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巴山 《新青年》2005,(4):8-9
打从记事起,我就看出,母亲和父亲的关系不那么好。在家时,母亲总是一副冷冰冰的脸色,很难看到她与父亲说一句话,出了门更没有见她与父亲一起走过,更别说像别的父母每天黄昏时带着孩子散散步、逛逛街什么的。看到同龄的孩子与父母一起欢蹦雀跃、嬉戏打闹,小时的我时常有一种孤独的感觉。当父亲不在的时候,母亲不止一次问我,假如我和你爸分开了,你跟我还跟你爸。我每次都回答说,跟我爸!口气坚决而干脆。那时,我已明白母亲所说的分开过就是她与父亲离婚。楼下的小胖就对我说过,他爸妈是离了婚的,他跟着他爸一起过。我并不是受小胖的影响才那么…  相似文献   

2.
"大圣"是我在武汉理工大学读书时的一位老师,因姓孙,故而有好事的学生给他起外号名曰"大圣"。大圣背微驼,鼻梁上架一副老式花镜,给人一副老学究的印象。大圣授课,总是提前5分钟进入教室,然后搬一把椅子,放在讲台上,翘腿坐下,一边喝茶一边看当天的讲义。铃声一响,他便马上站起身来开始讲课。大圣的课,是不能迟到的。  相似文献   

3.
她喜欢和他在一起.从睁开眼睛就摸手机,先看有没有他的短信,有就欢喜,没有就有点嗔怒,但也不是真的生气,于是,发短信过去,早晨就十多条,有时,一边洗脸一边发,一边上卫生间一边发,在外面吃早餐,喝豆腐脑的缝隙间,也发.明明有一堆事,可是,不干了.  相似文献   

4.
《新青年》2007,(4)
他生活的城市是南昌,南昌有个藤王阁;她生活的城市是烟台,烟台有个蓬莱阁。藤王阁和蓬莱阁永远无法走到一起,但因为爱情,他们走到了一起。是不是因为一南一北不同的生活习惯影响的呢,很奇怪,他不喜欢吃鸡蛋黄;而她则不喜欢吃鸡蛋清。因为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结婚后第一次煮面条时,她打了两个荷包蛋。面条熟了,一人碗里一个荷包蛋,看着就让人垂涎。当他要吃自己碗里的荷包蛋时,仔细的将荷包蛋的蛋清和蛋黄分剥开。将平日里自己不爱吃的蛋黄留下,将自己爱吃的蛋清夹给她,边夹边说着:"我不爱吃蛋清。"  相似文献   

5.
《新青年》2005,(9):23
上个月去石家庄出差,顺便去看看同学张城.高中毕业第二年我们见过一次,他念大二,一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派头,好像世界就在手中.然而再见面,我却几乎认不出他来.当年的意气风发荡然无存,脸上明显写着沧桑,最要命的是,他变得牢骚满腹斗志全无,我们见面没5分钟,他就向我大吐苦水,什么人心不古命运不公生不逢时等等,听得我头都大了,本来是打算一起吃午饭的,结果不得不趁他口干舌燥之际找个借口逃之天天.  相似文献   

6.
细雨:你好!我是一名农村女孩,3年前,我喜欢上了一个男孩,他对我也很好,他曾经对我说:“我就喜欢跟你在一起,跟你在一起没有压力,说起话来自在。”就这样,我们总在一起无拘无束地闲聊。和他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似乎都很美好,他的一举一动,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我每天都在偷偷地编织着自己的梦。然而快乐总是不长久,就在我们相识的第二年,他喜欢上  相似文献   

7.
于清兰 《新青年》2002,(1):32-33
A网上网下,我试图揭开那层神秘的面纱大学时我谈过一次刻骨铭心的恋爱,女友漂亮但是任性,最终因为一件小事闹翻了脸,女友一赌气跑到美国去了,再也没有回来。大学毕业后我没找工作,而是直接回到爸爸开的电脑公司,一边给爸爸帮忙,一边学电脑方面的技术。没事的时候就上网闲逛。认识晴是在网上。一年前却不过朋友小  相似文献   

8.
正父亲是军人,我是1964年父亲任空军中尉时出生的。1971年的冬天,我放学回家,见到了身穿军装的父亲。这是我有记忆以来第一次见到他。他入伍15年,按部队规定可以把家属、孩子带到北京去生活。和父亲生活在一起后,有几件事对我的成长影响很大。第一件就是教我学会了做饭。父母的工作非常紧张,又有了小妹妹,没有时间照顾我们,父亲便教我做一些家务,起初我不太愿意,也不愿意管妹妹,只想和小伙伴们  相似文献   

9.
汽车让人     
在国内,凡没有红绿灯的地方,如人行横道、横过马路或停车场,我总是“一站、二看、三通过”,这似乎已经养成为一种习惯,以便让汽车先通过,然后再步行通过。到了美国,我特别提醒自己在汽车王国里,要留神应付诸多的汽车,更加要“一站、二看、三通过”,让汽车放在首位,不要与汽车争抢时间。记得刚到美国的第二天,从邮局出来,准备穿过人行横道到对面商店去,便站在马路边等候汽车驶过。没想到汽车在我的左侧停了下来,我不解汽车为什么不走,还是站在原地观察。我身后的一位行人走到我的旁边,对我说:“汽车在让我们先走。”并加重…  相似文献   

10.
幽默精品屋     
《新青年》2004,(9)
跳伞跳伞训练当然免不了发生意外。一次两个伞兵的伞在空中缠到了一起,甲立即紧抱乙的身体,两人共用一副伞降到地面,连轻伤也没有负。“我很欣赏你的表现,”指挥官说,“也许你首先想到的是他人。”“长官,我们只张了一副伞,”伞兵甲谦虚地说,“在这种情况下,我是绝不会松手的。  相似文献   

11.
朋友前年跳槽到一家公司,年薪是原来的5倍,告诉大家时,我很为他高兴。但事后我发现他的朋友们并没有分享他的成功,更多的人是在诉说自己有机会也像朋友那样跳一次槽,我倒觉得这里嫉妒的成分要多一些。听朋友说,他在酒店订了几次酒席,想请旧时同事一起聚聚,但他们都推说抽不开身而推脱了。一年后,朋友骑车被车撞了,在病床上躺了6个月。消息传到单位,不少旧时朋友纷纷前来探看,极尽关心和温暖。他为此感慨不已,说朋友到底是老的好。但我总觉得其间有种难以释怀的情绪。什么是朋友?该是能共患难,也能共富贵,除却其一,我觉得朋友的含义就产生歧…  相似文献   

12.
记不清是什么时候认识明的了,似乎是高一那会儿,迷上了打羽毛球,天天打。一次,一个高高瘦瘦的男生拉着一个同伴过来,说:“同学,一起玩啊。”于是我们4个人打了一次双打,以后他就拿着球拍天天找人打羽毛球,时不时邀我一起打。觉得他不胜其烦,破坏了我的兴致,后来我干脆不打球了,见他悻悻地拿着球拍满校园地走,寻找着一个人,心中很快意。  相似文献   

13.
老友记     
赵严 《新青年》2005,(3):2-3
已经记不清和米佳是怎么认识的了。只知道从幼儿园开始,这个人就死缠烂打地跟着我———要么坐在我旁边的椅子上,用田字格歪歪扭扭地一篇儿又一篇儿重复写一个字;要么坐在从我这数起第某张桌子前,一边瞄老师,一边提心吊胆地打瞌睡;最远的一次也是坐在隔壁班里,放学了还要找我一起走的。出现这种情况,最开始我以为是纯属巧合,后来怀疑是有人故意安排。之所以有这样的猜想,是因为从小到大,虽然没有刻意追求,我却三年如一日地讲卫生懂礼貌成绩优异且不曾露出任何马脚,是标准的三好孩子的典型,所以保不准不会落进某些家长的眼睛里,被物色为择邻…  相似文献   

14.
爱情抑郁症     
罗克 《新青年》2004,(11):25-26
我和杰伦是邻居,从小就在一起玩,读小学的时候,还在同一个班.记得在三年级时,一次班会上,讨论主题是有关个人理想.我当时第一个举手发言,立志未来要做一名白衣天使,那个年龄,"天使"两个字在我心目中是那么神圣.杰伦紧跟我站起来发言,说他一定要当一名医生,老师好奇地问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抱负,他转过头看了我一下,然后才朗声说道:"因为医生可以和护士永远在一起!"  相似文献   

15.
和郭子的友谊始于高一。那时,“小虎队”的歌曲红极一时,我表哥开了一家音像店,因而“小虎队”的歌我几乎每一首都唱到了一定的水准。一天中午,我正沉浸于随身听里劲爆的乐曲中,郭子坐到我旁边让我教他几句。我便毫不推辞地教他唱了那首“小虎队”的经典之作———《爱》。这样,我和郭子之间就有了一世“音”缘,还有后来“铿锵二人行”的雅号。1997年,我们又考入同一所大学读中文系。我们之间的友谊更是如日中天。我们几乎吃在一起,睡在一起,情同手足。我们读的是专科,在这个日益崇尚高文凭的年代,我们没有选择繁华似锦的大都市…  相似文献   

16.
马老师:您好!我实在没有办法了才来打扰您,请您听听我的倾诉。我是一名初三的女孩,刚开学的时候认识了他。他是我们的任课教师,40多岁。身为班干部我经常出入班主任老师的办公室,他也经常去那里。我们之间就逐渐地熟悉起来。我觉得他对我的学习很关心,和我在一起也很风趣。他还鼓励我有什么问题经常去问他。就这样我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了。他有时还对我动手动脚的,我没太在意,因为我听说这位老师就是这样,他是把我们当成他的孩子了。后来我问他问题的次数逐渐的少了,因为他对我说过“我喜欢你”。那是在一次无意的谈话中他说出…  相似文献   

17.
小姑     
素问 《新青年》2006,(6):16-17
有段时间爸爸经常出差,一出差就把我放在小姑家.那时候小姑父还在外地工作,他们也没有孩子.我很不懂事,没来由地不喜欢小姑父,他难得回来一趟,我总要与他起摩擦.我已经记不起小姑有怎样的反应,也不知道小姑父有没有和我计较--一个七八岁的孩子眼里,大人的世界总是放大或者缩小了的.而我仗着小姑疼我,屡次在小姑家中摆脸给小姑父看.最著名的一次事故发生在一天午饭的时候,小姑父大概是因为坐姿的问题批评我,我不听,还与他起了口舌.他说起我总在他家吃饭的事情,我觉得受了羞辱,把筷子死命往桌上一掼,边哭边吼:"我吃你的了吗?  相似文献   

18.
那是一段快乐的日子,我们两个人口袋里只有一百元。那年我23岁,大学毕业放弃了进京的机会,我背着一套行李和两纸箱书就随他去了那座城市。我们,我们就这样在一起吧,他抱着我,紧紧的。在这个城市,我们赤手空拳从零开始。我们在一个很安静的小区里租了间房子,房东很好,除了一张床外还给了我们一个简易的衣柜。买了必需品后,打开钱包数了一下,只有一百块。他说没关系的,可以去朋友那里借一点,等发了工资就还他。我说,不借,借第一次,还会借第二次。我们要吃得起任何苦,这样才能永远地在一起。我趴在床上开始分摊钱这30块是给他买午餐用的,这20块…  相似文献   

19.
《新青年》2002,(1)
细雨: 今天是我的生日,这是个流泪的生日。说来话长,3年前,我认识了他,那时,他有女朋友,我喜欢上了他,但我没有表白。后来听说他和女朋友分手了,再后来家人给我介绍了对象,竟是他。就这样,我和他走到了一起,可是,事情远没有我当初想象的那么美好。  相似文献   

20.
冠豸 《新青年》2015,(1):52-53
我想,他最需要的一定是《朋友》,就像歌里唱的: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话,一辈子……"忘忧草,忘了就好,梦里知多少,某天涯海角,某个小岛,某年某月某日某一次拥抱……"简安南伫立在窗前,深情吟唱,他根本没有注意到已经站在身后的我。"什么歌?唱得真好听。"我由衷地赞叹。晚自习前,我早早来到教室,没想到简安南比我早来了,更没想到,我听见了不爱说话的简安南在唱歌。我说的是真话,简安南却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