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著名经济学家、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顾海良教授对本刊畅谈了他对繁荣发展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些看法。他认为,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坚持历史、理论与现实相结合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法,也是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视界的必然路径。只要我们坚持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同时关注和参与国内和国际范围内马克思主义重大理论课题的研究,就一定能够繁荣、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以下是他同本刊记者的谈话。  相似文献   

2.
卡尔·伦纳是奥地利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家,也是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的主要领导者,他的政治观念和实践策略在20世纪产生了重大影响。卡尔·伦纳在民族学、法哲学、政治学等方面都有建树,通过民族问题和社会民主党政策的结合,他提出了民族文化自治的概念;通过法社会学和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结合,他提出了法律进化论的思维;通过资本主义组织化发展趋势和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结合,他提出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斗争模型。然而,卡尔·伦纳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背离大过坚持,他的理论观点模糊了无产阶级正确认识时代、看待资产阶级国家以及对待社会主义革命的态度等根本问题,最终滑入了第二国际社会主义改良的潮流中。  相似文献   

3.
考茨基是第二国际时期的中派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的重要人物。他提出了"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这一命题,认为民主为社会主义酝酿提供了政治历练空间,为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可行道路,并且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化管理提供了必要基础。如何正确理解考茨基的思想,不仅对于全面评价考茨基在国际共运史中的地位,而且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和研究社会主义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一崭新论断 ,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八十多年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精辟地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内在要求 ,凸显出理论和实践的辩证互动关系 ,表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学风上的高度自觉自为。  相似文献   

5.
苏联解体过程中,民族矛盾和危机起了重要的作用。这种民族矛盾的形成、发展和激化,是在苏联长达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研究苏联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矛盾的发展历史和苏联处理民族问题的实践及其经验教训,对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客观规律、丰富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显著的40年,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和完善自身建设的40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所领导的事业发展到什么程度,党的建设就应当推进到什么程度。党和人民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深刻地揭示出:必须以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推动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事业。那么,从历史与理论逻辑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二者关系?作为马克思主义完整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执政党建设理论对于当前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有何指导意义?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演变历程如何?这一演变历程背后体现了我们党的建设什么样的历史、理论及实践逻辑?党的建设又将面临哪些风险与考验?为加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本刊特邀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中国史学会会长、求是杂志社原社长李捷进行深入解读。  相似文献   

7.
从国际马克思大会看西方左翼马克思主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东剧变后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不可避免地受到很大冲击。但是 ,运动的低潮并不意味着理论研究的沉寂 ,相反更需要理论上反思 ,并催生着理论上的创新。从 2 0世纪 90年代中期开始 ,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一股研究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热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系列国际性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大型学术会议的召开。在这些学术会议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在巴黎召开的“国际马克思大会”。从 1 995年至今 ,国际马克思大会已连续召开了四次。第四届国际马克思大会于 2 0 0 4年 9月 2 8日— 1 0月 2日召开 ,来自世界各地的近千名学者云集巴黎参加这次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盛会。为深入研究西方左翼理论思潮、及时了解和把握西方左翼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等重大问题的研究成果和动向 ,本刊记者特地采访了曾参加第二、三、四届国际马克思大会以及“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 1 5 0周年国际大会”和“全球化与人类解放国际大会”的中央编译局副局长李其庆研究员 ,就理论界比较关注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中,《资本论》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它"经受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始终闪耀着真理的光芒"。今年是《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50周年,今天的时代与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时代已有很大不同,如何理解《资本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如何运用《资本论》中的重要原理来分析当前中国经济改革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资本论》中的研究方法对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在方法论上有何启示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有哪些重要方向?如何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为加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本刊特约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逄锦聚教授就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
古巴、越南两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受到综合国力和国际环境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但它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都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与它们重视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分不开的。两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面的经验主要有:内容创新的本土化方向、领导核心的先进性要求、资源利用的群众性选择和教育方式的现实性回归。以上四点对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政治发生了持续而深刻的变化。作为现实的一种折射,国际政治研究也有不少新的课题与新的困惑。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无疑是国际关系最新发展的主要动能之一,中国的国际政治研究自然也是国际学术共同体里面特别值得重视的一部分。从本期起,本刊以"专访:21世纪以来中国国际政治的发展"为题设置专栏,由编辑部特约记者以访谈方式,邀请相关学者,就21世纪以来中国国际政治学界不同领域的主要成就和问题,现状与前景进行归纳、梳理和展望,以便从不同角度了解中国国际政治理论的整体画面和最新动向,促进中国国际政治学界的内部沟通并加强与外部的交流。21世纪以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那么,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现状如何?后冷战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有了怎样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对中国的外交实践有哪些指导意义?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存在哪些问题?其发展前景如何?为此,本刊特约记者、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刘毅就上述议题专访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国际关系与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王存刚。王教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发表相关论文多篇,目前正在撰写专著《国际关系理论:马克思主义视角》。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孕育、创立和发展,始终是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主题展开,并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推动下实现的。这一历史进程,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展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反映人民群众心声,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的宏大视野和创新活力。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对于我们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于中国理论界而言,2018年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年份,正值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等重大历史纪念节点。如何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些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逻辑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也是理论界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究竟应当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关系?马克思思想的哪些理论观点对改革开放中重大课题的回答产生了重要影响和形成了重大创新?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在对待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上取得了哪些突出的理论和实践成效?在新时代应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加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本刊特约请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中国道路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顾海良教授就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从理论转变为实践过程中派生出来的。由于当代历史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致使马克思主义在实践领域向国别化、在理论领域向现代化发展,进而给中国社会主义者研究这一问题从总体上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要从中国社会主义改革难题出发;二是要联系相关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现象;三是把推进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当做目标。  相似文献   

14.
作为英国新左翼早期的重要理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思想由爱德华·汤普森提出并经阿拉斯代尔·麦金泰尔深化,在理论争鸣中得以发展。汤普森在反思现实道德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建构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呼吁,主张恢复人的主体价值和道德意识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地位。之后,学术界围绕"苏联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是否内在地包含人道主义精神"问题、"如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人道主义"问题展开了争论。基于此,麦金泰尔主张应在历史规律和个体需求之间寻找替代物,实现道德与历史和欲望的统一。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思想的提出是英国新左翼构建有英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探索符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尝试。它肯定了"人"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试图在"人的价值"维度上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但是,这一思想带有较为浓厚的乌托邦主义和伦理社会主义的痕迹,这种经济结构改造的抽象的"人道"最终陷入了空想的泥潭。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21世纪以来,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着新形势和新挑战;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励精图治、奋发进取,带领全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随着实践的不断开拓,理论也需要不断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新的形势下,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具有重大的先导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理论创新为先导。这为社会主义相关研究提出了新的任务与课题。那么,社会主义研究理论创新的具体背景是怎样的,进行创新的意义何在?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又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研究的理论创新?就上述问题,本刊特别邀请《求是》杂志社社长李捷研究员为我们进行深入分析与解读。  相似文献   

16.
2020年是列宁诞辰150周年。列宁是伟大的无产阶级导师,列宁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真正科学的世界观,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类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最强大的思想武器。那么,列宁主义如何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苏联模式与列宁主义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一国胜利论"和民族解放运动理论具有什么样的历史地位与历史意义?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怎样的联系?为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本刊特邀请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黄宗良教授、项佐涛副教授就相关问题进行深入解读。  相似文献   

17.
对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国内外理论界一直有不同的认识。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是我们党在总结改革开放30年历史经验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个重要思想。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概括了我国作为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十个方面的宝贵经验,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关于效率与社会公平相结合的理论、实践和政策问题。为了深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我们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张宇教授。下面是他同本刊记者的谈话。  相似文献   

18.
《资本论》第二卷的研究长期以来未引起学界的重视,这与马克思手稿的未完成性、内容本身的性质和我们存在的认识误区有关。事实上,《资本论》第二卷具有重要的理论地位,对于我们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整体性、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指导改革发展实践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理论界对列宁理论研究的特点,一是深层次发掘列宁思想遗产,二是敢于进行拨乱反正,这对于全面正确地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全面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的历史及经验,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革命与改革的实践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做出了两次独特的、具有全球性意义的重要贡献:一是毛泽东的第三世界革命理论,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国家通过动员贫困和受压迫的农民进行革命的战略;二是邓小平开创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独特道路。后者因对中国近几十年的经济增长产生了巨大影响而广受赞誉,但其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更为广泛的历史意义并未得到充分认识。中国的改革代表了苏联以及1950年代的中国所"没有采取的"一条道路。人们可以设想,如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思想在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历程中能够更早地得到贯彻,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发生很大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