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淮海战役历时66天,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余人,其中华东野战军歼敌44.35万人,创造了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奇迹。在淮海战役中,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邓小平、刘伯承、陈毅为常委,粟裕、谭震林为委员。但是,从淮海战役的策划到实施,粟裕多次提出重要建议,对于中共中央军委的战略战役决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粟裕确定在苏中地区迎战敌人之后,就思考选择初战打击目标和时机。蒋军是分4路进攻,我们可不能分4路迎战,只能集中兵力反击一路,然后伺机再战。由此粟裕导演出一系列精彩战斗,统称苏中战役。出其不意首战强敌面对4路蒋军,首先应反击哪一路呢?粟裕在思考着,筹划着。泰州之敌,离海安较近,居我侧背,对我威胁最大,如能先打掉这一路最好。但泰州是中等城市,有日伪多年修筑的工事,城防坚固,难以迅速攻克。而这一带又是多水网地区,不便大兵团行动。打这一路如不能速决,位于南通、白蒲及靖江、泰兴的3路敌人将会乘虚而入,攻我如皋…  相似文献   

3.
1947年5月4日,毛泽东根据陈毅、粟裕的作战情况报告,亲拟电文以中央军委名义致陈毅、粟裕:“敌人密集不好打,忍耐待机,处置甚妥。只要有耐心,总有歼敌机会。”“让敌占领莱芜、沂水、莒县,陷于极端困境,然后歼击并不以为迟。惟(一)要有极大耐心;(二)要掌握最大兵力;(三)不要过早惊动敌人后方。”6日,毛泽东又以中央军委名义再次电示陈毅、粟裕:“目前形势,敌方要急,我方并不要急。”你们“装着向河北(指黄河以北─—笔者注)退定模样,使敌发生错觉’”,“让敌前进,使敌完全不知我主力所在。当此时机,好打则打之,…  相似文献   

4.
1948年7月14日,粟裕收到中央军委两份来电:“估计敌人似将利用你们疲劳,集中力量向你们压迫,使你们不能安心休整。似须以有效行动分散敌人,你们则乘敌分散之际,歼灭几部敌人,方能实行大休整”。“此种分散敌人的行动,似以许谭(指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政治委员谭震林——笔者注)攻击济南为最有效”。“以上请考虑电复”。粟裕看完电报,迅速走向敌我部署图,审视着,思考着,筹划着。粟裕认为,许谭部如攻击济南,可迫使邱清泉、黄百韬两兵团北援。而许谭部7月13日才攻克竞州,部队疲劳,如近期内即令许谭部攻击济南,…  相似文献   

5.
鹿兮 《湘潮》2013,(5):26-27
在我军灿若星河的将领中,粟裕的军事才华无疑是非常出色的。他在指挥部队作战中,自觉学习运用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并发挥到极致。他坚持以消灭敌人、保存己方力量为基本原则,审时应变,屡出奇谋,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射出的箭都能收回。刘伯承曾赞誉粟裕“智深勇沉”。其中天目山战役,就是粟裕军事指挥的精彩篇章之一。  相似文献   

6.
1949年2月11日,中央军委指示:“在渡江战役期间,照旧行使淮海战役总前委领导军事及作战的职权。渡江战役总前委仍由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等5人组成,邓小平为书记,刘伯承、陈毅为常委。”这就为渡江战役胜利作了组织上的保证。  相似文献   

7.
建议举行准海战役还在济南战役发起前,粟裕就考虑济南战役结束后华东野战军的作战方向。他设想了两个方案:一是由鲁西南越陇海铁路,与中原野战军会合,寻歼国民党军于徐州西;二是由鲁南南下,出苏北,夺取两淮(淮阴、淮安)。二者利弊权衡,他初步确定采用第二方案。在济南战役后期,粟裕鉴于攻克济南已稳操胜券,而歼灭援敌的计划难以实现,又进一步筹划攻取两难的方案,并将这一战役定名为“淮海战役”。不过,粟裕这时筹划的淮海战役,是指攻取淮阴、淮安、海州、连云港,规模较小,与后来实际演变成大决战的淮海战役含义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8.
《广东党史》2013,(9):2
1948年底至1949年初,我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抵淮河的广大区域内,发动了规模空前的淮海战役。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任总前委书记。淮海战役历时66天,歼灭国民党军队56个师55.5万人(包括起义部队在内),解放了长江中下游  相似文献   

9.
这时,整个南线之敌重兵密集,陈毅、粟裕深感南线战机难寻,而北线之敌却长驱南下。经过反复研究,决定转兵北上,求歼李仙洲集团。中央军委批准了这一作战方案,并指示应装出打南线之敌的模样以麻痹敌人,使李仙洲集团放手南进,中我圈套。  相似文献   

10.
正回顾淮海战役,张震将军(曾任华东野战军参谋长)一语中的:"淮海战役既是与敌人斗力,又是与敌人斗智。" "毛主席十分重视了解下情和发扬集体智慧,善于集中下级的正确意见,充分发挥前线指挥员的主观能动性,并给他们以临机处置的权力,使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得到更好的贯彻,这更证明了毛主席的伟大英明。"纵观淮海战役决策全程,就如何彻底歼灭国民党军徐州"剿总"刘峙集团,人民解放军统帅毛泽东与华东野战军(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粟裕斟酌损益,高度互补,最终打响淮海大战。  相似文献   

11.
1947年5月中旬,由陈毅、粟裕直接指挥,历时3天的孟良崮战役,以彻底干净地消灭了蒋军5大主力之一的七十四师3万余人、击毙师长张灵甫而胜利结束,从而初步扭转了华东战局。孟良崮战役以它光辉的一页,载入我军史册,流芳万古。每当回忆起这一著名战役的时候,陈毅、粟裕那种驾驭战争的伟大气魄总是感念至深。  相似文献   

12.
1940年夏天,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司令陈毅、副司令粟裕,率领部队分批渡江,北上开辟敌后抗日战场。7月29日,新四军挺进纵队一举攻占了南控长江,北接苏北平原的重镇——黄桥,使这座人间地狱,获得解放。陈毅、粟裕、钟期光(政治部副主任)等首长,已进驻黄桥,政治部管在离黄桥10里左右的一个村庄里,待命进镇。上午约10点多钟,哨兵突然发现一股敌人,向我驻地进  相似文献   

13.
<正>我军一代名将张震,在抗战全面爆发后,先后任新四军游击支队、新四军第六支队、八路军第四纵队、新四军第四师参谋长和四师第十一旅旅长,相继辅佐彭雪枫、张爱萍驰骋淮北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参与了党领导的敌后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的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解放战争时期,他曾任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副司令员、副参谋长和第三野战军参谋长,协助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挥戈华东战场,参与指挥了从宿北战役、开封战役、济南战役到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一系列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的嘉陵江战役不仅歼灭了一万余敌人,攻克了阆中、南部、剑阁、昭化、梓潼、青川、平武、彰明、北川等九座县城,控制了东起嘉陵江、西迄北川、南起梓潼、北抵川甘边界纵横三百余里的广大地区,而且这次战役为红四方面军战史上创造了一次大规模强渡江河的模范战例,打破了敌人正在组织的“川陕会剿”,打乱了敌人的部署,有效策应了中央红军的行动.  相似文献   

15.
<正>1948年初,全面内战爆发已一年半,晋察冀野战军主要在冀中地区作战。虽然取得许多胜利,战绩却不突出,也较少成建制地歼灭国民党军。中共中央军委对此甚为焦急,要求学习刘伯承邓小平野战军、陈毅粟裕野战军、陈赓谢富治集团、林彪罗荣桓东北野战军,实行宽大机动作战,取得更大的胜利。根据中共中央军委指示,晋察冀野战军发起平绥铁路东段战役,向察南、绥东、晋北方向进攻。尽管晋北应县战役打成消耗战,但整个平绥铁路东段战役目标基本达到了。更重要的意义是,该战役打破陈旧作战思想,极大地锻炼部队,堪称宽大机动作战的习作。  相似文献   

16.
陈粟回师鲁南歼敌的构想,与毛泽东不谋而合 1946年12月中旬,陈毅、粟裕共同运筹和指挥的宿北战役,歼敌2.1万人,这是解放战争开始以来歼敌人数最多的一次战役。  相似文献   

17.
建仅隔断徐蚌联系,全歼徐州乏敌鉴于全歼黄百韬兵团已胜利在握,粟裕又在筹划如何扩大战果。他站在全国敌我态势图前,默默地思考着。他越想越觉得,举行淮海战役,不能只满足于歼灭贫百韬兵团,打伤邱清泉、李弥兵团,而应该在徐卅蚌埠地区举行战略决战,全歼刘峙集团。倘能如愿,这就预示着党中央、毛主席关于5年左右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宏伟规划将提前实现,这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事问!举行战略决战,成败关系十分重大。自己作为一个战区指挥员考虑这样重大的问题,有没有局限性?他分析了徐蚌地区举行战略决战的条件。现在敌人…  相似文献   

18.
郭庆晨 《奋斗》2008,(11):59-59
电影《南征北战》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我军一团一营高营长奉命打了五天五夜的阻击后,昼夜兼程跑了450里路赶到凤凰山。听说大部队把五六万敌人围困在凤凰岭,高营长高兴地说:“没想到这里包围了这么多敌人。”师政委半是批评、半是爱护地说:“没想到可不行啊!”师政委的意思是说,作为一个军事指挥员,必须得有远见,要想到可能发生的事情。没有远见,预见不到战事的发展和结局.无论如何是不行的。事实证明,凤凰山一役我军一举歼灭敌人五万余,是指挥员的远见成就的胜局,是“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军事思想的胜利。  相似文献   

19.
鞠开 《新湘评论》2012,(5):44-45
今年1月10日是淮海战役胜利63周年,特写此文纪念我的老首长粟裕,表示我对他深深的怀念。"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这是毛泽东同志对粟裕的极高评价,也是对他光辉一生战功的一个总结。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当时的总前委,有五位同志: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为什么单独提粟裕立了第  相似文献   

20.
1948年底,淮海战役还在激烈地进行着,作为指挥淮海战役的五人总前委之一的陈毅,已被党中央内定为未来的上海市长。陈毅应召来到当时的党中央所在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同时被召的还有刘伯承。这次,中央不仅研究了渡江作战问题,而且十分关注渡江后如何夺取和接管南京、上海等大城市。刘伯承和陈毅分别是这两座大城市未来的市长。毛泽东对陈毅说,中央的意思要你担任未来的上海市长,想听听你本人的意见。陈毅沉思良久,没有马上表示接受。1949年3月,党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在一次会议上,陈毅向中央提议:“可不可以让刘邓二野进驻华东和上海,我们三野走远一点,到大西南去呢?”刘、邓当然不会接受。刘伯承司令员说,这事他和邓小平政委交换过意见,他们对西南更熟悉,而三野来自华东,留驻华东更为有利。在解放战争中,二野和三野两支大军像左右臂一样密切协同作战,歼灭了敌人大量的有生力量。陈毅对刘、邓是又亲密又敬重。在进驻华东一事上,陈毅是礼让而没有让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