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对新冠疫情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公众参与联防联控极为必要,构建科学高效的联防联控机制是提升特殊情形下社会治理效能的重要内容。当前,公众在参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联防联控中主要存在参与动力不足、参与路径不畅、参与形式单一、权责明晰度不足、组织化程度偏低、公众情绪不稳等现实困境。政府应立足我国公众参与现状,加强宣传教育,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完善法定机制,畅通公众参与路径;拓宽参与渠道,加强资源整合分配;正视公众作用,明确公众权利和责任;提高组织化水平,健全与政府间的沟通机制;重视公众心理危机,把握公众参与的心态。  相似文献   

2.
论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困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采琴 《求索》2012,(1):73-75
公众参与是社会管理的基础,高效的社会管理离不开公众参与。但目前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在中国还处于初始阶段,是一种非制度化的参与。公众参与社会管理面临着重重的困境:公众参与因缺少系统联系而呈碎片化;公众参与因缺少社会生态环境支撑而显低效化;公众参与因缺少内在动力而凸现孱弱化。要突破困境,则需要政府、社会和公众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3.
吕友明  徐丹 《中国人大》2014,(22):37-38
"大江大河大武汉"是江城人民引以为自豪的口头禅。为了守护这片绿水青山,2013年6月26日,武汉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关于加强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实施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首次为防止城市无序扩张立下了"法定图则"。人大关于重大事项的决议决定历来着眼于宏观,如何才能确保法定图则落到实处?对此,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武汉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阮成发掷地有声:“武汉市人大常委会要敢于坚持原则,敢于向涉及最大侵蚀基本生态控制线的项目说‘不’。”  相似文献   

4.
正近些年,在我国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机会和平台不断提升,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公众参与仍面临着种种困境和不足。科学认识社会发展需要、强化公众内在参与素质、优化外在参与环境是提高我国公众参与水平的根本之策。一、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时代呼唤——社会发展维度思考随着民主意识的全球性觉醒、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出现、社会法治意识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体性意识逐渐增强,公众对公共事务尤其是关乎自身利益的  相似文献   

5.
《人民政坛》2014,(8):46-46
胡仙芝在2014年7月上期的《人民论坛》撰文《公众参与制度化:社会治理创新的突破点》认为,社会治理意味着公众参与体系需要更快地完善,对制度化组织化的参与提出了现代政治意义的规范,对公众参与的制度和途径提出了迫切的期待。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是我国社会治理创新中主要的环节,也是目前最为薄弱的环节。我国公众参与社会治理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其中最为主要的有:一是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缺乏制度规范。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问题多发和利益主体多元的社会发展战略调整期,深化社会管理的公众参与是政府面临的现实选择。目前中国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呈现出两个发展路向:制度化的参与和自发式的参与,两种发展路向在参与的出发点、方式和效果上都有所不同,但作为参与发展的必经阶段,对于公众参与意识的提高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总体而言,中国城市社会管理公众参与的程度依然较低,要深化社会管理公众参与的程度尚需做出很多努力。  相似文献   

7.
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在公众参与过程中暴露出参与意识薄弱、整体素质不高,制度供给不足、参与渠道不畅,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组织化程度偏低等问题。对此,要提高公众参与能力,加强制度建设,转变政府职能,积极培育独立的社会组织,形成组织化的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8.
白秀兰 《前沿》2007,(7):195-197
公众参与是公民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权利,早在资产阶级革命之前,就被认为是人权的基本组成部分。正是公众参与意识的萌发与伸张,才促成了民主的实现。在我国现阶段,公众参与作为人民主权最主要的实现形式和民主政治的根本标志,是社会主义民主实现的重要机制。完善和发展公众参与机制,引导公民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和建设,尤其在参与监督国家权力的合法行使方面,还有很多建设性的工作在等待着我们去做。本文将从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入手,公众参与的主体、范围、步骤和方式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社会治理"理念的提出,社会领域的公众参与日显重要。但是,推动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政府动力不足,制度供给不充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组织化、专业化程度偏低,不利于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良性发展。必须转变政府社会治理方式,提高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意识和能力,健全公众参与的制度保障,大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引入专业社工,促进专业社工与志愿义工的科学结合。  相似文献   

10.
公众参与立法的路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众参与决策是现代社会政治的一个发展趋势。一个法治社会所实施的一切社会决策都应该是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良性互动的成果。立法决策作为公共决策、重大决策的一种形式,更应该吸收公众参与立法决策的制定与决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利益最公平、最大化地落到公众身上。一、如何有效地实现公众参与、推进立法民主第一,要搭建公众参与的“阳光平台”。有效实现公众参与,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在立法者、立法机关与公众的真实生活和合理诉求之间搭建沟通的平台、建立平等对话机制,在关系到群众利益的公共事务上,积极征求公众意见,在平等对话的…  相似文献   

11.
叶大凤  侯睿敏 《前沿》2010,(23):159-161
科技决策中的公众参与问题是现代社会民主政治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我国科技决策中存在着公众参与程度低、公众参与科技决策缺乏制度性保障、科技决策中公众参与的组织化程度低、公众参与科技决策所获得的资源不足等缺陷,应通过塑造参与型政治文化,建立公众参与科技决策的制度保障体系,提高科技决策公众参与的组织化程度,培养公众参与能力;拓展公众参与科技决策的渠道和方式等途径,适度提升公众参与科技决策的程度。  相似文献   

12.
郑鈜 《前沿》2012,(21):21-24
政治参与和公众参与日益成为我国的治国方略之一.通过对政治参与和公众参与的比较考察,可以发现二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异同,公众参与的内涵更具弹性.为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权力监督体系,有必要将政治参与和公众参与理论应用于实践,进一步深化公民监督或群众监督,以双向、互动、开放的社会监督理念来完善社会主义权力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管理过程中,公众参与具有主体性特征,即公众是参与社会管理的主体,它通过一定的渠道对公共事务表达意见,并且对公共事务的决策和治理产生影响,而且这种主体性既不被外界所赋予,也不能被外界所剥夺或侵犯;公众参与还具有客体性特征,即每个公民不仅享有合法利益和权力,而且承担公民责任和义务,遵守社会伦理和法纪;公众参与也具有互动性特征,即由于公众参与的范围是公共事务,这种参与既是公众与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互动过程,也是公众与公众之间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14.
邱煜 《求索》2011,(11):80-81,170
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有利于更好地完成公安职能。当前,公民参与公安社会管理的意识开始形成,参与形式多样,但公众参与公安社会管理的制度化渠道少,制度保障尚有不足,公民参与意识薄弱,参与面不够广泛,参与深度不够。应更新公安社会管理的理念,更多地依靠公民力量解决公安社会管理中的难题;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鼓励不同形式的公民参与;规范和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完善激励公民参与公安社会管理的机制;建立对公众参与信息的搜集、响应机制,加强信息沟通。  相似文献   

15.
<正>自从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之后,"社会协同"与"公众参与"就成为创新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社会协同,是指发挥人民团体、基层自治组织、各类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协同作用,推进社会管理的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化和法制化;"公众参与"是指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培养公民意识,履行公民义务,实现  相似文献   

16.
<正>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区建设是从管理走向治理的必然要求,是一种全新的决策和治理机制。我主要结合杭州市上城区的实践来探讨多元主体如何参与社区治理的路径。确定公众参与意识培育的重点与模式。一是确定培育重点。习总书记指出: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因此,公众参与意识培育的重点应该放在社区。具体的说,是将社区作为一个开放的治理平台,通过培育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来培养公众参与社区治理的意识,调动社会各个主  相似文献   

17.
夏莹 《人民论坛》2013,(12):152-153
社会管理创新,既需要政府主导发挥市场的作用,又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公众参与有利于增强社会管理的民主化和法治化程度.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要增强公众参与意识,提高公众参与能力;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制度建设,拓宽公众参与渠道;要积极培育社会组织,提高公众参与的组织化程度等.  相似文献   

18.
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会管理是一种全新的治理机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多元主体参与社会管理这种治理机制目前在公众意识、政府理念和制度三个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公众应树立参与意识、积极有效地参与社会管理,政府应树立多元参与理念、开放多元参与,健全多元参与制度、拓宽多元参与渠道。  相似文献   

19.
龚俊  杨廷文 《人民论坛》2011,(11):172-173
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会管理是一种全新的治理机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多元主体参与社会管理这种治理机制目前在公众意识、政府理念和制度三个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公众应树立参与意识、积极有效地参与社会管理,政府应树立多元参与理念、开放多元参与,健全多元参与制度、拓宽多元参与渠道。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与公众参与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全球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选择多样化、社会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普遍、积极、主动、有序的公众参与。论文对“公众”和“公众参与”进行了概念界定,具体分析了目前我国公众参与构建和谐社会方面主要存在的公众参与范围偏窄、公众参与程度偏低、公众参与成本偏高等问题,并提出了促进我国公众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若干对策,主要包括培育公众参与意识,鼓励公众参与立法,架设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桥梁和提高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成本收益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