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位置学     
易水寒 《求贤》2010,(4):30-30
某官员写了一本游记.附有很多插图.均为他在各地游历时的照片,大多是三四个人的合影,但都没有图片说明。照片上的人,有些认识,有些不认识。不认识的,根据位置也能判断身份。作者是副厅级.如果他站在中间.旁边的人应该等于或小于副厅级;如果他站在一侧,中间那个人,就应该是厅级或厅级以上干部。我向他询问了几个我不认识的、站在中间照相的人.果然职务都比他高.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网络流传一篇《国际峰会合影的站位大法》的文章,称我国国力强盛,中国领导人永远站中间,字里行间流露着大国气象的自豪。然而,这并非真相。事实上,在国际峰会的合影中,中国领导人不但并非永远居中,而且是否居中也不与其重要程度相关。因为在合影上,并不存在厚此薄彼的情况。2012年,在墨西哥举行的G20峰会上,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弯腰拾起小国旗一幕为人们津津乐道。那一次合影,胡主席在前排10位领导人中排在左起第  相似文献   

3.
声音     
<正>"我站的这个位置相当于‘裁判员’。咱们一起合影,我不‘选边站队’!两支球队在球场上可能是竞争对手,但在球场外,大家都是朋友。"——5月24日,李克强在中南海会见德国副总理兼外交部长加布里尔。与赠送他球衣的两位德国企业家共同合影时如是说,引来现场一片会心的笑声"降级干部去哪儿不应成为秘密,应该做好信息透明化工作。一是让公众客观实在地看到干部被降级以后的工作状态;二是降级后的重新起用,尤其是拟再提拔  相似文献   

4.
2000年9月30日上午,我从黄花机场接来了黄宏嘉院士。坐上汽车,没寒暄几句,黄院士就把手伸进了内衣口袋。摸索了好一阵,他才摸出一个小小塑料包一边取包,一边说:“您要的照片,这回我带来了。”,我一阵惊喜,一阵激动。黄院士剥了一层又一层,我才看到那两张年代久远而又是我久久寻觅渴望得到的两张照片。一张是1948年,青春焕发的黄宏嘉在美国密西根大学教学楼前的留影,一张是1949年他与妹妹黄颂康在被战败的日本皇宫前的合影。我郑重地接过这两张照片,端详一阵,又一层层小心翼翼地包好,也藏进我的西装的内口袋。…  相似文献   

5.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我的朋友是位老师,在一个偏远的山区支教,在她给孩子们念这首诗的时候,教室里忽然传来了一阵轻微的啜泣声,她循声看去,只见一名女生泪流满面。女生站了起来,对她说,老师,我觉得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爸爸妈妈到城里打工去了,而我们一年也见不到他们一面。教室里突然安静下来,她注意  相似文献   

6.
晓鸣 《党史天地》2007,(9):38-39
在天津市河西区体院北一区一幢单元楼里,装修朴补无华的房间,一张书桌的玻璃板底下,嵌着三张毛主席与身边工作人员合影的照片。在毛主席身边站着一位风华正茂的中年人,他叫庞恩元,是毛主席的厨师。当年他刚跨人“不惑之年”,而今,已是78岁高龄的老人了。我的采访就从这几张合影照片谈起。  相似文献   

7.
正在我的相册里,夹着两张彭德怀的照片。一张是1958年12月1日他接见全国青年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大会军队代表时和代表合影。我就站在他后面的一排中。照片上的彭德怀元帅一身戎装,朴实英武,厚重威严而又意气风发。另一张是1967年7月他被红卫兵用"喷气式"押上北京航空学院万人批斗大会时照片。我作为"万人"中的一分子站在群众队伍前面,离他咫尺之遥"。昨天还是功臣,今天变成祸首"(毛主席语),历史  相似文献   

8.
有一则寓言很有意思。某天,一只蝎子来到河边,想渡河到对岸去,可是蝎子不会游泳,就向青蛙求助,请青蛙将自己背过河去。青蛙执意不肯,说:“假如游到河中间你蜇我一下,我不就没命了吗?”蝎子说:“是啊,那我自己不也没命了吗?”青蛙一想有道理,蝎子他再狠毒,还不至于狠毒到害人又害己的地步吧,他也总得要命吧。就这样,青蛙背着蝎子向对岸游去,就在游到河中间的时候,青蛙觉得自己脖子上被重重地蜇了一下……在和蝎子一起沉到河底之前,青蛙问蝎子:“你怎么……”蝎子说:“我实在是忍不住了。”无独有偶,猩猩也有个“忍不住”的故事,同样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9.
曾晖 《廉政瞭望》2014,(11):15-15
近日,网络流传一篇《国际峰会合影的站位大法》的文章,称我国国力强盛,中国领导人永远站中间,字里行间流露着大周气象的自豪。  相似文献   

10.
断裂的爱     
余秋雨 《党建》2012,(7):57-59
1自从那场大火之后,我不知道你还活着。燃烧是一种让人睁不开眼睛的吞噬。火焰以一种灼热而飘忽的狞笑,快速地推进着毁灭。那一刻,我这一边已经准备霎时化为灰烬,哪知有一双手伸了进来,把伤残的我救出。我正觉得万般侥幸,却怎么也没有想到,同时被救出的,还有自己的另一半。  相似文献   

11.
早就想写父亲,可是每次想写的时候心里却像海浪一阵阵涌起,让我感慨万千,就没了头绪。也许当我们太爱一个人的时候,反而就不知道怎么形容他了。有一天,我在听大提琴曲,是富尼埃尔演奏的鲁宾斯坦的作品,他的演奏我总是听了一遍又一遍,可还是不断重复地听。我觉得好作品会永远长在我们  相似文献   

12.
吴若增 《党课》2012,(2):121-122
生活中,有些事人们习以为常,不觉得有什么不对,但你要是认真地想一想,就会发现它们其实很荒谬。比方说在酒席宴上,常常会有人站起来端着一杯酒强迫我喝下去,说要是喝了就是给他面子,要是不喝就是不给他面子。提出这个要求的人,自以为没什么不要,因而理直气壮。而我,就常常会在心里边暗暗觉得好笑。  相似文献   

13.
会走路的梦     
有一次在邮局寄书,碰见从前的一个同学。多年不见了,她说咱们俩到街上走走好不好?于是我们漫无目的地走起来。她之所以希望我和她在大街上走,是想告诉我,她曾经遭遇过一次不幸:她的儿子患白喉死了,死时还不到4岁。没有了孩子的维系,又使本来就不爱她的丈夫很快离开了她。这使她觉得羞辱,觉得日子再无  相似文献   

14.
王巧捧 《廉政瞭望》2005,(11):17-18
一边是呼风唤雨的权势,一边是软玉温香的美色,中间还硬亘着一方或双方家庭伦理道德的法器……近来接二连三地惊闻官员杀情人的报道,遂搜集了资料来整理。尽管有了心理准备,但当笔者罗列出以下资料时,还是不免震惊——仅2005年前10个月中,据不完全统计,由国家机关证实的官员杀情人的案例,就有7个之多! 案例一王俊平职务:山西省阳泉市人民检察院反贪局侦查科原科长  相似文献   

15.
康小明 《党史文汇》2006,(12):34-36
父亲极其不爱说话,我自小就觉得父亲十分陌生.一直到父亲晚年患病住院的日子里,才和父亲有了更多的语言交流.特别是我帮助父亲编辑出版了他一生心血的结晶<报坛六十年耕耘录>后,才算真正了解了父亲.  相似文献   

16.
在我眼前,常常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一棵绿油油的小白杨树,一个瘦瘦的小姑娘,一本厚厚的小说。风儿沙沙地吹过,落在树梢上,落在书页上,而小姑娘却全然不觉得。这——便是少年时代的我。当时,我家的大院前生长着成片成片的白杨树,而我最喜欢坐在白杨树下读书。当时,酷爱读书的我一捧起书来便会忘了一切。比如母亲让我看着壶里的水开了没有,开了就灌到暖瓶里去,而结果是壶里的水快熬干了,我却还稳稳当当地坐在那里看书。又比如母亲让我看着点儿炉子上蒸着的米饭,火大了就把锅往一边端端,可结局又似乎是灾难性的,米饭被烧焦了,而我被横骂一顿。这还不算,到了夜晚,我常常会跟大人争桌子争灯。家里所有的灯都熄后,我就把手电筒偷出来,躺在被子里偷  相似文献   

17.
媒体站在什么立场上,以什么样的胸怀对待他人的生命,是非常重要的事。 记得有一次我在山里采访一位农村妇女,我问她你平时看电视吗?她说电视很少看,有些节目不敢看。她说,那些节目我看了就活不下去,你看看人家都活成那样,我一看电视就觉得我不配活着。我想,我们的个别媒体怎么会势利到这种程度,让生活中那些有痛苦的人觉得自己如此失败,宣扬虚假的、光鲜夺目的所谓成功,吓坏了老百姓。  相似文献   

18.
从小,他和父亲之间的关系就很生疏。他和父亲都是沉默寡言的人,因此很少交流。后来下乡当了知青,进城后,到棉纺厂当了一名普通工人,这中间他吃了很多苦,但父亲从来没有问过他。他觉得父亲根本不关心他,也不爱他。偶尔,他回到家中,父亲顶多问一句“回来啦”、“吃过没有”  相似文献   

19.
不沾光     
上哪个当父亲的不爱儿子,哪个当儿子的不爱父亲。但怎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正确的爱呢?三国时胡威的故事,可以说是极好的例子。三国时的胡威去探望做了荆州刺史的父亲,他独自带着行李,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来到荆州。父子相见,十分高兴。有些人就忙着在官府内给胡威张罗住处,房里罗衾锦被、豪华的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可是胡威竟然拒绝去住,而在衙门的马棚里安了一张床铺。他说:“儿子不应该沾父亲的光,去享受非分的待遇。”胡威在荆州住了没几天,便请求回家。他父亲取出一匹绸子给他,可是他站在一边愣着不拿,过了一会儿,他问道…  相似文献   

20.
看完《南京!南京!》,我觉得很别扭。我看到了一部艺术观足够一流,但历史观不过三流的电影,看到了一个一边成长,一边迷失的陆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