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生态意识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新时代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其生态意识对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面对高校生态意识教育实效性不强、大学生生态责任意识缺乏、生态保护知行不一等现实问题,提出从高校导向性显性教育层面、日常化隐性教育层面两个维度探究高校大学生生态意识教育及养成路径。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7,(10)
生态文明作为文明发展的崭新范式,已被纳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之中,成为人类社会发展重大的战略任务。大学生作为实现这一任务的主体,必须接受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增强生态文明素养。然而,当前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还存在某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方法来应对,以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个文明之一,大学生必须具备生态文明的理念。本文就如何将生态文明意识渗透在《基础》课的日常教学过程中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一是必要性;二是找到把生态文明意识渗透到教学内容中的结合点;三是将生态文明意识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朱雪梅 《学理论》2009,(18):205-206
生态文明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个文明之一,大学生必须具备生态文明的理念。本文就如何将生态文明意识渗透在《基础》课的日常教学过程中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一是必要性;二是找到把生态文明意识渗透到教学内容中的结合点;三是将生态文明意识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论生态文明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的十七大报告里第一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到2020年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全球生态问题高度负责的精神.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增强人们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生态文明意识包括生态伦理意识、生态价值意识、生态科技意识和生态审美意识等.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5,(9)
生态文明价值观是一种全新的价值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和灵魂,也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紧迫任务。在大学生培养中,必须围绕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的重点,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不断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道德修养,建立健全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制度,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使大学生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美丽"中国梦"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3,(31)
生态文明理念的认同过程是一个由认知认同到情感认同再到行为实践的动态过程。因此,要提高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认同,一是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提高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认知认同;二是开展丰富的校园生态文明活动,培养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理念的情感认同;三是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行为认同。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7,(1)
高校作为教育和引导青年人,培养大学生良好品格的主阵地,承担着培育大学生科学生态观的重要任务,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课程,充分发挥该课程体系的作用,增强其教育的实效性,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成败。通过梳理当前高校思政课中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了这些问题对当代大学生所造成的影响,最后提出了相关解决对策:一是提高生态文明的育人意识;二是构建高校科学的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教学体系;三是创新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方式;四是加大生态文明教育的保障力度。  相似文献   

9.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客观要求,是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应该注重"三个结合":一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二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三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结合。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蕴含着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及其前途命运的自觉意识,应当同文明自觉关联起来。因此,应当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及其文明自觉,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对于人类文明存续发展的根本意义,进而理解中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责任。  相似文献   

11.
<正>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能源危机及环境问题激发了社会大众对于环境危机的深度思考,切实强化生态文明教育也成为社会各界的一种强烈呼声。大学生作为一个重要群体,全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基本内涵在农耕时代的黄色文明,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农耕于时、勿竭泽而渔所折射的生态理念,还是西方宗教中博爱思想所蕴含的生态内涵,生态文化始终根植于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12.
李铁英  董文杰 《学理论》2013,(12):216-217
当代大学生担负着推动社会发展以及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使命,理所应当拥有较高的生态文明素养,树立牢固的生态文明观念。而且,对高校的大学生加强生态文明观教育,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高校德育的发展以及提升大学生全面素质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事业,至少要把握好五个方面的内容与要求,才有可能实现基本的教育效果和目的,即生态自然观的教育、生态价值观的教育、生态平等观的教育、生态科技观的教育、生态法制观的教育。  相似文献   

13.
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培育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培养大学生的生态道德行为,借以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养,承担起高校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应有的责任,建设"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教育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生态文明教育要依靠生态文明教育制度来促进。当前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尚存在诸多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实施与发展。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制度化,必须强化全民生态文明理念和意识,做好生态文明教育制度的整体设计,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法制化轨道,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民主监督机制,加快生态文明教育实践的制度化。  相似文献   

15.
赵小成 《学理论》2010,(27):237-237
当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生态恶化危机之时,生态文明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作为地理学科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的生态文明意识在青少年成长教育中至关重要。从分析地理教学中需要渗透的天人合一、资源有限、人口意识等理念出发,提出了科学有效的生态文明教育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李建铁 《学理论》2015,(7):27-28,66
人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和制约者,生态文明经常性教育实践可以促进湘江流域和谐发展,以教育为抓手,以示范基地为辐射,以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为依托,开展经常性的生态文明教育,可助推湘江流域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升居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7.
张代宝 《学理论》2013,(33):220-221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刻不容缓。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效性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8,(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坚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其中培育农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又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实证调查发现,我国农民生态文明意识还比较薄弱,这主要是由于农村经济的相对落后、农民文化程度较低以及农村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相对滞后造成的。在新时代下,培育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必须从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以及加强和创新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三方面着手努力。  相似文献   

19.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设生态文明。随着生态文明的兴起,中国实施高校生态法制教育是对生态文明的积极响应,而通过生态法上的人意识培育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法制意识和生态文明素养的重要途径,从而促进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6,(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渗透了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刻理解,具有丰富的思想精髓,集中体现为:生命共同体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科学地阐述了"两座山"论,健全的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绿色富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蕴含了丰富的理论精髓,彰显了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