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们也许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长篇小说《一个中国伤兵在美国》,人们关注着书中主人公后来在美国的命运,可惜不久作者也移民去了美国。1997年年初,我与老伴从香港飞加拿大看儿子,到加之后即给小说作者李大明挂电话,他一听我到了家门口,异常兴奋:“太好了,这下我们又可以见面了!”当时大明任北美最大的中文报纸———《世界日报》驻圣迭戈记者兼业务代表。4月24日,我与老伴步出圣迭戈机场时,他已守候在接机大厅里。我怎么也没想到,他竟身着一件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军队的短袖上衣,脚踏一双三截头军官皮鞋,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他那军衣上黄澄…  相似文献   

2.
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法国突然掀起了一股中国功夫热,不久,这股中国功夫热又从法国蔓延开去,燃遍了整个欧洲。在欧洲掀起这股中国功夫热的人,则是中国武林高手汪波。汪波原籍浙江奉化,他从六岁起,便被奉化登岱寺和尚、中国内家功传人慧良大师收做徒弟,取法号"源修",并悉心将内家功传授给他。内家功的特点是意(意念)与气(内气)合,气与形合(形状与内气一起到位,即气到形到),形与神合(形状与神态符合)。常练内家功,一可健身,二可治病防病,延年益寿,三可拳击。由于内家功强调意与气合、气与形合、形与神合,因而拳击起来…  相似文献   

3.
阿蔡年轻的时候是气宇轩昂的空军飞行员,有一次他们部队要举行跳伞比赛,妈妈抱着我去为他加油助威.他一得意,就在半空里做了许多高难度的POSE.  相似文献   

4.
乌巴特尔待人是真诚和宽容的。他对所有提议合作的人几乎都能够给予充分的理解和积极地回应。这是我与他交往近十年的基本印象。一经历了童年不幸的乌巴特尔在80年代国门初开时 ,孤身到美国波士顿 ,半工半读完成了学业后 ,在一家电厂找到一份高级监理的职位。对于许多人来说 ,混到这一步也很不错了。波士顿的工作、生活节奏很适合中国人 ,安静而休闲。但乌巴特尔觉得这并不符合他的性格 ,他打算要到纽约这个国际大舞台去闯。1984年冬 ,他毅然放弃了在波士顿的发展到了纽约。凭着他的拼劲 ,先是在纽约《中报》任工商记者 ,一年后被正大…  相似文献   

5.
马·纳·罗易(Manavendra Nath Roy)的名字已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熟悉。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罗易为争取印度独立开展反英斗争,曾奔走于中国、日本、印尼等国家。他曾在日本会见了中国民族主义领导人孙中山先生。他对孙中山先生极为敬慕。孙中山先生建议罗易与驻中国的德国大使取得联系,以便从云南、四川越过边境运送军火到印度,为武装推翻英国殖民政府而做准备。罗易自信此举可以使中国和印度人民在争取自由的共同斗争中结成实际的联盟。1915年罗易克服重重困难,奔赴中国山海关和北京,并  相似文献   

6.
外资医院的进入,使中国的医疗服务开始了与国际的对接。尽管有人担心外资医院的大批进入会抬高医疗服务的价格,建议加以限制,但外资医院还是迅速进入了中国的各大城市,他们让在中国的外籍人士和一部分中国人享受到了国际水准的医疗服务。没有刺鼻的消毒水味道、没有神色紧张脚步匆匆的人员、没有嘈杂的声音,大堂角落的沙发上坐着几个人在静静地看杂志、喝咖啡。这样的场景很难让人联想到医院,但这的确是记者走进和睦家医院时所看到的。“我们的服务对象和公立医院不一样,所以不存在和公立医院竞争的问题,”和睦家医院市场部的公关经理孙轶里…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沃尔福维茨深受关注,他任过美国国防部副部长,是众多人眼中的鹰派人物。他曾在卡特、里根、老布什和布什四届政府中任职。如今,他是世界银行行长。前不久他到中国访问,向笔者发表了对中国经济发展、减贫等诸多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意外地得到一本刘颖余所著《以热爱抵抗寂寞》(工人出版社2021年10月版),我感到惊讶和欢喜。作者,我是认识的,没想到他还能写出这么精彩的体育评论。翻看本书的后记才知道,他做了近20年的体育记者,这真是了不得。而且我相信,他这20年体育记者做得是很称职的,其证据就是这本漂亮的体育评论集。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美国著名记者斯诺撰写的《西行漫记》占有重要一页,他被认为是第一个向国外披露中国工农红军状况的外国人。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曾有一位外国传教士在红军中生活了18个月并跟随红军长征,比斯诺还要早一年向国外披露中国工农红军状况,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瑞士籍的传教士薄复礼。  相似文献   

10.
一、托氏作品在中国出版概况 托洛茨基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在上世纪20年代,他曾被当作与列宁齐名的俄国革命领袖介绍给中国,其著作也一度作为革命读物在中国传播。如,1921年广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俄国革命纪实》,1922年广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多数党与世界和平》、《共产主义和恐怖主义》,1928年北京未名出版社出版《文学与革命》,1929年上海远东图书公司出版《杜洛斯基之脱逃》,等。后来,由于托洛茨基在联共(布)党内斗争中失败并被驱逐出境,他的名字遂变成了反革命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1.
他是一名来自中国吉林省白山市的化学博士,在美国却说起了单口相声“脱口秀”.他不仅登上了美国晚间收视率最高的节目“大卫赖特曼秀”;他还参加美国喜剧节,从一群美国人之中脱颖而出,拿到第一名;他受邀在美国白宫记者节上讲笑话,在数百名议员和记者面前开涮副总统,逗得副总统拜登哈哈大笑……他叫黄西“黄瓜的黄,西瓜的西”.  相似文献   

12.
她是美国一位颇受人尊敬、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工作者,很多年前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使她深深地爱上了中国,且从此以能成为一名中国人、能在中国工作和生活作为自己矢志不渝的追求。然而年复一年,她的这个愿望却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实现,于是年过花甲的她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令人羡慕的地位和薪俸,到中国做了一名没有任何报酬的志愿者。  相似文献   

13.
丁锋 《国际交流》2006,(4):18-20
一、中国和德国在人权方面开展国际合作的背景(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重大成果 1.基本成就。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始终把解决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问题放在首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经济和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和从温饱到小康的两次历史性跨越。从1979年到2004年,中国经济连续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由1473亿美元增加到1.65万亿美元。人均突破1200美元。农村贫困人口由2.5亿减少到2610万。  相似文献   

14.
"软实力"概念被引进到中国已经20多年,从国内学术界的研究来看,最初对其的反应是非常冷淡的。然而,随着国际竞争态势的变化以及中国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因素在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甚至文化发展被直接纳入到国家的发展战略之中。在这种情形下,国内学术界对软实力的研究骤然升温,并对其从概念到内涵都进行了更大范围的拓展,形成了与"软实力"有关的一系列概念和相应的理论,从而实现了"软实力"从概念到理论的"中国化"创新。尽管国内学术界对"软实力"概念的使用依然存在着诸多分歧,但中国的确需要大力发展软实力。原因在于,中国的和平发展不仅需要强大的硬实力,也需要不断增强的软实力。只有在硬实力与软实力平衡发展的支撑之下,中国的和平发展进程才具有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5.
那一年,在彼此最美好的年华里,他们相遇。男子是大学校刊的主编,写一手优美绝伦的文字;女子是学校舞蹈队的队长,有天鹅一般迷人的舞姿。他追求她,用绝美的情书和火样的热情作媒,她终究拒绝不得,男子忧郁的眼神、真挚的情感、奔放的才华,终于感动得她依偎在他的怀中。他高她一届,毕业时,为了能够继续留在城市里陪她,男子放弃了沿海公司里的高薪职位,选择到一家不起眼的报社做了普通的记者。  相似文献   

16.
中国恢复高考后,李力林从北大荒插队回京参加高考,以7分之差落榜。于是,他决定走另一条路。回城的一年时间里,他先后试验过种植药材、快速养猪、首饰加工……因缺乏信息、技术,都失败了。后来,李力林在北京西直门的服装市场租了两个摊位,借钱买了几台缝纫机,请了一些师博设计、加工时装款式。几年下来,李力林赚了5万余元,成了新中国最早的万元户之一。1983年,服装业不好做,李力林决定改行,  相似文献   

17.
马德 《新青年》2005,(8):10
记者在山路上碰到了一个乡下的孩子。记者问,每天要走几里路才能到学校?孩子回答,5里。记者问,你觉得这里苦吗?孩子说,不苦。记者一愣,接着问,这里闭塞、荒凉,生活条件这么差,为什么你还说不苦呢?不等孩子回答,记者又接着问,你爸爸是干什么的?孩子说,在很远的煤矿下窑。妈妈呢?在家里种地。问到这里,记者满以为可以得出他想要的答案了,于是接着追问道,难道你觉得这样还不苦吗?孩子低头沉默了一下,缓缓地说:爸爸知道下窑很累,也很危险,但爸爸每年过完春节就去了,到年底能挣回足够一家人一年的花销来。妈妈每天忙完地里的活,做熟饭,便站在黄昏…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索尔仁尼琴的形象经历了由负面到正、负两面并存的重大转变,其原因除了中国的文化语境之外,更重要的是源于他的意识形态观和文学理念.他的政治言论、创作中的政治意识以及他所倡导的人性价值和道德诉求等对其形象的嬗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正和所有政治家一样,孙中山非常重视新闻宣传工作,早年就参与报刊实践,并在长期的报刊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报刊宣传思想。孙中山一生创办了十多种报刊,还经常到报界去阐明革命纲领和政治主张。据统计,他对新闻界人士曾做过21次演讲,在他的演讲中,一方面向报界人士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以做宣传资料;另一方面恳切鼓励报界人士尽力宣传,希望"报界诸君竭力鼓吹,以推行  相似文献   

20.
冠豸 《新青年》2013,(7):54-55
曾经以为青春是一条河,一条奔腾的河,两岸风光无限,一并绚烂。1从镇里考入市重点高中,我全家人都乐坏了。特别是父亲,他杀鸡宰鸭,请了镇中学里所有的老师。那一夜,父亲喝醉了,他抱住我又哭又笑。第一次远离家,到二百多公里外的市里读书。父亲要送我,我拒绝了,想自己锻炼一次。我知道我不可能一辈子都在父母的庇护下生活。报名。军训。陌生的地方,陌生的人,我惶惶不可终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