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卷首语     
本期封面照片,是一张您熟悉的面孔。四十多年前,电影《白毛女》以“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深刻主题,震撼了一代人,也把22岁的田华推上明星宝座,倾倒了几代人。当您看到这位至今仍风彩照人的银发老太太时,一定想知道《初入景坛的田华》是什么模样,想了解她由一名普通舞台演员成长为著名电影艺术家的奇特经历。  相似文献   

2.
<正>提起白毛女,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电影《白毛女》中“喜儿”的扮演者——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演员田华。笔者也不例外,直到2010年初,在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召开的文化宣传工作会议上,我惊喜地获悉,在当年华中新四军中,还有一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著名演员晓苇,她扮演的白毛女同样出神入化,受到了华东广大军民的喜爱。之后,我有幸对她作了专访。走进晓苇家一尘不染的客厅,  相似文献   

3.
正在我家里,有一张极为珍贵的照片:三位年长者的合影。提起他们的名字,广为人知。一位是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田华老师,一位是"军中儒将"、原总参兵种部政委田永清将军,一位是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老师。在首都乃至全国很多人都熟悉他们,亲切地称其为京城"三田"。田华:银幕上的"党的好女儿"电影《白毛女》可谓家喻户晓,"白毛女"的饰演者田华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位曾被评为"新  相似文献   

4.
正"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白毛女》的唱段家喻户晓,至今仍然传唱不衰。王昆是中国新歌剧的第一代演员,也是《白毛女》中"喜儿"的首演者,多少重量级的首长因为观看她的演出而被感动得落泪。王昆那天籁般的嗓音,富有民族特色的演唱风格,和她那具有艺术天资的表演功底给几代中国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喜儿"成就了王昆,使她成为中国民族唱法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王昆这位《白毛女》首席"喜儿",可谓中国民族唱法的  相似文献   

5.
《白毛女》原型罗昌秀,这位经历了新旧中国两种制度风风雨雨的老人,如今在她的家乡四川宜宾凤仪乡一座简朴的农家小院里过着平静、悠闲的幸福生活。罗昌秀因其特殊的经历备受瞩目,这正是: 旧中国把人变成“鬼”,新中国把“鬼”变成人。  相似文献   

6.
诞生于“婴儿室’的《北风吹》 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文艺工作者在深入农村,深入群众的过程中,听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凶狠的地主用逼债的方式逼死了佃户,并在霸占污辱了佃户的女儿后,欲杀害她。在地主家好心的佣人帮助下,佃户女儿逃进了深山,从此过着野人般的生活,久而久之,浑身长满了白毛,成了白毛女。抗战爆发后,在八路军的救助下,白毛女回到了人间,又过上了人的生活。这个故事改编成文艺作品后在延安广为流传。 为了给党的七大献礼,延安鲁迅艺术剧院的师生根据这个故事,精心创作出了一个以“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为主题的大型革命新歌剧剧本,取名《白毛女》。 对于歌剧来说,最能体现其艺  相似文献   

7.
2001年7月10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专题片《真实的白毛女》,以现实生活中的“白毛女”罗昌秀,同艺术家塑造的舞台银幕形象“白毛女”喜儿对比的手法,再一次揭示“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弘扬了“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的时代主旋律。 笔者与罗昌秀是同乡,对其遭遇进行过调查与研究,应邀参与了《真实的白毛女》的拍摄。  相似文献   

8.
正1958年由著名表演艺术家田华主演的电影《党的女儿》在全国公映了,田华扮演的党的女儿玉梅的形象生动、逼真,著名文学家茅盾曾中肯地评价该片的成就,并认为"田华同志塑造的玉梅的形象,是卓越的。没有她的杰出的表演,这部影片不能给人以那样深刻而强烈  相似文献   

9.
歌剧《白毛女》是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指引下,有周扬、张庚等同志参加,由贺敬之、丁毅同志执笔,经过集体努力而诞生的。它在中国民族歌剧史上树立起一座巍峨的丰碑,为新中国文艺百花园中增添了光彩。 由于《白毛女》内容的故事情节可歌可泣,传奇感人,特别是主题思想形成鲜明对比,“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在艺术上也是成功的。因此,《白毛女》的演出,得到广大工农兵的欢迎与认可。 它首演于1945年,在延安中央党校礼堂,是由鲁艺戏音系全  相似文献   

10.
正"北风吹,雪花飘,雪花飘飘年来到。爹出门去躲账整七天,三十晚上还没回还。大婶子给了玉茭子面,我等我的爹爹回家过年。"一曲"北风吹"拉开了歌剧《白毛女》的序幕。1945年4月,歌剧《白毛女》在延安首次公演,演出盛况空前,观众中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毅等。该剧是中国新歌剧起步的一个里程碑。延安诞生新歌剧《白毛女》自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  相似文献   

11.
大凡如今45岁以上的中国人,对《白毛女》并不陌生。它是与《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齐名的革命样板戏。在所有的“革命样板戏”中,江青过问得最少的就是芭蕾舞剧《白毛女》。可是,她不“问”则已,一“问”惊人,上演了一出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漠不关心江青对舞剧《白毛女》无兴趣《白毛女》最先是一篇报告文学。它的原型是四川的宜宾地区的一个高山上的农民妇女。早在60年代初期的  相似文献   

12.
王昆 《求是》2012,(10):41-42
可以说,歌剧《白毛女》是延安文艺座谈会孕育出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一朵芳香的奇葩。我是伴随着《白毛女》的诞生而成长起来的。从1945年4月28日为党的"七大"献礼演出第  相似文献   

13.
1958年由著名表演艺术家田华主演的电影《党的女儿》在全国公映了,田华扮演的党的女儿玉梅的形象生动、逼真,著名文学家茅盾曾中肯地评价该片的成就,并认为“田华同志塑造的玉梅的形象,是卓越的.没有她的杰出的表演,这部影片不能给人以那样深刻而强烈的感染”.  相似文献   

14.
黎辛 《党史文苑》2013,(11):45-46
《白毛女》是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为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集体创作的献礼作品,由贺敬之和丁毅执笔。《向毛女》源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阜平县天柱山的一则故事。1944年,时任《晋察冀日报》记者的林漫(原鲁艺文学系第三期学员)写信告诉鲁艺院长周扬这个故事。周扬对这个故事很感兴趣,他认为这个故事可以表现旧社会把人变成鬼和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重大主题。  相似文献   

15.
正"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雪花那个飘飘,年来到……"这首传唱了整整70多年的《北风吹》让人们难以忘怀。70多年前,歌剧《白毛女》在延安首演时,陈强饰演的恶霸地主黄世仁没有被枪毙,中共中央书记处在讨论评价这部戏时时,刘少奇说:"黄世仁如此作恶多端,应该枪毙。"以后再演《白毛女》时,剧情作了改动,黄世仁被当场枪毙。"白毛女"的原型歌剧《白毛女》产生于上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末期,是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贯彻  相似文献   

16.
歌剧《白毛女》是亿万中国人民家喻户晓、炙人心弦的著名文艺精品,她曾教育、激励了一代乃至几代中国人,并为中国文艺宝库增添了异彩。那么,歌剧《白毛女》是如何产生的呢?  相似文献   

17.
正1春天,满山遍野都是迎春花,美极了!方阿姨就是在迎春花盛开的季节来到我们村的。2方阿姨说,她当红军前是音乐教师。她会谱曲,还会编舞。她和我一样,喜欢迎春花。她把迎春花编成歌,谱成曲,还教我踏着《迎春花开》的曲子跳舞。3除夕联欢会上,方阿姨让我跳她编的《迎春花开》,她吹着口琴为我伴奏。我在她舒缓柔美的乐音中翩翩起舞,仿佛自己变成一朵正在绽放的迎春花。  相似文献   

18.
初识《兵团工运》还是小16开32页的素颜模样,如今她已穿上大气的华裳了。从小到大,由薄到厚,《兵团工运》转瞬间已奔向了而立之年。很感慨,因她的存在,我这个20多年"工"龄的工会工作者在工会岗位上才显得更加得心应手,说她是我的好助手、好参谋一点都不为过。由于她帮了我很多很多,所以我名之为"幸有《兵团工运》。"记得十几年前《兵团工运》200期的时候,我就说过"《兵团工运》就像我的老师一步步地教我提高工作水平",应该说那个时期是本人  相似文献   

19.
一根红头绳     
看过歌剧《白毛女》的人都不会忘记,女主角喜儿从父亲手中接过二尺红头绳时的高兴和喜悦。但是,在我母亲的生命里,同样的一根红头绳却成为她和她姐姐骨肉分离的最后见证。母亲出生在江南的鱼米之乡,但过去那里的民众却多为水灾而苦。上世纪三十年代,我母亲6岁那一年,她的家乡再次发生了洪涝灾害,大水淹没了农田,淹没了村庄,淹没了他们赖以生存的一切。  相似文献   

20.
我的母亲胡朋(1916-2004)是1938年参加抗日战争的革命老艺术家,她饰演的电影《白毛女》中大春妈、《槐树庄》女主角郭大娘、《回民支队》里绝食而死的马本斋母亲、《烈火中永生》中的双枪老太婆……在50岁以上的观众中是有口皆碑的。每年两次,我和姐姐都会随着耄耋老父一起去到母亲的墓地上扫墓,一次是在清明前后,视天气而定;另一次就是在12月28日母亲的忌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