有一根竹篙、一个网兜、两个箩筐,丈夫蹲在船尾掌舵,妻子站在船头一边瞭望一边打捞起河面上的垃圾,这是铜仁市碧江区环卫局河面打捞环卫工芦忠华夫妇的打捞船。十里锦江,清澈明净,花繁树茂,风景如画。不管天晴下雨、寒来暑往,河面上每天都可以看到一条船,船上有一根竹篙、一个网兜、两个箩筐,丈夫蹲在船尾掌舵,妻子站在船头一边瞭望一边打捞起河面上的垃圾,这就是铜仁市碧江区环卫局河面打捞环卫工芦忠华夫妇的打捞船。12年,4000多个日子,芦忠华夫妇用双手守护着悠悠锦江的万顷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