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这是一位刚失去母亲的朋友跟我闲聊时说起的一个故事。她一直以为有很多的机会来孝敬父母,可子欲养而亲不待。留下的只是追悔和自责。她再三告诉我;要好好对待父母,要以对孩子般的疼爱和耐心去关心和照顾自己的父母,以待孩子般宽容大度去理解自己的亲人,想他们所之想,解他们之所忧,有两件事更让她追悔莫及。一件事是让她抱着刚满月的孩子回娘家。那天,一家人晚饭后出来散步回去已晚了,楼道很黑,母亲怕她穿着高跟鞋摔跤,执  相似文献   

2.
大爱无疆     
每年学生放暑假后,近九旬高龄的离休干部王又新就像等亲戚一样,等待密云县太师屯镇残疾人胡云勇夫妇和其女儿的到来。连续六七年,胡云勇每年在孩子放寒暑假时,都要来看望王又新老人并领取老人资助孩子的学杂费。从1995年至今,王老先后资助了10多个孩子上学。当人们问她这些年捐助了多少钱时,王老笑着摇摇头说:"不知道,记不清了。"最让王老高兴的是,被她资助的孩子,现在有的参加了工作,有的上了大学,有的参了军。王又新是东城区的离休干部,今年89岁。1995年,她从报纸上看到有关"希望工程"  相似文献   

3.
生活百叶窗     
孩子希望父母——父母在家里适当谈谈自己的工作许多孩子说,他们很想知道工作到底是怎么回事,因此,父母在家里应适当谈谈自己的工作,使孩子知道父母一天到晚在外忙什么。如可能,父母可偶尔带孩子去单位,让他们感受一下工作是怎么回事。  相似文献   

4.
《天津支部生活》2013,(9):38-39
她没有稳定的工作,却十几年如一日资助贫困学生;每逢大灾大难,她都第一时间捐款,并自费到汶川灾区慰藉孤儿;她用博大的胸襟和无私的母爱,给150多个贫困孩子点燃生活的希望。她就是被誉为“苦孩子的甜妈妈”的女相声演员刘春慧。  相似文献   

5.
周柳莺 《党课》2012,(2):93-95
陈琳2004年生了儿子后被公司辞退了。她一时很迷茫,自己能干点什么呢?都快30岁的人了,打工也不是长久之计,况且老公的工资也不过几千元,孩子的奶粉钱至少自己应该能赚到吧。她思来想去,想去做保险,但听说必须有口才有人际,保险单一般都要先从自己家的亲属下手,而她在本市除了认识婆婆家的几个穷亲戚,其余的一个都不认识,靠用嘴和腿去跑,自己真是力不从心。想开店卖品牌服装,上网查了下创业网址,虽然项目多多,但门面装修、批货的款子也要五六万,自己和老公就有这么多的本钱,赔了就什么都没了,胆子小又让她望而却步。她在家里又看了一年孩子,转眼儿子三周岁了。  相似文献   

6.
王琳 《新湘评论》2010,(18):55-55
许多做父母的,自己的事业很成功,但面对自己的孩子却束手无策。他们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多爱,却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和回报。做父母的都爱自己的孩子,但常常不知道孩子心里想什么,不知道孩子需要怎样的爱。因此,父母常常只注重在物质生活上满足孩子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我以前在台北有位邻居,从她孩子出国留学,就四处得意地张扬,秀她儿子开的医院和孙女的照片,3年前老两口宣布要移民,把房子让给亲戚住,但却没多久就回来了. 从此除非有人问,她再也不提儿子.不是她儿子垮了,是她儿子更棒了,忙得早出晚归,连老爸老妈看病,都往自己医院一扔,半夜下班才像败兵似的带他们回家,更甭说谈心了.  相似文献   

8.
《实践》2016,(10)
正徐某是一家医院的护士长,她的亲戚赵某家中有3个孩子,经济条件较差,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赵某求徐某帮忙找人领养自己的1个孩子,开出的条件要求:对方给自己四五万元营养费。徐某随即在小区内帮忙寻找愿意收买孩子的人家,同小区的吴某得知后,表示愿意领养。多年前,吴某和丈夫唯一的孩子不幸溺亡,夫妻俩一直想领养个孩子。吴某在徐某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强身益智     
现在,年轻的父母们终日忧虑怎样使自己的孩子长得聪明、活泼、又高又大。他们恨不得把天底下最好的东西拿来喂养孩子,好让他(她)们一夜之间长大成  相似文献   

10.
曹林 《企业党建》2012,(6):14-15
一位退休老人,生活并不宽裕,但是他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地给贫困山区的好几个孩子寄钱,资助他们上学。没跟别人说过,甚至家人都不知道。一次偶然的机会被媒体知道了,他因此成为各路媒体争相报道的道德典范。老人说.其实他并不认同一些报道把他写得很沉重、很悲情:生活困难、穿着简朴却资助他人。自己身体不好却总想着别人。仿佛做好事是~件虽然崇高,却背负着沉重负担的事。  相似文献   

11.
正荷兰流行一种活动:大人深夜开车,把即将进入青少年阶段的小孩载到森林里"放生",而后大人离开,让这群小孩靠着原始的GPS (全球定位系统)设备和方向感,自寻归途,回到童军营地。荷兰小孩从小被教导不要太依赖大人,大人则被指导要放手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荷兰"放生"传统展现了这些原则,就算孩子又累又饿迷失方向,都应该让他们想办法自己找到回家的路,让他们体验全权做主的兴奋感。  相似文献   

12.
“乘凉比栽树要惬意、快乐得多,但大家都想乘凉,不愿栽树,那阴凉又有多大呢?又能保持多久呢?只有你也栽,我也栽,才能留下大片长久的阴凉。”这就是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许丹回母校演讲时说的一段话。这位一九八二年毕业于华中师大的姑娘,一踏上中学教育的园地,就把自己全部的情和爱都献给了她的学生,成为一个栽培幼苗的好园丁。当母亲还不到一年,许丹便主动要求担任了初一(二)班的班主任,由于无暇顾及孩子,一时又请不到保姆,她只好忍痛割爱,将儿子送到了爱人的东北老家。是她不爱自己的孩子吗?不,她一想起儿子那张可爱的小脸,便会眼眶发热,并在心里责备自己没有尽到母亲的责任,然而想到学生们期待的目光,她又昂起头来,将对儿子的思念  相似文献   

13.
爱心接力     
她是一名贫困大学生。在社会的帮助下,她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战胜了贫困;她用自己的名字设立了助学金,资助了41名贫困学生。在贫穷面前,她是自强者;在弱者面前,她是一位天使。  相似文献   

14.
答询热线     
上大学能得到哪些经济资助我的孩子今年参加高考,成绩不错,但我家境贫困。我想了解一下,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上大学,能得到哪些经济资助呢?  相似文献   

15.
桑瑞菊是康乐县聋哑儿童语训点的一名教师.7年前,她怀着憧憬和希望,走上了特教岗位.当她第一次给聋哑儿童上课时,性格孤僻的聋哑儿童对她又是抓,又是咬.开初几年,她曾几次被聋哑儿童抓、咬破手臂.但她没有退缩,反而暗下决心:只要孩子们能听得见说得出,自己吃多大苦受多大累都心甘情愿.为此,她整天和聋哑儿童在一起,了解他们的心理,熟悉无声的语言.她找来大量有关聋哑儿病理学知识和康复训练方面的书籍认真学习.孩子们的一举一动和生理上的变化,情绪上的波动,哪怕是微小的一点儿她都要做详细的记录.她还从生活上关心聋哑儿童,使他们不再有恐惧感.一名叫曲姣的聋哑小女孩从农村来到语言训练点上学.桑瑞菊把她安排到自己家里,吃喝拉撒全包了下来,别人还以为她是桑瑞菊自己的孩子.  相似文献   

16.
《实践》2013,(9):23
她用一个共产党员的忠诚、奉献和热情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孩子们亲切地呼唤她为"园长妈妈",家长敬佩地称她为"幼教专家",幼儿园的老师们亲近地叫她"知心姐姐"。她,就是通辽市幼儿园园长——李效华。以母爱温暖孩子用真情感动家长"爱是教育的基础"李效华一直用著名作家冰心的这句活来勉励自己,她时刻谨记爱是幼儿教师最美的语言,而"园长妈妈"则是孩子们给她最美的呼唤。在幼儿园工作的每一天,她都倾尽爱心去了解孩子、照顾孩子、关注孩子,喂孩子一口饭,帮孩  相似文献   

17.
正从1939年到延安,李昭在这座陕北古城工作生活了六年,有了两个孩子,但是,她一心想奔赴战场,认为在战场上最能体现自己的抗战决心,表明自己的忠诚。为了实现奔赴战场的愿望,她和丈夫胡耀邦,做好准备,把出生半年的儿子送给陕北乡亲。李昭知道,一别之后,儿子就长成陕北娃了。其实,她的心是永远牵挂儿子的。  相似文献   

18.
吴晓明 《实践》2014,(3):54
<正>提起德德玛,大家都不陌生,她是我国著名女中音歌唱家,也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她创办的"内蒙古德德玛音乐艺术专修学院"至今已走过11个春秋,在这所学校里,她被学生们称为"巴格喜额吉"(蒙古语,意为教师母亲)。一个女人做一个孩子或几个孩子的母亲,这是很平常的事情,但要做几百个孩子的"母亲",可是一般女性敢想而不敢做的事。德德玛就是这样一位特殊的"母亲"。说起德德玛办学的事,一开始很多朋友都不理解。本来自己有病在身,每年还有那么多演出任务,应该多休息才是,为什么还要办艺术学校呢?德德玛说:"那些从牧区来的孩子,我一见到他们渴望求学的目光,心就像针扎一样痛。我  相似文献   

19.
刘少奇同志要求子女是很严格的。1964年夏季,王光美同志在河北省新城县蹲点,刘少奇同志写一封信让15岁的女儿平平送去.并嘱咐秘书,不要给她买票,不要送她上火车站,也不要通知王光美同志到车站接她,一切由她自理。秘书感到很为难。他想,平平毕竟是个小孩子,而且从未出过远门。刘少奇同志看出他的心事就对他说;“对孩子一是要管.二是要放。什么叫放呢?吃苦耐劳的事情.经风雨见世面的事情、都要放手让孩子去干。这样可能孩子要跌些跤,但只有这样做,才能使他们受到锻炼,更好地成长起来。”既“管”又”放”,对立统一刘少奇同志…  相似文献   

20.
正她双腿残疾不能独立行走,在孩子幼小需要关爱的时候丈夫离家出走,就是这样一个命运多舛的女人,硬是凭着自己不屈不挠的刚强性格和一双勤劳的双手撑起了一个家的幸福……她就是七师一二九团社区"好母亲"崔小琴。崔小琴从出生就先天性双腿残疾,导致她要依靠双拐才能行走。小时候,看着同龄的孩子都能够愉快地奔跑玩耍,她心里总是很羡慕。也许是由于自己身体有缺陷,使她养成了乐观向上的性格。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崔小琴顺利地完成了初中学业,毕业后,由于她双腿有残疾,劳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