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阳敏 《南风窗》2007,(17):82-85
一年来,于丹热了,《论语》热了。其实,传统文化在中国民间的复兴早就开始。有人说,这是在革命年代过去之后,人们想追求一种信仰以安身立命,处世为人。也有人说,这是在现代化与全球化过程中,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回归与认同。虽然它背后有市场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2.
邓晓芒 《南风窗》2010,(11):92-92
<正>最近,媒体关于初一学生雷梦佳被同班同学投票"投死"的事件引发了一场广泛的讨论,这些讨论大多是追究少女死亡该谁负责的问题。而我想到的却是,民主这个东西不是谁想实行就可以实行的,它需要一种行为训练,最终是一种道德训练。  相似文献   

3.
黄纪苏 《南风窗》2014,(16):47-47
<正>北京大学有卓尔不群的另一面。北大的一些师生这次又挺身而出,选择在沉默中爆发。这才是令人神往的北大精神,这才像蔡元培、李大钊、胡适、鲁迅、毛泽东等先贤呆过的地方。6月的一个下午,阳光暴烈得像五雷轰顶。我去参加了一个会,讨论北大的什么"燕京学堂"。会议通知写得太"价值中立"了,让人看不明白会议组织者到底想干什么。"燕京学堂"当然不看也明白,虽然说得高大上,要"构建中国文化主体性",其实就"办班"、"创收"那点事,早臭一条街了。一个惯见不怪的事情,我倒觉得有说说的必要,理由有两个,一个是它有代表性;第二个么,读者看到结尾就知道了。其他与会者们议论"中国学"、"国  相似文献   

4.
2007年10月10日,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以"中国的国际战略研究:范式的反思与构建"为题举办了一次研讨会,来自国内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国际战略研究界的许多知名学者,就国际战略的概念、范畴、研究路径,以及中国国际战略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等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并就中国未来的国际战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的意见。这一主题讨论即集中反映了这次研讨会相互交流和碰撞的思想成果。个别作者虽未参加研讨会,但其文章切近这一主题,因而一并收入其中。今后本刊将继续关注并刊载这方面的优秀成果,以期推进国内方兴未艾的国际战略研究。  相似文献   

5.
如果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是中国人,他的名言“我思故我在”几乎肯定会换成“我吃故我在”。在中国,吃几乎是一种宗教,它深人中国文化的骨髓,以致中国人的问候语都是“吃了吗”。  相似文献   

6.
张智慧 《南风窗》2013,(12):53-55
怎么将越来越普遍和深刻的不安情绪,转化为积极奋斗、改造社会的青春能量,是现在的头等大事。"青春"正在成为一种流行文化。当"青春"的叙事浮上社会表层,其政治文化含义早已和20世纪初、20世纪60年代、20世纪80年代不同。它是对"困境"的揭示,但似乎也是在开启另一扇门前的精神表征。如何看待今天"青春"的挣扎?它  相似文献   

7.
2007年10月10日,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以"中国的国际战略研究:范式的反思与构建"为题举办了一次研讨会,来自国内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国际战略研究界的许多知名学者,就国际战略的概念、范畴、研究路径,以及中国国际战略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等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并就中国未来的国际战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的意见。这一主题讨论即集中反映了这次研讨会相互交流和碰撞的思想成果。个别作者虽未参加研讨会,但其文章切近这一主题,因而一并收入其中。今后本刊将继续关注并刊载这方面的优秀成果,以期推进国内方兴未艾的国际战略研究。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学术界围绕"灌输论"已发表不少文章。笔者为了探索与求教,曾写《"灌输论"的首创者不是考茨基而是马克思恩格斯》(《北京大学学报》一九八六年第六期)。随着讨论的深入展开,拟对几个问题再谈一些看法,希有关同志继续指教。是考茨基将"充实"意译为"灌输"吗? 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引了考茨基的话;"社会主义意识是一种从外面灌输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去的东西,并不是一种从这个斗争中自发产生出来的东西。因此,旧加因  相似文献   

9.
赵坚 《南风窗》2010,(12):86-87
<正>日本古代自然灾害频仍,经常发生食粮匮乏,为了减少"口粮"负担,老人和幼子首当其冲。弃老戕幼,这在以"孝"、"仁"为人伦中心的古代中国,是难以想象的事情。中日恢复邦交以来,"一衣带水"就成了形容两国距离的"专用词"。的确,乘坐一个半小时的飞机,就能从上海飞到大阪;两国的旅客往来,光上海浦东和虹桥两个机场,一天飞往日本各地的航班就有近百个。根据日本官方的统计,2009年到日本旅行的中国大陆游客超过100万人  相似文献   

10.
来信     
《南风窗》2012,(5):12
知识分子、官方以及市场"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孔夫子这个"幽灵"。认为这三者之间存在共谋,只会轻忽了虽有曲折却不绝如缕、从未断裂过的儒学谱系。更进而论之,有堕入后现代虚无论的危险。孔夫子"幽灵"的当代复活,毋宁说是在提供中国现代化的另一种可能。在中  相似文献   

11.
来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开明 《南风窗》2012,(5):12-12
知识分子、官方以及市场"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孔夫子这个"幽灵"。认为这三者之间存在共谋,只会轻忽了虽有曲折却不绝如缕、从未断裂过的儒学谱系。更进而论之,有堕入后现代虚无论的危险。孔夫子"幽灵"的当代复活,毋宁说是在提供中国现代化的另一种可能。在中  相似文献   

12.
2007年10月10日,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以"中国的国际战略研究:范式的反思与构建"为题举办了一次研讨会,来自国内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国际战略研究界的许多知名学者,就国际战略的概念、范畴、研究路径,以及中国国际战略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等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并就中国未来的国际战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的意见。这一主题讨论即集中反映了这次研讨会相互交流和碰撞的思想成果。个别作者虽未参加研讨会,但其文章切近这一主题,因而一并收入其中。今后本刊将继续关注并刊载这方面的优秀成果,以期推进国内方兴未艾的国际战略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中国国际战略研究的成就和不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10月10日,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以"中国的国际战略研究:范式的反思与构建"为题举办了一次研讨会,来自国内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国际战略研究界的许多知名学者,就国际战略的概念、范畴、研究路径,以及中国国际战略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等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并就中国未来的国际战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的意见。这一主题讨论即集中反映了这次研讨会相互交流和碰撞的思想成果。个别作者虽未参加研讨会,但其文章切近这一主题,因而一并收入其中。今后本刊将继续关注并刊载这方面的优秀成果,以期推进国内方兴未艾的国际战略研究。  相似文献   

14.
2007年10月10日,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以"中国的国际战略研究:范式的反思与构建"为题举办了一次研讨会,来自国内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国际战略研究界的许多知名学者,就国际战略的概念、范畴、研究路径,以及中国国际战略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等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并就中国未来的国际战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的意见。这一主题讨论即集中反映了这次研讨会相互交流和碰撞的思想成果。个别作者虽未参加研讨会,但其文章切近这一主题,因而一并收入其中。今后本刊将继续关注并刊载这方面的优秀成果,以期推进国内方兴未艾的国际战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李北方 《南风窗》2016,(4):87-89
正任何文化的发展都不能仅停留在自发的状态,民间文化自发地生长了几千年,成果不可谓不丰富,但思想上毫无突破。新工人文化的发展恐怕也脱不开这样的规律,它亟需摆脱自发状态,向更成熟的层面迈进。一转眼,"打工春晚"已经办了5届,每一届都会吸引一些媒体参与报道,知识界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讨论中来。"打工春晚"作为一个文化现象已经基本确立起了它的影响力。2012年初,我在网上看到首届"打  相似文献   

16.
2007年10月10日,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以"中国的国际战略研究:范式的反思与构建"为题举办了一次研讨会,来自国内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国际战略研究界的许多知名学者,就国际战略的概念、范畴、研究路径,以及中国国际战略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等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并就中国未来的国际战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的意见。这一主题讨论即集中反映了这次研讨会相互交流和碰撞的思想成果。个别作者虽未参加研讨会,但其文章切近这一主题,因而一并收入其中。今后本刊将继续关注并刊载这方面的优秀成果,以期推进国内方兴未艾的国际战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国际战略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10月10日,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以"中国的国际战略研究:范式的反思与构建"为题举办了一次研讨会,来自国内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国际战略研究界的许多知名学者,就国际战略的概念、范畴、研究路径,以及中国国际战略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等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并就中国未来的国际战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的意见。这一主题讨论即集中反映了这次研讨会相互交流和碰撞的思想成果。个别作者虽未参加研讨会,但其文章切近这一主题,因而一并收入其中。今后本刊将继续关注并刊载这方面的优秀成果,以期推进国内方兴未艾的国际战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唐小兵 《南风窗》2014,(25):84-87
<正>当代知识人的心灵时刻被卷入到时代的浪潮,同时被卷入一种话语权力形成的幻觉之中。一个更为集中、单纯而持久的思考、理解、判断、讨论和写作时间变得遥不可及。这就导致当代中国知识人的生活呈现出一种两极化的对峙:既支离破碎,又高度自恋。刚刚获取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作家莫迪亚诺在受访时,如此解释为何他的作品都聚焦在"家庭"、"回忆"、"二战"和"自我"等主题:"因为生活的  相似文献   

19.
<正>大家好!很高兴以一名外交战线老兵和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名誉院长的身份参加今天的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成立大会。在座有不少都是国际战略方面的专门家、大学者。过去的几十年里,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和国际战略方面专家学者们接触不少,从你们身上吸取了许多有益的营养。现  相似文献   

20.
何蕴琪 《南风窗》2014,(20):14-14
<正>9月9日,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汤一介去世。汤一介在1980年代创办和主持的中国文化书院,将一批德高望重的学人如粱漱溟、冯友兰、张岱年、季羡林等汇聚在一起,对传统文化经历"文革"后重新接续传播功不可没。今年5月4日,习近平来到北大人文学院。和87岁的汤一介先生"促膝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