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建短波     
正友谊县微信搭台服务社区解难题友谊县委组织部在友谊镇富强社区首次尝试建立以社区党支部书记为群主、以"微幸福"为群名的在职党员服务社区微信群,以此破解党员联系难、活动组织难等难题。短短一周时间,通过"同事拉、大家找、共同牵"的方式,富强社区在册的86名在职党员及  相似文献   

2.
党建短波     
绥化市以"三微"服务模式推动城市基层党建互联互动绥化市委在全面推行"在职党员进社区"基础上,积极探索城市基层党建"三微"服务模式,强化驻区单位党组织、党员与社区居民的互联互动。征集"微心愿",打造民意"直通车"。在职党员和社区干部通过入户走访、发放问卷、电话咨询等方式,征集并梳理社区居民特别是困难群众、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微心愿",并在社区  相似文献   

3.
为了充分发挥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发展、服务社区居民的先锋模范作用,构建机关、事业单位和社区党建相互联动的工作格局,襄汾县建立了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到居住地社区报到制度,加强对在职党员"八小时"之外的管理,促进在职党员以  相似文献   

4.
正辽阳市宏伟区光华街道美林园社区党委积极创新党建工作,以"12345"工作模式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1"是"一化",即社区党委立足于为居民解难题、办实事,进一步强化党组织的服务功能。"2"是"二进",即党课进楼院,让每位党员参与支部学习;在职党员进社区,服务社区建设,服务广大居民。"3"是"三方共建",即以法院、企业、社区三方共建为基。础,构建服务群众综合体系,形成党建多元化服务机制。"4"是"四心服务",即养老服务贴心,实现社区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卫生服务精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5.
去年以来,枣庄市市中区探索推行区直单位在职党员"816管理法",鼓励引导区直单位在职党员8小时工作在岗位,16小时奉献在社区,通过在职党员进社区亮身份、亮职责、亮业绩,实现"党员身份进社区、监督管理进社区、作用发挥进社区",激发了在职党员服务社区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6.
正呼和浩特市积极探索在职党员由单位党组织和居住地社区党组织双向联系、双重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在职党员在加强基层社会管理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持卡报到,与社区党组织建立联系。要求在职党员持"报到登记卡"到居住地社区报到,将个人情况、专业特长和所在单位等信息在社区进行登记。发挥特长,积极开展志愿服务。社区党组织按照在职党员个人爱好、专业特长、服务意愿和居民群众实际需求,设立政策法规宣传岗、文化娱  相似文献   

7.
<正>"八小时内履职在岗,八小时外奉献在社区。"最近,眉山市在全市部署组织开展了"我是党员我带头,共建文明和谐新社区——机关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党员总动员志愿服务全覆盖"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用心用情服务社会服务群众。"2月18日下午,东坡区大石桥街道明星社区便民服务点,眉山市委书记李静在《眉山市机关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登记表》上郑重写下志愿服务承  相似文献   

8.
<正>为加强社区党建工作,开原市委组织部探索了社区党建"三站九岗"工作模式。"三站",即"离退休党员服务站"、"流动党员管理站"和"在职党员活动站"。"九岗",即每站下设"三岗"。"离退休党员服务  相似文献   

9.
信息扫描     
<正>眉山市"双报到"志愿服务全覆盖2014年1月11日,眉山市、县两级机关党组织书记和在职党员代表全部到社区报到,并开展了首次志愿服务活动。这是眉山市近期全面部署启动机关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到社区"双报到"的志愿服务活动。该活动引导机关党员把"工作地"服务延伸到"居住地"服务,在"8小时外"服务社区群众。按照"1+1"、"N+1"模式,眉山市630余个机关单位党组织与市、区(县)中心城区77个社区党组织结对,组织动员1.5万余名机关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登记,实现机关党组织与  相似文献   

10.
正"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正在全省广泛深入地开展。在职党员进没进社区,进社区后服务没服务群众,群众满意不满意,这是各级党组织普遍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兴城市依托兴城党建网,率先在全省建立了操作简捷、设置科学、功能实用的"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信息管理平台,对在职党员实行全程在线管理,激发了党员"进社区"的热情,提高了党员服务群众的效果。建平台促管理。针对"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环节多、参与面广、人数众多、数据统计困难等实  相似文献   

11.
5月23日晚上,葫芦岛市龙港区龙湾街道腾飞社区党支部组织开展了"在职党员进社区"签名活动。在欢快有力的《运动员进行曲》旋律中,到社区报到的57名在职党员在"在职党员进社区,志愿服务做贡献"的条幅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他们郑重承诺:在工作之余发挥自身特长,服务社区居民,帮助社区提高工作水平,同时也使自己受到深刻教育。  相似文献   

12.
最近,在梁平区梁山街道石马山社区,几乎每天都有在职党员前来报到。"往年只有100多人来报到,现在已经增加到近600人。"党员们高涨的积极性,是石马山社区党委书记伍维权完全没有料到的,"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笔很大的资源。"近年来,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梁平区从社区治理的基础工程抓起,以在职党员到居住社区报到为切入点,采取在职党员承诺践诺、志愿服务等方式,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服务和社区治理。  相似文献   

13.
正为解决在职党员进社区工作存在"报而不到""到而不为""为而无用"等问题,2015年以来,北京石景山区结合调查研究引入"互联网+党建"概念,探索建设"一呼百应"党员综合服务系统,确保在职党员服务和群众需求"不脱钩"。该系统以组织和引导在职党员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为切入点和着力点,依托微信公众号、门户网站、手机APP进行研发,并先后在5个社区开展了两轮测试。成立调度指挥中心,设计了精神家园、志愿服务、爱心超市3个模块,推行"居民点单、支部下单、党员接单"三单制服务模式,提升服务群众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4.
正遵义市在职党员干部在自协委的组织下,深入群众,访民情、听民声、解民忧,成为群众的贴心人、暖心人,收获了群众的点赞好评。社区吹哨,党员报到。城市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关键所在。全面加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建设,才能更好为群众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今年以来,遵义市大力推动在职党员干部参与社区共建共治工作,创新建立社区自治协助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自协委),积极引导全市广大在职党员干部工作在单位、服务在社  相似文献   

15.
党建动态     
《党的建设》2008,(4):42-42
玉门市开展在职党员"连心卡"活动在推行在职党员双重管理工作中,玉门市启动了机关党员走进社区、服务群众的"连心卡"活动。活动明确了"12345"的具体内容和任务目标"1"指联系一类党员,即外出流动党  相似文献   

16.
<正>隆冬时节的辽沈大地天寒地冻,但却丝毫没有影响省直机关在职党员走进社区、服务群众的热情。日前,在省直机关开展的"在职党员进社区"送温暖服务周活动中,120家省直单位的近5万名机关党员积极参与社区建设服务,从基层群众中汲取营养,把真情和关爱送到群众的心坎里。  相似文献   

17.
<正>北票市台吉管理区大井社区党总支为解决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创新社区党建工作载体,于今年3月初,筹资新建了90平方米的"党员服务驿站",面向全社区党员群众开展多项服务。"党员服务驿站"内含"一家、一园、三站",即"党员之家""爱心家园""便民服务站""法律援助站"和"文化活动站"。"党员之家"积极倡导"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变党员分类管理为分类服务,把社区90余名党员按在职党员、失业党员、退休党员、流动党员分类登记,根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特别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市北区委立足老城区、老工业区实际,以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目标,通过激励引导在职党员进社区、亮身份、作表率、比奉献,不断壮大服务队伍、创新服务载体、健全服务保障,强化了街道社区党组织服务功能,合力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切实把改进作风的成效落实到"神经末梢"。壮大服务队伍,构建服务体系,实现服务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拓展着眼于整合辖区人力资源,建立社区在职党员工作站,组织2000余名在职党员到居住地社区报到,组建各类专业化特色化服务队伍,为群  相似文献   

19.
<正>长期以来,在职党员在居住地参加社区党组织的活动一直是个难题。本栏请到几位社区党组织书记,请他们结合本社区的实际谈谈这个话题。让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是新时期发挥党员先锋作用的"新天地"主持人:北京奥运会前夕和召开期间、新中国成立60年大庆期间,在职党员按照所在党组织的  相似文献   

20.
一是创新载体,全面覆盖,搭建在职党员为民服务平台。要求党员到社区报到、参与志愿服务“三个一百”活动,即以社区党支部为单位,成立百支党员志愿服务队伍,包保百个居民楼道,每名党员微信联系百名以上居民。二是细化标准,科学规范,保障在职党员志愿服务有所遵循。对“三个一百”活动,区委提出“五定五有”标准,即定对象,服务有重点;定承诺,服务有目标;定标准,服务有实效;定载体,服务有示范;定机制,服务有跟踪。三是立足社区,践行宗旨,务求在服务群众上取得实效。志愿服务队的党员根据自身专长积极参与困难救助、文明社区创建等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