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学理论》2015,(11)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从各个角度论述了"存在"之真理以及本真"存在"在日常生活中的显现:第一,从对人的生命的客观表达的角度去理解海德格尔的存在,在此基础上,将其与狄尔泰和马克思所理解的人的生命的客观性进行思想比较。第二,海德格尔的本真存在与马克思早期的人本主义思想有何理论共同之处。第三,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本真是一种形而上的普遍性维度。  相似文献   

2.
敏涛 《学理论》2014,(9):31-32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时间观克服了自然时间的物理性抽象性,深入到了人本身的问题和社会经济的问题。社会时间理论为理解人的存在方式和社会生产的本质,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思想线索。物质运动时空的传统时空观,掩蔽了马克思在时间理论上的划时代变革。通过论述这两种时间观以此来展现马克思主义时间观独特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3.
"经验"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杜威在对传统哲学的经验观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经验观,这就意味着理解杜威的经验观必然离不开对传统哲学经验观的讨论。以传统哲学的经验观为切入点,通过介绍杜威对传统经验观的批判,来了解杜威经验观的出发点、概念的界定和本质特征,来进一步阐述杜威经验观的哲学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心理学家津巴多认为,6种时间观,决定了我们是活在过去、当下还是未来。事实上,时间观就是人生观,你拥有怎样的时间观,决定了你将度过怎样的人生。那些深具远见、怀抱梦想、能抵御各种诱惑的人,拥有"未来时间观"。偏向未来时间观的人,是传说中的"高效能人士",他们通常能做出一番成绩。喜欢享受过程的人,则偏向"当下享乐时间观"。这群人  相似文献   

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观的科学阐释.它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新认识,凸现了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新思考,强化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主体内容.它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观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6.
蒋萍 《学理论》2010,(1):153-155
根据人们从客观到主观对时间的感知,可以把时间观分成三种:直线式时间观,环行时间观及事件相关时间观。这三种时间观存在于每种文化中。由于人们时间观的差异,导致人们不同的时间使用方式,这样在跨文化交际中难免产生一些误解。为了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我们在学语言的同时,更应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刑事和解的刑法观与传统的刑法观在"犯罪概念"、"刑法规范"、"刑事责任"等方面的理解上均存在着差异。在理论和实践上探究其差异性,对完善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刘明石 《学理论》2008,(22):52-53
时间与存在的问题一直是海德格尔关注的问题,在他的很多著作中都能找到相关的论述。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海德格尔的关于存在和时间的定义中,有很多和马克思相近的地方,但也有明显区别。而且他的哲学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凡事都用"在场"来解释,本文将以"在场"这个角度,研究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时间与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9.
西方传统哲学精神观构成马克思精神观论域的历史处境。西方传统哲学精神观可分为唯心主义精神观和旧唯物主义精神观,基于实践唯物主义之上的马克思精神观,把精神置于"现实生活过程",当作"现实的、感性的活动"去理解,由此扬弃和超越了西方哲学的精神观传统。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精神观在对人的精神与自然界、人自身、人与人、社会关系变革及精神生成和发展等问题的阐释中,对人的本质、社会生活和人类文明的深刻把握以及对精神及其发展规律的深刻透析,为推进当代中国精神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0.
时间与自由是西方哲学研究的两个重大而关键的主题,而这两者的隔离与分裂却也提供了重要的研究线索:一种是物理性的时间概念,在这种时间下自由老无所依,思者无法用时间去庇护自由之所,自由也因此作为抽象的物性概念无法得到显现。而心灵时间概念的产生进一步把时间和世界、运动隔离。本文通过回溯传统西方时间观的两个最重要的线索:物理时间和心灵时间,剖析海德格尔在时间与自由的统一上所实现的重大思想突破,进而探讨时间和自由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1.
张东荪的逻辑观主要体现在"唯物辨证法论战"及其文化哲学中.他不囿于西方传统逻辑和现代逻辑的规定,认为逻辑就是言语中的本然结构,是人造的必然规则.是由于文化的需要而产生.他主张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逻辑,因之将逻辑分为传统逻辑、数理逻辑、形而上学的逻辑与政治思想的逻辑四种类型.他反对逻辑具有先在性、普遍性与唯一性的主张,为中国逻辑是否存在提供了一种答案和论证理路.  相似文献   

12.
自先秦至明清,贞节观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先秦时期,在父系社会取代母系社会的过程中,朴素的贞操观念产生了.春秋中后期以降,随着儒家礼教的产生,朴素的贞操观念开始具备"从一而终"和"童贞"等原则,而逐步演变为封建的贞节观.自秦汉至两宋,经过各代统治阶级和社会精英的努力,贞节观的理论建设取得了巨大发展,但还未对世俗产生多大的威慑力;明清两代,贞节观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理论体系,而且成为世俗社会女性的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30、40年代德国学界关于"自我"的讨论对马克思带来了巨大影响,构成了马克思"自我"观的学术场域。马克思对"自我"的论述采取三重形式:"自我"对每一个真实个人来说所应具有的普遍性质;这些性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被发展和实现的情况;判定这种情况的现实基础和历史阶段、辩证超越这种限制,实现每一个"自我"所应具有普遍性质的具体路径和现实方法。这三重形式构成了马克思"自我"观的张力结构,它们使马克思对"自我"的思考始终呈现两个相互构成的方面。马克斯的"自我"观为我们理解马克思哲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西方传统哲学精神观构成马克思精神观论域的历史处境。西方传统哲学精神观可分为唯心主义精神观和旧唯物主义精神观,基于实践唯物主义之上的马克思精神观,把精神置于"现实生活过程",当作"现实的、感性的活动"去理解,由此扬弃和超越了西方哲学的精神观传统。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精神观在对人的精神与自然界、人自身、人与人、社会关系变革及精神生成和发展等问题的阐释中,对人的本质、社会生活和人类文明的深刻把握以及对精神及其发展规律的深刻透析,为推进当代中国精神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先秦法家对毛泽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已经开始接受先秦法家的主张。先秦法家偏好的富国强兵、以法治国得到了青年毛泽东的强烈认同。从1958年直至1975年,特别是在毛泽东晚年,他正式思考法家。毛泽东反复论及法家人物,反复阅读法家文献,以"厚今薄古"概括法家,以"评法批儒"彰显法家,把他对法家的思想认同转化成为了一场全国性的政治运动。理解毛泽东的法家观,有助于深化毛泽东研究。从法家的角度来看,法家第三期在当代中国的兴起,与毛泽东的法家观及其实践具有紧密的联系。描绘毛泽东的法家观,有助于理解法家学说、法家第三期在当代及未来中国的命运。  相似文献   

16.
蒲丽娟 《理论导刊》2014,(4):98-101
21世纪是不可逆转的老龄化社会。解决老龄化带来的现实问题需要年轻人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大学生的养老观不仅涉及现在,对未来的社会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有关调查显示:高校大学生的养老观处于由传统养老观向现代养老观转变的过渡时期,存在着对人口老龄化认识不够、养老观认知模糊、养老意识淡薄三大问题。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养老观教育既是发达国家应对"银发浪潮"的普遍经验,也是我国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必然要求和有益举措。  相似文献   

17.
秦朗 《学理论》2011,(15):44-45
孔子建立的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传统的仁爱观,这种仁爱观发展至宋明理学时期,即形成了"理一分殊"的仁爱观,而这种仁爱观在理学奠基人之一张载的重要著作《西铭》中有着集中的体现。文章将对这种"理一分殊"仁爱观作以浅析,以正方家。  相似文献   

18.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一些企业经营信用缺失,不利于现代企业的发展、壮大.而<论语>中的"义利"观,给义利思想以道德内容,使我们认识到只有将现代企业经营和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结合起来才能保证我国企业走上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轨道上来,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喻中 《理论探索》2017,(1):8-14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先秦法家对毛泽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已经开始接受先秦法家的主张。先秦法家偏好的富国强兵、以法治国得到了青年毛泽东的强烈认同。从1958年直至1975年,特别是在毛泽东晚年,他正式思考法家。毛泽东反复论及法家人物,反复阅读法家文献,以"厚今薄古"概括法家,以"评法批儒"彰显法家,把他对法家的思想认同转化成为了一场全国性的政治运动。理解毛泽东的法家观,有助于深化毛泽东研究。从法家的角度来看,法家第三期在当代中国的兴起,与毛泽东的法家观及其实践具有紧密的联系。描绘毛泽东的法家观,有助于理解法家学说、法家第三期在当代及未来中国的命运。  相似文献   

20.
国内哲学界对马克思人性观的理解与诠释,虽然抓住了实践、社会、历史等马克思哲学的一些重要概念,但研究往往局限于对概念、文本的直观性理解,忽视了马克思变革人性观的生命根基.人的"本质交换"作为人的"本源性"生命存在方式,对它的生命自我意识是理解马克思人性观的视角之一.在人类生命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人的"本质交换"有其特定的方式.西方传统哲学家运用"实体观点"思维方式将人的"本质交换"抽象化,人与抽象"本体"进行概念性的"本质交换",人性亦被"抽象化".马克思运用"生存观点"思维方式,将人的"本质交换"诠释为"现实的人"社会地、历史地实现生命本性"对象化"的活动方式,从而确立了"具体人性观".马克思立足于对人的"本质交换"的觉解变革人性观的致思理路及其思想成果,是当代中国人在市场经济中形成"个性化"人性观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