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段玉梅 《党课》2009,(10):103-104
我的另一个父亲,与我并没有血缘关系,却有着一种特殊的亲情。他是我先生的父亲,也就是我的公公,生活在河南新县最偏僻的小山村,靠种植茶叶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在他年近60岁时,还要在地里劳作以供儿子上大学。当时村子里很多人都劝他放弃供儿子继续读书,但朴实憨厚的父亲始终坚信“唯有读书高”的理念,坚持供儿子读完大学。  相似文献   

2.
我多次到欧阳海的家里采访他父亲欧阳恒文。也许是我的童年和欧阳海很相似,也许是我从小父亲就被日本鬼子杀死,我将他的父亲当成了自己的父亲。每次和欧阳恒文老人见面总是倍感亲切,有说不完的话。最使我难忘记的是和欧阳恒文老人在列车上的一次交谈。那是1978年的一天,是他在长沙参加完劳模会回家的途中,我跟踪采访,和他同坐一列车厢,并排坐在一起,谈着笑着。他手拿一支香烟,眼睛久久望着窗外,似乎在回忆往事,我抓住时机按动快门,留下了这难得的一瞬。我问他:“您老刚才在想些什么?”他说:“我在想旧社会,一个难以忘记的恶…  相似文献   

3.
他从来没有对父亲说过一句“我爱你”,但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默默地敬献着孝心。虽然父亲已经去世半年多,但熊志刚还常常想起父亲跟他说过的那些话,还沉浸在悲痛和自责中:“他就那么无声无息地走了,连他最疼爱的儿子也没能见上最后一面……此孝未尽啊!”  相似文献   

4.
刘守林 《党课》2012,(11):107-107
我腕上戴的这块东风牌手表,算起来已有30多年的历史了。它是我从父亲那里得到的最珍贵的礼物。 16岁那年,我考入县城读高中,被选为班干部。由于经常需要值日,没有表极不方便。假期回家,我向父亲提出想买一块表。听我说完理由,父亲停下批阅作业的笔,默默地看着我想了一会儿,然后点了点头。那时乡下戴表的人还不多,买一块表得挣上半年工分。为送我读书,父亲已借了近500元外债,加上母亲隔三岔五的药费和弟弟妹妹们的学杂费,操劳的父亲刚四十出头便现出了深深的抬头纹。想到这儿,我又懊悔不该向父亲提出这奢侈的要求,让他为难。  相似文献   

5.
余皿 《新湘评论》2012,(14):52-52
读书时父亲是我的偶像,我认为他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成年后父亲依然是我的偶像,在我眼里他学富五车、博古通今。  相似文献   

6.
余皿 《学习导报》2012,(14):52-52
读书时父亲是我的偶像,我认为他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成年后父亲依然是我的偶像,在我眼里他学富五车、博古通今。  相似文献   

7.
<正>"七一"到了,望着窗外淅淅沥沥的小雨,想起了我的父亲。每年这个节日是父亲最快乐的时候,总会摆酒庆贺。可是,现在眼前空荡荡的屋子里,哪里还有父亲的影子,不由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父亲已经去世几年了,无数月白风清的夜晚,我都会梦见父亲笑着走来。我泪水涟涟地扑到他怀里。他轻轻用大手擦去我脸上的泪,安慰我不  相似文献   

8.
《党课》2010,(7):64-65
我父亲是一个处级党员干部,他的一个朋友最近找他要合伙办企业。父亲没答应,那位朋友说如果怕影响不好可以借他人的名义,父亲还是犹豫不决。请问,像我父亲这样的干部是否可以从事营利性活动?  相似文献   

9.
自小就知道父亲晕车。 晕车的父亲不喜欢坐车。 端午前夕,父亲来城里看我和弟弟,在我们的极力挽留下,他在城里小住了几天。在这几天里,他一直念叨着要赶在节前回家,我和弟弟商量,利用双休日陪父亲回家。  相似文献   

10.
王国军 《党课》2009,(4):101-101
打从我工作开始,父亲就很少到我这里来。父亲老说,路太远,一把老骨头经不起折腾。我知道,那是父亲的托词,他是不想影响我的工作而已。久了,也就习惯了,没有父亲唠叨的日子,我的生活照样多姿多彩。  相似文献   

11.
在童年,父亲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自私”。那时,在我的眼中,他不顾家、不疼我、不顾亲人的感受。父亲白天去法庭上班,天黑才回家,回到家里又要读书学习,几乎难得与我说上一句话。妈妈独自操持着这个家,亲戚朋友想让父亲帮忙办事,他都严辞拒绝。在我小时候,父亲也很“吝啬”。从未给过我一分零花钱的父亲,竞然曾经一出手就给了一个离婚案当事人的孩子20元。  相似文献   

12.
胥加山 《学习导报》2013,(14):54-54
父亲49岁患病前,我从没见他流过一滴泪。即使祖母去世,二哥被水淹死,也没见父亲流过一滴泪。父亲的身世很凄苦,6岁丧父,9岁母亲改嫁,自己跟着祖母相依为命,直至我的母亲出现,他的痛苦人生才有所好转。然而,父亲自患病动过第一次大手术后,他那颗坚强的心轰然倒塌,变得小女人起来,  相似文献   

13.
卑微的父爱     
黄健 《党课》2008,(5):104-104
父亲长得清瘦矮小,大字不识几个,人又老实木讷,甚至有些迂腐。他一辈子就喜欢鼓捣村里分给他的那块地,精心伺候着这几亩薄田。而母亲年轻的时候,高挑清秀、端庄美丽。母亲怎么会嫁给极不般配的父亲,这在我幼小的心灵里一直是个谜。长大以后我才知道,母亲的祖上是富农,出身不好,只得嫁给了当时一贫如洗的父亲。于是,我很为母亲愤愤不平,对父亲也多了一丝怨恨,甚至不愿意和他多说话。父亲偶尔和我搭话,我也吝于回报一个笑容。  相似文献   

14.
王锦慧 《党建》2012,(8):58-60
再过几天,就到了老舍先生舍身反抗"四人帮"迫害的忌日——8.24。为追念这位文化大师,我来到他的儿子舒乙家。对于世人而言,大师是一个神话。但对于儿子来说,大师无论多么令人高山仰止,他永远只是父亲。老舍先生死后,舒乙陪伴父亲度过了一个漆黑的雨夜。他摸了父亲的脸,拉了父亲的手,把泪洒在父亲满是伤痕的身上,他把人间的一点热气当做爱回报给父亲……舒乙回忆道:我真正懂得父亲,是在他去世之后的日子。我看了他的全部著作,采访了他的很多朋友。我发现大家之所以敬仰他,不光是因为他写出了许多优秀作品,更因为他炽热的平民情怀。  相似文献   

15.
李苏光 《世纪风采》2008,(11):17-19
15年前,正当我在美国为学位作最后冲刺的时候,父亲去世了,我没能赶上见他老人家最后一面,这成为我心中永远的痛。今年是父亲诞辰100周年,谨以这篇文章纪念亲爱的父亲。  相似文献   

16.
苁蓉 《廉政瞭望》2004,(2):55-55
虽然我是家里唯一的女谈,身为农民的父亲却好像从来没有对我显出过特别的喜欢。在地里干活,偶尔捉只小兔或鸟儿,回来也是送给两个哥哥。小学和初中在父亲的不经意间过去了,上学和放学就像他的出工和收工一样,只是顺其自然的事。他不关心我,就如我不关心他的收成。可是。我考上了县一中.这就意味着父亲的大半收成都得被我一个人吃掉。  相似文献   

17.
圆梦     
年逾花甲的父亲,要去北京登天安门。这是他多年来对晚辈的唯一奢求。父亲小时候吃过苦,受过罪。他三十岁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他才知道中国有个天安门。我小时候父亲在村里当干部,那时他才知道中国的重大盛事都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但他从未看到过天安门,天安门在他心里也就一直是个谜。在我上高中时,村里有人买了电视,父亲才看到了天安门,他知道那是毛主席高呼“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地方,就萌发了去天安门看看的愿望。别说那时登天安门有限制,单就我们的条件也是望“门”兴叹。我的两个哥哥都像父亲一样,天天守着黄土地,…  相似文献   

18.
兰老师     
谭梦琴 《新湘评论》2004,(10):50-50
兰老师是父亲生意上的合作伙伴。他没教过书,我一直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这样称呼他。  相似文献   

19.
听说过铁杆球迷、铁杆粉丝,没听说过铁杆党员吧? 我父亲就是个名副其实的铁杆党员。 抗日战争前夕,他出生于小城镇一个普通职员家庭。1958年师范毕业后,支边到县城外最偏远的一个乡村教书,40年不挪窝,直到退休才随我重回城镇生活。从我懂事起,已记不清有多少次人们谈论他调动的事情。  相似文献   

20.
父亲打来电话让我和弟弟火速回家.因为他要过生日了。我乘车连夜往家里赶。雪天路滑,深夜12点我才到家。父亲房里的灯还亮着,但房门推开的刹那,眼前的父亲,早已酣睡,破旧的棉被厚厚地压在他的身上,电视机里雪花点刺刺啦啦地溢满了荧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