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淮 《先锋队》2013,(17):21-24
国企和民企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并不是非此即彼、不能共荣。所谓"国进民退"是一个不合乎情理的伪命题,它人为制造了国企与民企不可调和的矛盾……近年来,关于"国进民退"的争论不绝于耳。由于"国进民退"不仅关系到企业所有权结构的变化,它还是中国改革的一个缩影,如何看待和处理这一问题,关系到中国改革的发展方向。因此,有必要对争论背后潜存的问题进行认真梳理。  相似文献   

2.
马淮 《红旗文稿》2013,(8):19-22,1
近年来,关于"国进民退"的争论不绝于耳。"国进民退"不仅关系到企业所有权结构的变化,还是中国改革的一个缩影,作者认为,如何看待和处理这一问题关系中国改革的发展方向。国企和私企不是非此即彼、不能共荣的关系。"国进民退"是一个故意造出来的伪命题。国企要脱离舆论困境,必须进一步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而私企要进一步快速发展,必须苦练内功,努力弥补自身不足。  相似文献   

3.
近一段时间以来,"国进民退"的现象广受关注,社会各界议论纷纷。那么,到底是否出现了"国进民退"?如果真的出现了"国进民退"现象,那它是全面性的,还是选择性的?是一种持续现象,  相似文献   

4.
2001年兴起的"国进民退"争论,引起学界、媒体、企业、政府、社会等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争论愈演愈烈,影响越来越广,以至于2009年以来每次全国"两会"期间,"国进民退"争论都会急剧升级,演变成"两会"话题。一"、国进民退"争论的兴起与展开网络电子文献和传统纸质文献普遍认为,国  相似文献   

5.
近年在我国收入差距拉大的背景下,国有企业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引起大家议论的主要是国企及其高管的高收入、国企的效益以及"国进民退"。学术界对此的争论基本可以分为两派:力挺国企与批判国企。人们关心国企的目的都是为了国企健康发展,为了我国各种所有制企业能够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国有资产(含国企)需要继续改革,其行为应当符合公有资产的本义。  相似文献   

6.
王佳菲 《红旗文稿》2012,(12):10-13,1
是"国退民进"还是"国进民退"?理论界向来争论不休。中国社会科学院王佳菲在《摒弃"零和"思维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一文中指出,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就需要从所谓不是"国进民退"就是"国退民进"的"零和博弈"思维中解放出来。就改革开放的整个进程来看,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中国经济进步的突出特征。国有资产绝对量的增加,并不是靠挤压民营经济取得的。民营企业群体的"民进",也不是在与国有企业的冲突对立中完成的,相反,它们在多个方面得到了国有经济的荫庇,其健康发展是在同国有企业的平等竞争、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和产业配套中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理论与当代》2012,(12):60
第25期的《财经》刊登社评指出,"国进民退"与"国退民进"之争归根结底取决于我们到底怎么看待公有经济和非公经济各自所发挥的作用,取决于我们到底想要形成一个什么样的基本经济制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有制结构已发生根本变化。1978年,除14万个体户从业人员,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而30年后,民营经济三分天下有其二。中国经济制度的表述与时俱进地经历了4次变化:从个体经济是补充(中共十二大),到私营经济是补充(中共十四大),到非公有制经济是重要组成部分(中共十  相似文献   

8.
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现在的国企已非当年的国企.对于新时期国企不能简单地以“国进民退”或“民进国退”的视角来认识,而是要思考如何将其当作与民企和外企平等的市场主体来看待,并要求其承担更多的引导国民经济发展的任务和更多的社会责任.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国企改革要有长远规划,也要有近期路径.  相似文献   

9.
石军 《先锋队》2013,(2):7-10
在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期间,"两个毫不动摇"再次成为热门话题,推动国企民企共同发展更是热议焦点。通过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我的体会主要有三句话,这就是理直气壮发展国有经济、积极扎实促进民企发展、齐心协力推动"国民共进"。理直气壮发展国有经济我认为发展国有经济,用"理直气壮"这个词搭配再合适不过。先说理直,我们党的远大目标是消灭私有制,即消灭生产资料  相似文献   

10.
《理论与当代》2010,(3):44-45
<正>马晖在1月21日的《21世纪经济报道》上报道:山东钢铁收购日照钢铁、中粮收购蒙牛,央企拍下多块"地王",一系列"国进民退"现象引发了社会关注和争议。就此问题,记者近日专访了全国工商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出现了所谓的"国进民退"现象,这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产物,是"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的合力所致,是国家宏观调控下"双赢博弈"而非是"逆市场化",当然,政府在进行宏观调控时,既要贯彻"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又要遵循市场化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最近,要求"国退民进"的舆论一浪高过一浪,似乎国有经济退出竞争性领域,甚至让出垄断领域,实行私有化,是天经地义的事,而"国进民退"则是犯了极大的错误,并将付出沉重的代价。近来,中央多次强调,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相似文献   

13.
65年 前 , 抗 日 战 争 进 入 相 持 阶段 ,抗 战形 势发 生 重 大转 折, 国 内阶 级关 系出 现重 大变 化 , 抗战 与妥 协 、团 结与 分裂 、进 步与 倒 退 的斗 争日 益 激烈 。我 们党 审时 度势 , 经 过艰 苦努 力 ,建 立了 以国 共合 作为 基 础 的抗 日民 族 统一 战线 ,中 国 革 命 进 入 抗 日 民 族 解 放 战 争 与抗 日 民 族 统 一 战 线 不 断 发 展 的 新 阶 段 根 据 形 势 和 斗 争 的 需 要 ,党 的 六 届 六 中全 会 决 定 在 重 庆 成 立 中 共 中 央 南 方 局 代 表党 中央 加强 国 统 区和 部分 沦 陷区 党的 各项 工作 …  相似文献   

14.
一、目前中国的"国进民退"狂潮及其产生的原因目前中国正处在改革或倒退的十字路口,尤其在经济领域出现了大规模的"国进民退"的狂潮,在钢铁、化工、煤炭、石油、矿藏、电力、民航、公路、水利、金融、证券、保险、房地产、邮政等等几乎所有的有利可图的领域,民营企业都被挤垮或被强制低价收购,全国国有企业(非金融)的总资产从几年前的几万亿发展为2008年的42.55万亿元,估计2010年将达到近百万亿元。  相似文献   

15.
2010年是我国由"十一五"向"十二五"过渡的关键的一年,也是我国经济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后,由回升期向稳定较快增长转变的关键时期。一年来,理论界关注和研究理论经济学新的热点问题,探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路径、分析收入差距带来的新问题和新矛盾、对"国进民退"引发的新现象进行激烈的争鸣。此外,学者们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相关问题,也进行新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党建》2003,(4)
近来,有些媒体上出现了“国退民进”、国有企业“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退出”、“国企不要同外企民企争利”等提法。这些提法与中央有关精神及我国经济政策严重相悖,是非常错误的。首先,从指导思想上说,这些提法违背了十六大再次明确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这就是“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巩固这个制度,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国退民进”一类的提法,没有体现“两个…  相似文献   

17.
国企和民企,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我们决不能在重振国企雄风的时候,又疏淡了民企,步入顾此失彼的误区。国企与民企的同步发展,是我们跨入世纪之门后最明智、最有远见的战略发展选择。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已日益显示出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目前状况看,民营企业的发展态势还是相对稳定的,但发  相似文献   

18.
《党员干部之友》2011,(9):10-11
从2011年起到2012年上半年,全国省市县乡四级党委将自下而上集中进行换届。"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换届对每个领导干部意味着职务将有可能发生变化。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要视进退留转为组织需要、工作需要,以平和淡定的心态对待,要严守换届纪律,服从组织安排,乐于奉献自我,"进"不张扬,"退"不气馁,"留"不怠工,"转"不消极,在换届"大考"中交上一份组织满意、群众满意、自我满意的优秀答卷。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对于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中的有进有退原则存在不同的理解,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国有企业不分优劣、不论盈亏,都要从竞争性领域退出来,让位于民营企业,即所谓的“国企退出论”或“国退民进论”。其实,国有企业与其它国有企业一样都应该是进优退劣。  相似文献   

20.
目前,有些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围绕国退民进好、还是民退国进好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笔者认为,讨论或思考国退民进还是国进民退都有失偏颇,应该说民营经济与国有资产是同步前进的.民营经济越发展,国有资产就越增值.这可从三个方面来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