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论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人的现代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琳琼 《求索》2012,(3):59-61
与西方文化不同,中国传统文化自诞生之日起就体现了一种整体性思维。从这一思维方式出发,中国传统文化始终将人的现代性视为人的全面整体的发展,表现为人对自然取之有度;人对社会的奉献付出;人与他人的协调统一;人自身的克己自律。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始终从文化层面观照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特别是作为现代进程的一个重要结果即人的现代性;反之,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不能单纯模仿西方模式,必须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来思考人的现代性问题,审视西方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得失,进而确立自己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中国国情?一是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硬件,二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与社会伦理等“软件”。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这个必然性,除了大家都知道的人口资源环境现实选择外,还有着深厚的文化需求,就是中华传统文化本身所蕴涵的生态文明。这次全球经济危机说明,中国如果继续西方工业文明的老路,只能是死路一条。因为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基础比西方还要差很多。所以,我认为这次危机是我们重新审视西方工业文明和我们自己文化传统的大好机会。  相似文献   

3.
万光侠 《长白学刊》2001,3(1):42-45
法律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法制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法律化现代化最需要解决的是中国法律化现代化与中国传统法律化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国法律化现代化与西方法律化的关系之两大问题。我们必须在扬弃中国传统法律化和借鉴西方法律化的基础上,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化。  相似文献   

4.
《思想工作》2007,(4):27-27
邵龙宝在《学术界》2006年第6期撰文指出,文化传统的所有复杂性来自于“新”、“老”传统复杂地纠葛在一起形成的难题。问题之根本在于,应将中西方文化传统置于现实中去考察:文化研究必须研究现状.由现状出发回到传统,再由传统回到我们的生命存在——当下中国人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5.
西方敌对势力积极通过文化输出的方式,对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进行渗透,他们妄图动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以达到在意识形态上同化中国的目的。我们在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应积极应对西方在文化领域的挑战,并且制定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同时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实现中国文化由内向型向外向型的转变。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反对西方文化霸权,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打好文化战。  相似文献   

6.
牛梦笛 《传承》2012,(17):59-59
当中国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中国人找回自己的文化认同感后,中国历史培育起来的最具活力的文化,又重新回到了当代社会中间。当我们走向世界、学习西方电影的时候,不要忘记自己曾经走过的道路,切忌邯郸学步,东施效颦。我们必须要让自己的文化和世界最优秀的文化在博弈当中对话、融合,并将之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7.
肖旭 《前沿》2013,(3):146-148
西方文化入门作为一门语言学科的基础,许多老师及学生已经意识到了学好它对学好英语的重要作用。学习西方文化能够让我们了解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风俗传统以及思维方式。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能力、兴趣以及文化修养。因此,西方文化入门课的教授工作值得我们高校英语教师和学者们更多地去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8.
任蒙 《政策》2003,(10):26-26
记不得是那位先贤说过: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可惜,很多中国人不明白这个理。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其精华堪称一流。那种要把我们民族的东西反个干净,把西方的一套全部搬来的言行,恰恰与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愿望背道而驰。事实上,有些人真正感兴趣的,只是西方的某些生活方式。对于究竟要向人家学什么,未必弄得很清楚。  相似文献   

9.
王恒亮  尉天骄 《前沿》2011,(7):13-16
中国传统和合文化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资源,按照现代社会的要求对其实行现代转化既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客观需要。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现代转化关键是要处理好传统和合文化和中国当代文化的关系,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与西方文化冲突融合的动态过程中和合为新文化。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辜鸿铭是一位奇特人物。他早年在许多西方国家游历,西方文化滥熟于胸,后来却以全盘否定西方文化、极力维护中国传统纲常著名。民国都十年了,他还留着辫子,穿着中式大褂在北大授课,这就使他的“遗老”身份愈加突出了。  相似文献   

11.
罗爱华 《求索》2008,(10):185-187
晚清西方叙事中的西方形象是在近代中国向西方逐步开放的过程中出现的;西方形象承载着中国想象中的中西关系与世界秩序,见证了中国人西方知识的进步和西方观的变迁过程。对它的研究不仅将导向对晚清中国文化的认识,对于理解晚清以后的文化潮流、甚至对理解我们目前的文化处境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潘建红 《求索》2007,(7):121-123
科技文化是科技发展中积淀而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关注人,以伦理为主导,而西方科技文化则关注自然,崇尚理性的精神;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强调思维的直觉性和意会性,并以实用经验为前提,西方科技文化的思维模式则是沿袭逻辑与分析的传统,注重对知识的检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中西科技文化正面临着交流与整合。  相似文献   

13.
高薇 《前进》2009,(12):52-53
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国企业需要学习和进步的方面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科学的经营手段、竞争方式以及优良的企业精神等都在其列,但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是我们必须考虑的因素。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曾说过,管理越能利用社会的传统、价值与信念,则管理的成就越大。在这个意义上,明清时期的晋商所秉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形成的刚健进取、重诚守信、利以义制的晋商精神,不失为今天我们打造优秀企业文化、培育优良企业精神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14.
<正>“过年是美好的记忆,这份记忆在逐渐消失吗?我们还会过年吗?”河南民俗学家高有鹏教授在自己撰写的《保卫春节宣言》里这样说,面对西风盛行、西方文化的曰益渗透,我们必须树立传统民族文化意识,从现在做起,从小事作起,保卫春节,保卫传统文化遗产。在全球化价值趋同的背景下,传统节日是保持民族文化认同感的重要堡垒。维护传统节日并不是以一种简单的排他主义拒“洋节”于国门之外,而是要防止全球化浪潮和商业化炒作,把传统节日变成掏掉民族文化内核的“空壳”,我们的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不仅仅在于是否要“保卫”,而是中国传统节日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开掘出传统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崔海英  罗翠丽  王静 《前沿》2011,(2):143-146
本文从分析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以及中国文化传统价值观与现代化的冲突入手,探讨在全球文化一体化和多元化的背景下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三条原则,即正确认识中国文化传统价值观与现代化及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冲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大文化民族主义,既不能全盘否定民族文化传统和历史遗产,也不能过分强调本国文化最优,排斥外来文化;坚持中庸之道,兼收并蓄。对民族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对西方文化中重法制,重理智,尊重自由、平等,敢于创新、自立的价值取向充分肯定,同时摒弃极端个人主义、重利轻义、审美低俗化等消极倾向。  相似文献   

16.
胡云霞 《人民论坛》2012,(23):164-165
青年毛泽东的中西文化观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对民族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较过程中形成的。青年毛泽东中西文化观的核心内容是在批判性地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汲取西方进步文化,创造中西交融、服务于中国实际的新型文化;在现实应用中,要注意发挥不同文化在不同层面、领域的特长。  相似文献   

17.
在新世纪,现代化的文化已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现代化社会的根本标准,文化建设将是重中之重。现代化的文化建设,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继承和创新,使传统文化现代化;二是通过对西方文化的客观认识、借鉴和接纳,使西方文化中国化,从而使现代化的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现代性,具有社会主义中国的特色。  相似文献   

18.
吴根友 《新东方》2015,(3):28-31
当代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应当奠定在对自己民族文化特点的重新认知的基础之上。中华民族传统的主流文化特点是在真实的"气机"世界里寻求解决人生与社会问题的方法,具有特殊的"历史意识"与"慎终追远"的未来意识。所谓的传统文化应当包括近现代文化传统,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人所建立起来的现代中国文化传统。中华民族应当重省现代西方文明的价值及其两面性,勇敢地探索人类文明的未来新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一般而言,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从哲学角度看,精神是同物质范畴相对应的与意识、思维相一致的最基本的哲学范畴.在西方文化中,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康德、黑格尔,再到雅斯贝尔斯、弗洛伊德、舍勒、格里芬等学者都对精神概念作出自己独特的解读.西方文化中的精神概念,具有“灵魂”、“心智”、“意识”、“普遍理性”、“先天逻辑”、“宗教”等多种含义,而西方文化中的精神概念所内涵的“普遍理性”、“先天逻辑”、“宗教”的意义,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概念所没有的.研究西方文化的精神概念,有助于在比较中深入理解中国文化中的精神概念,有助于深化理解西方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概念,从而对民族精神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西方文化中的精神概念,也利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0.
孙勇才 《求索》2008,(12):120-122
余英时既反对极力维持传统文化,也反对全面拥抱西方文化,在余英时看来,中国的现代化应该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发展和表现。余英时认定中国文化是“内向超越”的价值系统,其基本特征是“止”、“定”、“静”、“安”。通过与西方文化“外在超越”价值系统对人类最为关注的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等问题的态度的比较,余英时既指出了中国“内向超越”文化的局限性,也揭示了中国文化所蕴藏的合理成分及其现代意义。余英时提出文化重建必须以文化“自性”为前提、以文化传统为根本、以融合中西为起点、以严守学术为保证并且做“退而织网”的功夫。余英时在海外所做的工作是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研究如何转化和运用传统精神资源以促进中国的现代化。余英时的文化情怀正是他的中国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