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社区观的变化因应于人们对社会结构变迁的理解。现代社区理论的典型代表是私人社区观,这种社区观以个体化社会及其理论为基础;现代社会的脱域机制产生了脱域的共同体,这种社区形态与私人社区有着复杂的关系。基于嵌入性的视角,从中国社区实践出发,我们应该从线性地思考私人社区转向对多元社区的强调。  相似文献   

2.
周泉根 《新东方》2006,(2):33-34
中国近现代社会是一个方生未死、玄黄待定的过渡转型期社会。梁启超在其《过渡时代论》一文中曾详瞻论述:“今日之中国,过渡时代之中国也。”“人民既愤独夫民贼愚民专制之政,而未能组织新政体以代之,是政治上之过渡时代也;士子既鄙考据词章、庸恶陋劣之学,而未能开辟新学界以代之,是学问之过渡时代也;社会既厌三纲压抑、虚文缛节之俗而未能研究新道德以代之,是理想风俗之过渡时代也。”[1]的确,这次转型是全方位的,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诸层面,是中华民族在其历史变迁过程中文明结构的根本性重塑。从动态指向上看,中国过渡时代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王建民 《思想战线》2013,39(3):79-83
在当代社会理论的论域中,社会生活个体化和不确定性增加,是风险社会和晚期现代性的重要表征。对转型期的中国社会而言,这种状况不完全是风险社会理论所言的工业化进程的后果,而且还受到本土传统与现实状况的影响,主要包括自我主义观念与行为、市场化改革进程、转型期的制度环境以及互联网的兴起等。这些因素模塑了中国社会"个体化"的独特形貌。在个体化过程中,制度化对话渠道的欠缺以及互联网的兴起,强化了个体的困境和个体的风险认知,而个人与社会的张力往往只能通过家庭主义或关系主义化解。对转型期的中国社会而言,培育以个体性和公共性相统一的社会团结,是应对个体化挑战的关键,此亦社会学责无旁贷的使命。  相似文献   

4.
董海宁 《前沿》2012,(9):114-115
以社区为基础提供社会福利服务是一个重要的趋势,也是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途径,在界定福利型社区的概念基础之上,论证了建设福利型社区的理论、现实、实践依据,最后对如何建设福利型社区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现代社会的社区教育大有可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教育是与社会全体成员紧密相联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它以其形式灵活多样、教育内容丰富、教育面广泛、影响力大等特点,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社区教育已相当普及,而我国却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发展现代社会的社区教育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6.
百步亭花园社区的全新模式——“企业主导模式,并由此探索出的“企业经营社区”的创新实践,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经营社区”是必然结果。但随着市场发育日益充分,其弊端也就凸现出来,表现为集权体制的行政体系对社会领域和市场领域的行政束缚。这是行政主导模式本身难以克服的矛盾。而在百步亭花园社区扮演重要角色的已不  相似文献   

7.
肖祥 《理论月刊》2023,(1):15-25
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不仅为实现社会正义奠定了物质经济基础,其对符合伦理应当的经济效用分配的追求更体现了社会正义的实质。共同富裕的实践体现了社会正义在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落实:对国家而言彰显了社会主义优越性,对社会而言实现了“美好生活的普遍促进”,对个人而言则增进了主体的福利、尊严、自由与德性。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启示在于它不仅为消解世界贫富分化带来的不公平、不正义问题提供了借鉴,也担负着辨析当代社会生产关系性质和批判资本主义的价值使命,其展现的对人类发展的正义关切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利益认同和价值认同路向。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社会从传统社区到现代社区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周青 《新东方》2010,(4):59-62
新中国建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农村社会和农村社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重新规划,农村社区实现了多功能的整合和集聚,但仍然带有传统社会遗留下的痕迹,在具有现代性的同时还保留了自身的传统性。国家与社会关系是考察农村社区的一个重要视角,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兴起之后,国家和市场对农村社区进行了合理的介入。  相似文献   

9.
卢倩 《淮海论坛》2014,(2):31-33
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命题.理论层面的研究和关注也在与日俱增。理论和实践的双向维度.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阐释和传播提供了学理和模式支撑。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贯彻体现在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  相似文献   

10.
社会实践:能动与结构的中介——吉登斯结构化理论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围绕社会实践与结构化理论中诸概念之间的关系,如实践与能动和结构,实践与反思性和实践意识,实践与系统和制度,并从实践的使动性和制约性的特性中考察结构化理论中结构的能动性和制约性,从而用社会实践的脉络对结构化理论做了解读,并分析了吉登斯本人在社会研究的实践中对结构化理论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1.
李燕兵 《新东方》2009,(11):48-51
题记 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必须在全党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形成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力量。——《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化对世界的根本态度,是信仰一个超越的本原。其特点是并不确信或深究神圣意志结构,以制度的形式来表达人与神圣意志的沟通;以此反复加强对神圣意志的确认和信仰;同时满足于敬拜、冥思、敬而远之、敬而用之、思而修身;进而导致中国信仰的现实呈现不得不依赖世俗的社会结构甚至是权力制度的刻意安排,单纯的信仰无法获得宗教的表达。中国儒教就是这样一种“信仰表达方式”。正是这种似乎界限不清的概念,其中蕴涵有极其丰富的社会内涵。  相似文献   

13.
许晓琴 《求索》2008,(6):182-183
后殖民批评是以赛义德为代表的后殖民理论家在文化领域的批评实践,它以文学和文化研究为起点,通过对文学研究问题的跨文化、跨语境、跨地域性的关注,回到对“他者”文化潜历史的重新发现与书写,提倡从一种新的政治视角切入现行西方文明,对其主流文化进行改写和重新解读。后殖民批评是当代文学、文化、历史和政治领域中作为一种文化抵抗形式的写作与批评,它既是一种批评实践,也是一种策略书写。  相似文献   

14.
学习型社会与学习型社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人类社会走向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趋势,阐述了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社区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建立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社区的基本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15.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的三大优良传统之一,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党不断走向胜利的思想理论武器.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体现党的性质与落实党的宗旨的有力武器,有利于克服形式主义,让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体现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本质;批评与自我批评有利于化解干部与群众之间的矛盾,是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重要路径,也是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关键;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够完善党的领导艺术与工作方法,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密切党群关系,是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手段.坚持发扬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光荣传统,密切联系群众,务求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为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6.
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理论与实践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理论和实践,主要体现在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由来,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意义,节水型社会的本质特征及水权理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内容、试点的选择、节水重点、效益评价等。同时对节水意识道德培养,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融资渠道,节水型社会是法治社会,建设节水型社会与南水北调,人民群众受益等问题有待深入研究和解决。  相似文献   

17.
社区自治与社会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区自治与社会控制都是人类社会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二者是有重要区别的社会存在.当前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困扰,在于对社区自治与社会控制的把握上有失分寸,导致社区自治不足而社会控制有余.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社区自治与社会控制的关系,使之服从、服务于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总体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中国社会,结婚是大多数婚姻适龄青年都要面临的任务,而婚房已经成为青年成家的必需品。近年来,结婚买房既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学术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个体化的理论视角,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城市青年婚姻与住房消费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受个体化趋势的影响,个体不断追求独立的私人空间,家庭代际关系变化,女性社会地位提升三个因素共同推动了适婚城市青年对于婚姻住房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社会实践结构性巨变下的社会矛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益关系的紧张和冲突是贯穿在目前我国社会矛盾中的一条主线。利益群体的冲突博弈、矛盾的链式反应与激化冲突、地方政府在矛盾中首当其冲、维权过程目标和手段的脱节正在成为当前社会矛盾的新特点;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政府行为失当、基层利益矛盾、制度性缺陷、体制的利益倾向性表现出社会矛盾的新动向。应当认真研究这些现实问题,以进一步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20.
陈潭  史海威 《求索》2010,(8):82-83,144
城市社区是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一个缩影,是中国地方治理的主要单元。随着单位制式微和住房制度改革,传统的、单一的、垂直型的街居制已经转变成为现代的、多元的、扁平型的社区制,社区政治话语的变迁和社区治理方式的变革诠释着社区时代的来临。社区治理创造了国家与社会分权的一种治理新范式,有力地改善了当下中国社会的治理结构,促进了公民社会的形成。本文着重探讨社区治理的理论基础、基本结构和实践模式,以期对当下中国社区治理实践做一个简要的归纳和期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