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编辑同志:我儿子小涛半年前在一家国企单位被解除劳动合同后,其女朋友又和他分手。此后即待在家中闷闷不乐。我劝说他要看得开,要拿得起、放得下,要有男子汉的气概。但这些话他根本听不进去。我试着和他谈心交心但也都无济于事。我怀疑他可能是精神出现了问题,建议他看看精神科医生,这就更激起了他的反感。  相似文献   

2.
据说他是“非典第一人”。也许,人们对他的关注太密切,而关爱太稀疏。 他在全世界面前晃了一小会儿,又默默消失在人海。 现在,他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他还能回归厨师行当吗? 我们忽略了,其实他也是位英雄—— 在他压服面对未来的忧惧,勇敢面对全世界的那一刻。 他的出面给许多人直面病魔的信心, 也为医学研究提供了珍贵材料。 我们应感谢他,尊敬他。 有可能的话,我们也要尝尝他的好手艺。 ——《南风窗》编辑部  相似文献   

3.
两个妈妈     
<正>我曾经和一位在南疆工作的汉族干部(让我们以S来称呼他吧)吃过一次饭,听他讲了讲他的故事。S的父母都是当年的援疆干部,他在新疆出生、成长,成了一个新疆人。S的一些经历对他的同代人而言稀松平常,如今听来却有振聋发聩之感。S说他有两个妈妈,一个是亲生母亲,另一个是他的维族妈妈。因为他小时候父母工作太忙,有时候一下乡几个月都不回家,只能把他寄养在一户维族人家。当时从妇女解放的角度来说,民族  相似文献   

4.
人·声     
《南风窗》2008,(17):14-14
我认为他的压力更大,因为他曾经拿过金牌,曾经破过世界纪录,所以现在大家都在盼他夺金,都认为他必须夺金。——代表中国参加奥运男篮比赛的姚明这样评说他的上海老乡刘翔。  相似文献   

5.
赫鲁晓夫是苏联领导人中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 ,直到目前为止俄罗斯国内对他仍然众说纷纭 ,评价不一。有的认为他是修正主义者 ;有的认为他的改革没有触及斯大林模式的灵魂 ;有的认为他既有巨大功绩 ,又有严重错误 ;有的否定他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评 ;有的认为这是他一生的主要功劳 ;有的认为他对个人崇拜的批判是不彻底的。赫鲁晓夫具有两面性。他进行了体制改革的初步尝试 ,但是没有取得成功。他在理论上既有右的东西 ,也有左的东西。通常是左和右混在一起。  相似文献   

6.
黄松 《工会博览》2005,(18):70-71
28年,以山为伴。他的学生就像小树一样,在他的辛勤培养下长大、成材。山绿了、孩子们长大了,他却憔悴了。在他的学生们眼中他就像环抱学校的那一座座大山,永远是滋养培育他们的沃土。正是因为他的工作与奉献,使这个既普通又偏僻的山区中学和祖国的教育事业紧密地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7.
张瞳 《工会博览》2005,(7):33-35
在矿山,处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在矿工的家里,留有他为职工送去的爱 心与温暖;在为职工解决困难的问题上, 不论春夏秋冬,他都义无反顾地奔波、 忙碌着--他就是北京市京煤集团工会主 席张强。 1950年出生的他,在煤矿井下一线当 过工人,曾历任劳资科工资管理干部、矿 建公司加工厂政工负责人、工会主席,在 原北京矿务局任过干部处处长、组织部部 长。现任北京京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 常委、公司董事、工会主席。 初次与张强见面,他的儒雅之风给记 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采访得知,他 不仅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在工作上更是 个顾大局、重实绩、善协调、有爱心的人。 他的座右铭是:职工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相似文献   

8.
林亦非 《南风窗》2011,(15):66-69
郝仝鑫,18岁,陕西人。2005年冬天,他跟两个同学跑上小山坡,顽皮的他爬上高压线塔,谁知那是通电杆,就这样他的双手给电断了。那年他12岁,在医院的8个月,他天天都哭,无法接受失去双手的自己,他曾经自暴自弃,天天躲在家里,直至来到"云之南"残疾青少年游泳俱乐部。郝说:"在家里,吃饭洗澡全都是父母帮我的,在这里我学习了自己生活,将来离开父母,我也可照顾自己。"  相似文献   

9.
他公而忘私,曾置亲生骨肉于不顾;他并不富有,却慷慨解囊,向病人伸出援手;他知人善任,在平凡岗位上甘为人梯。他就是扎根山区43年的乡村白衣使者王占枝。  相似文献   

10.
他在一个不属于自己的企业里,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完整的精神世界。在很多人看来,他的生命并不完整。但在他眼里,他失去的只是锁链,而赢得的是整个世界。  相似文献   

11.
很多人热爱谢辰生,说他就是中国的一件珍贵文物;也有在很多人恨他,恨他的人多半也觉得他像文物,或许更像时代洪流中一块格格不入的顽石。  相似文献   

12.
石勇 《南风窗》2013,(26):8-8
我去广州某工业区喝了一个农民工朋友给刚出生儿子办的满月酒。一年多前,我见过他,那时他在工厂边的村里租着一间每月300元的小房子,和一个小自己十几岁的陕西姑娘相恋。个人魅力,以及在工厂区的便利条件,使他避免了农村中很多年纪超过30岁但又贫穷的男人打光棍的命运。我那时和他的见面,是在一个福利彩票的销售点,他买了10元的彩票。在  相似文献   

13.
黄丽 《工会博览》2003,(22):23-24
泰戈尔曾说,当上帝创造男人的时候,他只是一位教师,在他的提包里只有理论课本和讲义;在创造女人的时候,他却变成了一位艺术家,在他的皮包里装着画笔和调色盒。上帝是没有的,男性需要自己创造,女性更需要自己创造。  相似文献   

14.
1966年,他出生于安徽省无为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曾拥有快乐纯真的童年,但上初中后,家庭却接连出现变故,疼爱他的父母都相继离他而去。深受打击的他只能每日沉浸在读书中,用读书来忘掉一切不快乐。他因而沉默、深思,刚强、独立。中学的老师说:这孩子,看起来是有出息的样子。  相似文献   

15.
甄静慧 《南风窗》2014,(8):78-81
有人放话,"一定要捉住卢广"。幸好村民保护他,每次去拍摄,都有人在村口放哨,一有风吹草动,马上带他躲起来。他也练就了几秒钟把相机里的照片删除、卡和胶卷换掉的身手。2001年10月,内地某村,一个扛着相机的中年男人到处寻人。起初,他逢人就问"哪里有艾滋病人",没人理他。过了两天,他手上不知怎地多出了一份名单,开始直接打听,"xx住在哪里",  相似文献   

16.
62岁的南方朔是台湾数一数二的政论家,在国民党的威权统治时期,他办党外杂志骂国民党;民进党上台,他又掉转枪口骂民进党和陈水扁;国民党重新执政,他对马英九的指责和挞伐一样严厉和不留情面。在他看来,知识分子应该永远站在批判的立场上,和权力保持距离。台湾《天下》杂志称赞他"期能从自学的民间学者成为思想家",但他本人对此并不高兴,"我这样没有多少学问的人都被称为思想家,台湾的知识分子太不用功了。"7月26日,本刊记者在香港与其进行了深入对话。  相似文献   

17.
张瞳 《工会博览》2005,(6):37-39
他性格爽朗,做事干脆利落有主见,从他身上散发出来的那种亲和力,让接触过他的人不会感到陌生,很快地被他的热情所包围、所感动,并且融入其中。他就是北京市延庆县总工会主席郭维峰。 郭维峰是从基层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身后留下的每一个深深的足迹,都是他在工作上做出努力与付出所结出的硕果。  相似文献   

18.
峥嵘岁月     
李世海 《工会博览》2005,(14):76-77
追求真理的父亲我的父亲李连山是“二七”老工人,一直追求真理,追求革命。他是在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初期,1910年由一个青年农民加入到工人阶级队伍中来的,那时他只有17岁。他在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宣传教育下参加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初期工人运动。他首先参加了李大钊和邓  相似文献   

19.
“囚徒”     
那天,他们去领结婚证前他给她打来电话:"我有神秘的礼物要送给你!"他兴奋地说。结果,那天她一直在民政局门口等到太阳下山,也没有见他来。回到家中,才知道他出事了。他去要拖欠的工资,工头只给他薄薄一叠纸币。他和工头理论,推搡之中,他们撕扯在一起,工头摔倒,头碰在玻璃门  相似文献   

20.
讴歌 《南风窗》2008,(19):95-95
我的第一位驾驶老师来自民间。他是一位生物化学博士,80年代中期走出校门,辗转中国、日本、美国数家研究所。在网上的论文检索器上输入他的名字,拉出来的论文有几十篇。平日在我看来枯燥繁琐的实验步骤,在他手中,出神入化,行云流水,犹如艺术。他在实验室里,一副气定神闲的样子,在各种口音的英语中,他既不像隔壁那位干瘦的印度同事走路生风,也不像角落里那个勤奋的韩国中年人一样常常工作到深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