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重庆市江津区几江街道办事处幅员面积56平方公里,距重庆主城40余公里,辖12个地缘社区、2个厂属社区、4个村,常住人口约30万,是江津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商贸、交通和信息中心。从1993年起,几江街道连续名列重庆市"50强乡镇(街)"行列,  相似文献   

2.
<正>214国道剑川县甸南镇天马村路段,董月畅在自家后院的烧窑前忙碌着。烧窑是他两三年前搭建的,约八九个小时后,泥陶就会华丽变身,成为"黑如漆、明如镜"的黑陶。土陶手艺在剑川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这一说法的依据,来自剑湖之滨海门口遗址的发掘。如今,在离剑川县城约10公里的214国道旁,两边街铺前摆满了各种琳琅满目的土陶器,散落数公里,形成"陶制品一条街"。车子驶过,数间砖瓦窑房前,窑工们正在取土、打坯、装窑,十分忙碌。  相似文献   

3.
在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这个温馨、愉悦的大家庭里,省人大代表、中心主任兼党支部书记翁歆,是生活在这里的近500位老人的孝顺女儿。有事找翁书记,是中心老人的共识。只要老人找到她,她就坚持亲历亲为,把问题解决。在她看来,福利中心虽然是个养老机构,但更像是一个大家庭。如果长辈们偶尔找小辈办点事,马上推给下面,就会削弱中心与老人们之间亲人般的感情。但老人们的偶尔,就成了翁歆的经常了。一次,一位老人为挂蚊帐找到翁歆,问题马上解决。老人为此写了一封感谢信,他说一件小事能看出翁歆的一种服务精神,他感到住在中心非常舒心。汤之硕老人…  相似文献   

4.
宁夏泾源县下寺村是一个纯回民村,昔日沟深、丘灰、山秃、房危的下寺村,被称为“坐落在青石板上的村庄”。如今的下寺村,一座座山头披上绿装,一道道河川林草丰茂,一层层梯田庄稼喜人,一幢幢砖房拔地而起,在泾源县唯一的农村女支部书记童玉梅的带领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下寺村祖祖辈辈都到河渠里挑水吃。为了解决群众吃水难问题,2000年,童玉梅为下寺村争取来6眼打井窑指标,可是,指标争来了,却没人愿意打井,她挨家挨户做工作,就是无人响应,就连自己的哥哥嫂子都持反对意见,她(他)们不相信石土里能打出水来。最后,童玉梅忍着一肚子气,…  相似文献   

5.
在内蒙古扎兰屯市达斡尔民族乡满都村却有一个很新鲜的事,在满都村除了村民委员会干部、村民小组长之外,还有一个由村里党支部任命的“家庭领导”和“屯大爷”。可别小瞧这两个不起眼的小官,在满都村2000多名村民对他(她)们非常尊敬,因为他(她)们是家庭的“掌门人”、村组的“主持人”。这样独特的治村之策真让人刮目相看。在选任“家庭领导”方面,村里的干部们为了帮助“不善理家”的村户选任“掌门人”,首先根据村户家庭人员情况、生活状况而定。一户一策,一家一法。主要是看每家家庭成员本领而定,可男可女,可长可幼,量才适用,谁最有本事…  相似文献   

6.
<正>那天是个好天气,我和文友高顺喜、张新章去大坪乡宋岭村游玩,在程专才老师带领下,专程拜访了一位百岁老人郑云。老人在当地心肠好是出了名的,尊老爱幼,谁家有难都帮,家庭不和的人找她,她就劝劝,化解矛盾。街坊四邻没啥吃,家里有啥都给。以前闹饥荒时,一天晚饭后,家里来了讨饭的,她专门给人家做饭,临走还给人家塞两个馍。老人年轻时,非常勤劳,不光上地干活,还经常帮女儿们带孩  相似文献   

7.
组织建设 数说组织建设 ◆截至2016年,全国省市县乡(除兵团、垦区外)共成立残联4.3万个,各省(区、市)、市(地、州)全部成立残联;各级残联工作人员达11.3万人.已建社区(村)残疾人协会58.4万个;乡镇(街道)、村(社区)选聘残疾人专职委员总计61 3万人. ◆全国已在民政、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助残社会组织机构有2393个,工作人员34461人,年服务对象363万人.  相似文献   

8.
尹皓坤 《黄埔》2014,(5):33-33
正我心深处,有位世人敬仰的老人。她有着难以数计的儿女分散在世界各地。老人没有任何物质遗留给她的孩子们,而她的晚辈们却异口同声豪迈地说:"老人把她一生培植的崇高精神传给了我们,这是最珍贵的遗产啊!"这位老人在我心中屹立着,她时刻鞭策着我,鼓励着我,也监督着我……我心中的这位老人就是我的母校——黄埔军校。  相似文献   

9.
慈溪市浒山街道有企业退休人员7362人,主要分布在以老城区为主的社区中。为便于管理和服务,2006年9月,街道成立退管服务站并在各社区、村(居委)建立了60个退管服务室。在企业退休人员较多的社区,还建立了每50人为一基本单位的自管小组,目前共建有自管小组119个,从而形成了市、街道、社区(村)、自管小组四级退管网络。覆盖了街道所有区域。  相似文献   

10.
<正>推进新型社区管理体制创新是适应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北京市今年计划推进温泉村和温泉社区、白家疃村和白家疃社区进行村居融合,成立相应的地区工委(管委会),推动传统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向城市社区管理体制转型。温泉镇新型社区治理创新的主要做法是:一要建立"1+2+N"新型社区服务体系。"1"指基层党组织"一个中心",即新型地区工委统领全局工作。"2"指集体经济组织体系和社区服务管理体系"两大体  相似文献   

11.
赵新元  陆水发 《人权》2007,(6):27-28
77岁老人李树清2006年去世前的弥留之际,拉着老伴的手说:"我们住在丽湖(社区)很幸运,我走后把我最后一个月的工资捐给社区‘邻里情俱乐部’,资助院里的贫困学生。"老伴柳庭源照办了。今年柳庭源老人也离世了,他走前交待子女:"给‘邻  相似文献   

12.
蒋羽乾 《今日浙江》2014,(24):52-53
正1950年8月,兰溪县(今兰溪市)芝堰区樟坞村里来了一大群人,为首的是个眉清目秀、风姿绰约的姑娘,她领着一顶轿子,抬了个老人往外走。老人身材矮小,面颊清癯,双眼细小,留着三绺疏朗的胡须。他显然不适应坐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 7月3日,沙县高桥镇人大组织部分县、镇人大代表视察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代表们实地察看了官庄、新坡、新桥和明洋山农村新型社区等4个村、社区的环境连片整治情况,听取了镇政府关于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情况的汇报,并进行了座谈讨论。  相似文献   

14.
正"有事就找朝英姐!"如今,在重庆市九龙坡区黄桷坪街道小湾社区,这已成为社区居民们的口头禅。大家口中的朝英姐,是黄桷坪街道小湾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朝英,她也是九龙坡区第十七届人大代表。除此外,大家还送了她一顶高帽子——"小替总理"。"不管大小事我们都喜欢找她,她从来不会把我们的任何小事忽略。"社区居民田女士这样评价。"老百姓的小事,其实就是我们当代表、做干部的大事。"李朝英代表如是认为。空巢老人的"真情呼唤器"社区空巢老人余芳云现年95岁,由于年迈身体不好,李朝英代表多次上门关心和慰问她。  相似文献   

15.
正"远亲不如近邻。"当你遇到烦心事、需要帮忙时,邻居热心伸手相助,你会感受到亲人般的脉脉真情,仿佛雪中送炭的暖意。这是梧州社区志愿服务的生动诠释。在梧州大大小小的社区里,活跃着许多乐于奉献、热心助人的志愿者,他们发挥个人专业特长,提供各类志愿服务,让社区居民轻松享受到守候身边的细致关怀。走街串巷为居民免费体检、看病,自费购买草药为老人调理身体,几年如一日地上门照料瘫痪老人……她就是梧州市万秀区桂北社区街坊邻居们常挂在嘴边的"爱心姑妈"梁焕珍。曾在医疗室工作的梁焕珍,退休后志愿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服务。60岁的麦建群由于身患肿瘤,出行不便。梁焕珍不仅每周为她测量血压、做检查,而且每天都陪她到集市、街口散步,嘘寒问暖。麦建群说:"自从有‘姑妈’陪伴护理,我每天的心情都很好,身体也渐渐好  相似文献   

16.
老人和相机     
在龙泉市剑池街道南秦社区,有一个七旬老人,社区居民无人不知。社区组织活动有他、办理老年证是他上门拍照、每周的社区学习课由他授课、社区发生纠纷他是老娘舅……除了热心肠,他还有个特点,脖子上总挂着一架相机。老人叫张乃华,从事农村教育工作43年,曾获全国模范教师的称号。  相似文献   

17.
正80岁的金英淑,退休已经30多年了。但她始终不忘发挥余热,积极参与助残事业。每年她带领振兴协会的志愿者去社区两个敬老院慰问,表演节目、打扫卫生,给残疾老人们洗头发剪指甲,并从自家衣柜拆卸木头做桌椅,  相似文献   

18.
<正>南京市栖霞区龙潭街道地处东部边城,下辖18个村、6个社区,6.7万人。统计数据显示,60周岁以上老人约1.65万人,包括留守老人近4000人,其中空巢、独居、"三无"老人、五保老人300多人。好邻养老社以不集中居住为特色,倡导邻里互帮,构建互助网格,设立互助聊吧、互助菜园、互助餐厅、互助缝补等互助项目,提供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服务。在村民集中居住的小组开设服务站,租用村民房子根据实际情况布局改造,一般4到5个村民小组设1个服务站点,方便老人到站点活动。好邻养老社是当下贴近农村养老服务需求而出现的新型互助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19.
“桂珠的晚年生活问题是我多年来的一块心病,改在可好了,农保为我除去了这块心病。”这是江苏省东台市富东镇许灶村4组许可旺老人为出嫁多年的残疾女儿许桂珠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时说的一番话。许可旺老人是从常州退休的老职工,他生有4个儿女,都已成家立业。其中许老汉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小女儿许桂珠。桂珠因幼时患小儿麻痹症成年后不诓不能从事田间劳动,而且连基本生活也不能完全自理。如今许桂珠已出嫁5年,虽然家庭对她照顾比较后到,但许可旺老人心里总不踏实,随着他本人日益年迈,桂珠的养老问题,成了老人的一块心病。最近,村…  相似文献   

20.
阳秀琼 《当代广西》2007,(20):10-11
她,是一位社区党委书记,总是把“大家”排在“小家”的前头; 她,是一名乡村教师,在大山里放飞着孩子们斑斓的梦想; 他,是村电的党支部书记,领着穷乡亲硬是把大石山变成了金银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