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欢 《求索》2014,(3):11-14
在20世纪的革命语境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始终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文化结构缠绕在一起,是与社会形态的转换相伴随的意识形态的转换和重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维度,文艺理论的现代性生成正是在革命的历史语境下的文化运动与社会历史诉求的结合和互动,历史化地看待现代学科史中的文艺理论体系是我们进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脉络的一个重要维度和视角。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生不仅是中国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的历史回应,其建构过程也直接参与了中国左翼文艺运动及根据地文化建设,成为特定历史语境下中国的现代性探索的内在互动的一部分。将文艺理论建构的历史化过程放置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进程中,既是敞开理论研究的历史视野的内在需要,同时,也是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对于中国文化-理论形态的当代性探寻。  相似文献   

2.
文化自觉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与价值范畴,一直伴随着当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前行,也见证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祥、发展与时代命运起伏。在文化自觉视阈下,通过审视当代中国从文化启蒙、文化自立、文化错位到文化自信的基本脉络,我们可以纵览到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雏形的奠定、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历经曲折与反复、马克思主义在现时代创新发展的演绎图景和艰难历程。厘清这一脉络,不仅是从理论上探究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基本诉求,更是站在文化自觉的高度,重塑马克思主义信仰、推动马克思主义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创新发展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3.
王海滨 《桂海论丛》2010,25(2):26-29
20世纪70年代以来,政治哲学开始复兴,在时代要求、中国现实与理论挑战的推动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也逐渐成为显学。反思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几种各有得失的理论进路,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范式面临的前提性问题在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以及当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以领域定位、现实依据、理论维度、立体动态、旨趣倾向、研究路径和目标指向为结构内容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范式构想。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内在关联、发展逻辑和未来走向,如何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构当代中国新文化,是当前学术研究的重大前沿课题,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维度,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如何看待当前的国学热、孔子热等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魏波 《长白学刊》2007,(2):148-151
文化在对时代课题的回应中构筑了历史演变的基本架构。“轴心时代”的中国正值春秋战国时期,重建社会秩序、价值体系和意义世界的呼唤成为时代的课题。作为一种回应,“百家争鸣”的思想景观涌现出来,由此形成了中国文化精神的基本特征,同时也奠定了绵延两千年的文化传统的基石。在“新轴心时代”,中国再次面临同样的时代课题,文化的创造与复兴再次成为历史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以民族危机开始,从被迫性接受到植入性嵌合、从外源性输入到内源性生成、从参与性学习到贡献性建构,文化现代性在中国进行了从自发到自觉并全面展开的现代化历史实践,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逐步建立起了本质联系,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输入性文化变量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形成了具有“中国时间”和“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叙事话语,不断更新和优化着中国文化和文明秩序,并以其奥趣题旨和宏大论域历史地渗透于中国文化现代性的生成与建构中,中国文化现代性建构的性质和言路在寻驿中择定,价值和使命在启蒙中自觉,路径和意义在建构中呈现。  相似文献   

7.
种海峰  张欣 《长白学刊》2014,(1):118-124
文化模式是特定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不同时期的实际国情相结合、用来解决中国不同时期具体问题的过程,也是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模式的过程。新型文化模式的理性反思与实践建构,历史地规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基本任务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任何一种制度都是建构在一定的文化根基之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主制度建构,先后经历了断裂式的制度建构和创新性的制度重构过程,而伴随中国制度建构过程的是其文化根基的现代转型,以及文化建构的断裂与重构过程。当代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需要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为此,需要研究制度现代化与文化现代化的内在关系,反思中国民主制度建构的文化动因,以构筑当代中国民主制度建构的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9.
何会宁 《求索》2012,(8):188-190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各种思想观念、文化体系的总体表征,体现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气派与民族气质。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共同的理论之基和实践之源,两者的诸多契合点启示我们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0.
王丽 《求索》2007,(12):164-166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是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环境中,在我国社会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条件下,在对其它历史时代的文学批评的肯定性否定中建构起来的。因此,只有当我们把当代社会主义文学批评与其他历史形态的文学批评放在人类文学批评的历史过程中加以比较和考察之后,才能对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主客体结构特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从文化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化世界;从过程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进文化自觉的过程。9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文化自觉的进程中,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文化自觉对于我们当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重要启示和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张容 《长白学刊》2021,(1):149-15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有特定的实践基础和理论诉求,也有特殊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土壤。因此,从理论上来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向度、理论向度和文化向度的充分展开过程。然而,由于历史上革命任务的紧迫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向度和理论向度充分展开而具有外显性,并得到学界的重点关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向度或文化动因问题则相对弱化而具有内隐性,也没有得到学界充足的重视。从近代中国文化发展视角来分析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能够为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提供另外一种面相。以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提出为例来看,在近代中国文化发展的逻辑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构建"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的过程中,随着自身对文化民族性关注度的提升而必然要提出的重要概念。在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时代,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提出的文化动因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马克思主义要更好地发挥对经济社会的指导作用,必须实现大众化。本文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诉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通相容性;马克思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具体路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对文化结构的高度关切是马克思文化理论的重要运思传统。马克思文化结构思想集文化要素构成论、文化要素关系论、文化要素聚合核心力量论以及文化结构功能论于一体。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马克思文化结构思想也逐步实现了中国化,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以及和谐文化等一系列理论。在当代中国,弘扬并实践马克思文化结构思想,不仅要建构文化生态,呵护共有精神家园,还要推行开放执政,加快政治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5.
伴随经济全球化运动和过程出现的“全球文化”是新世纪人类文化的主流 ,其主体形态则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工人阶级的文化 ,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 ,是规范人类实践活动的行动纲领 ,具有世界意义和人类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朱清华 《前沿》2013,(19):66-68
生死文化是文化之核心,是文化之最深层次之精髓.在我们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的今天,建构当代中国的生死伦理文化是解决人民安身立命之根本.“十八大”报告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新思路成为建构当代中国生死伦理文化的航标,即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死文化为基础,又要承袭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民族血脉,还要放眼于西方基督教文化背景之中.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形态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形态相结合的历史演进过程,又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本身向现代转化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与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关系问题上存在着许多争论,但它们均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是辩证互动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推动与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过程,呈现出了三个历史时期,这就是首先通过变革与本质上否定传统文化而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时期,其次是通过恢复与初步重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关系的传统文化现代化时期,第三是目前正在进行着的重新整合传统文化与全球化时代现代化关系以确立完整的中国民族现代文化传统时期。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势必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遇,这就涉及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首先要弄清楚两者为什么必须融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并非是对立存在的,两者之间也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变革中国社会,才能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果;只有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取得胜利。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具有历史的必然性、理论的必然性与实践的必然性,两者的融合是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革命性诉求与选择,既符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共同要求,同时也肩负着当代中国文化理论的民族复兴使命。  相似文献   

19.
在扬弃和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改造,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关键性环节。运用克思主义改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这一过程,需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双向选择和相互融合,必须深刻认识这一进程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持久性。相比较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经济、政治形态的巨大变革,这一过程对于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更具有深刻和持久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人认识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初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过完全自发的结合,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曾作为理解的前提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中国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同时也努力清除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混杂的非自觉的、消极的传统文化因素,从而形成了一个独立于传统文化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传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不管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增强"四个自信",还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都需要和呼唤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两个相结合"的表述,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的完整总结,也是指明了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