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律上的平等一般是指机会平等而不是结果平等,结果是否平等取决于社会的发展,法律很难介入,或介入了也会在现实中碰壁。结果平等不是一个法律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社会问题就主要应当(也基本上只能)由社会去解决,法律不是万能的,社会在其自身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呈现出一种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以法律的意志为转移。  相似文献   

2.
夫妻忠诚协议有效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忠诚协议,目前法学理论界有两种观念。 第一种,此协议不应受法律保护,理由如下: 第一、此类约定的履行与制裁,是亲情的问题,不是法律问题。法院并不适于处理此类复杂而敏感的亲情问题。所以,无论是从协议的目的还是内容来看,双方都无建立法律关系的意图,这是一个默示“排除法院管辖”的协议,所以不受法院强制力保护。  相似文献   

3.
张蕾  郑平安  胡继春 《理论月刊》2001,(2):51-51,56
医疗纠纷是指医患双方对不良医疗后果及其原因在认识上发生分歧,患者及其家属要求追究责任或赔偿损失而发生的纠纷。此类纠纷案件由于专业性强、技术性高和相关法律不完善,处理时难度大,问题多。我们认为,当事人在上述情况下可通过民事诉讼途径解决问题,法院亦应受理。  相似文献   

4.
李先赋 《人大论坛》2008,(11):26-27
一些地方,特别是边远贫穷落后的地方,出于所谓“治理投资环境”的需要,存在一种将因劳资纠纷引起的停工停产、拥堵企业通道等事件作为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犯罪进行打击处理的倾向。这应当引起高度注意。因为这里涉及的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而且牵涉到政治问题,即工人(哪怕是农民工)的社会政治地位问题。  相似文献   

5.
看到第18期《民主与法制》文章《我们应当如何理解“疑罪从无”原则?》,有这样一句话我深以为然:“疑罪从无”原则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而且还是一个社会问题、心理问题、文化问题。  相似文献   

6.
司春燕 《桂海论丛》2007,23(2):91-93
社会法的产生直接导源于对预防和抑制社会两极分化现象蔓延此类社会问题之呼唤,社会法的目的就在于对贫者与弱者提供法律上稳定的补给、救助与支援。消费法律关系是具有社会法属性的法律关系,民事法律无力调整实质上不平等的消费法律关系。行_政法与经济法的调整也不能实现消费者权益的最大保护,形式平等、实质不平等的消费法律关系应当由社会法调整。  相似文献   

7.
群体性拦截火车事件,是指事件参与者为了反映问题和自身要求,在经过向本单位和当地政府长时间多次上访而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的情况下,为了寻求新的反映渠道,扩大影响,以便让更高层次的领导出面解决问题而由多人拦截火车的过激违法行为。其特点是:性质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参与者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具有突发性和消极示范作用;事件主体多是退休职工。群体性拦截火车事件形成的原因为:部分企业经济效益下滑以至亏损,不能保证职工的工资待遇;社会劳动保险机制不健全,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没有发挥社会“减震器”、“平衡器”的作用;国家有关退休人员工资福利待遇方面的政策在一些企业难以付诸实施,使群众对当地政府的诚意产生怀疑;一些企业和党政机关领导与群众之间缺少交流和沟通等。处置此类事件政策性、法律性很强,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单位所能单独完成的,必须在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下,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教育等多种手段,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消除此类事件发生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一个77岁的老头,通过威胁手段,多次与一名未满14周岁的幼女发生性关系,案发后还百般抵赖,试图逃脱法律的制裁。但在司法机关多次侦查获取的一系列证据面前,最终没能逃脱法律的制裁。同时.该案暴露出的社会问题,值得人们警觉。  相似文献   

9.
从舆情视角论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及其预防和处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胜洪 《前沿》2009,(1):114-117
群体性事件是严重破坏正常秩序的重大社会事件,随着近年来改革进程的加快,其发生频率升高,规模扩大,已成为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各种社会经济矛盾的集中体现,而群众合法利益受到侵害、干部官僚主义作风、参与人员法制意识淡薄、别有用心者煽动等因素是其发生的直接诱因。要处理好群体性事件,必须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培养公民现代法治意识,拓宽民意表达的合法渠道,完善法律制度,严格依照法律处置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0.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全国人民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大灾过后,一系列与灾区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关注灾区百姓的实际生活,破解灾区百姓的法律困惑,是每一位法律工作者的职责,也是每一个法治媒体应尽的社会责任。如果我们的一些努力,能够让灾区的百姓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解除一些后顾之忧,那也是我们这些无法亲赴一线参与抗震救灾的媒体工作者的最大心愿。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社会在经历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土地改革的实施和农业税的废除后,逐渐由"熟人社会"向"半熟人社会"转变。在这个转变中,法律与社会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法律逐渐成为规范社会的主要力量。但是,法律并没有在任何由其规范的社会环境内实现法律秩序,周口平坟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影响农村法律秩序的形成有内在和外在因素,政府在行政活动中应充分考虑到各种内外因素。  相似文献   

12.
物联网作为一个高速发展的新兴产业,其产业前景非常广阔,市场潜力也非常巨大.然而就在我们尽情地享受由物联网产业带来的方便快捷生活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面对在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法律问题及其潜在的社会风险.笔者根据这些问题和风险提出了几点有关健全和完善物联网产业法律法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各地的"医闹"冷暴力索赔现象日益增多。此类事件严重干扰了医院的正常秩序,侵犯了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和其他患者的合法权益,因此如何妥善处理这一问题便成为了当务之急。解决这一问题的法律对策主要有:加大处置力度;加强法律宣传;建立健全公正、方便的纠纷处理途径,等等。  相似文献   

14.
高晓寒  ;高树宏 《前沿》2014,(17):103-104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居民物质生活有了很大提高,但同时也引发了许多社会民生问题,其中必然有一些人的心理需求以及各方面的利益没有得到及时抚慰,一旦触及底线,就容易爆发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社会的治安,且给国家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对于此类事件应尽快杜绝。本文主要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群体性事件参与者的心理,并提出了相应的法律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5.
浙江省东阳和义乌两个地区在本世纪初就因相互间的水资源"交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一事件具有积极的创新意义,同时了引起法学界围绕水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等问题展开广泛争论。本文在梳理相关法律关系的基础上对有关概念进行辨析,综合分析这种"交易"的法律性质,并对新时期下我国跨地区调水法律制度的完善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蒋平 《公安研究》2013,(8):49-58,89
当前,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事件频发。信息时代的个人信息保护既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又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法律问题。当前,我国要妥善解决好侵害个人信息的问题,应从法学基础理论入手,论证完善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必要性;同时从工作实务出发,考察具有代表性的刑事司法实践,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系统地分析相关原因,构建完善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公安研究》2009,(6):82-82
赵旭东在《法律科学》2009年第2期撰文认为,关于纠纷的认识,法学界并没有一个严格的界限,一般是笼统地将除刑事案件之外的一切社会不协调现象称为纠纷,而在社会学家看来,纠纷往往等同于社会冲突。事实上,从带有普遍性的矛盾、冲突到围绕着某一具体权益所发生的争议,并不是所有的这些不协调现象都和法律制度相关,只有那些属于法律框架之内的诸种不协调现象,或者可以通过法律程序解决的类似现象才具有法律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面对这场数万生命转瞬即逝,无数财产灰飞烟灭的巨大灾难,我们都曾在第一时间捐钱、捐物,我们也曾守在电视机前潸然泪下。现在,大地震已经过去一个多月,许多法律人选择了坐下来冷静地思索,透过大地震带给我们的法律问题,反思以往立法中的缺陷和漏洞,为未来制度设计的完善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19.
部队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是一个敏感的政治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法律问题.涉及国内外诸多法律关系和法律事务。发挥政法机关的法律服务与保障作用,确保多样化军事任务顺利执行.是政治工作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法律至上是法治社会的基本原则和根本特征。法律是否享有至上权成,是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实现法治的一个基本尺度。因此,努力树立起法律的至上权威,是中国法治化进程中应予实现的目标。在建设法律权威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学习、借鉴西方法治理念,在立法当中体现公平、正义、权利、自由、平等等价值。唯其如此,才能真正接受法律的至上权威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