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李子 《法治纵横》2014,(15):12-13
在一个多民族的世界里,人与人特别是两性之间情感的沟通与交融,是使族群边界得以消融并走向民族和谐、民族融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婚姻不仅是男女结合在一起共同生活的一种社会现象,更是不同的文化和心理在不同的性别、家族、社会乃至族群间的一种交流与融合,因此,不同族群间互通婚姻对促进民族团结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族际婚姻是婚姻行为模式中一种极为复杂的两性结合,它既体现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与交融,又体现了不同族群之间的沟通与交融。实践证明,人与人特别是两性之间情感的建立和发展,完全可以消融族群边界、跨越族群鸿沟和沟通族群心理。  相似文献   

2.
社会性别与婚姻暴力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秀华 《法学杂志》2005,26(2):84-86
婚姻暴力受害者多为女性。婚姻暴力循环会导致妇女面临更多经济与精神困惑,从而使妇女成为需要法律特别关注的弱势群体。我国应构建预防与制止婚姻暴力的社会措施与法律体系。在立法与执法中,应充分导入社会性别视角,才能有效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3.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离婚诉讼适用普通程序。而依照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宣告婚姻无效案件适用特别程序。这样,按照一般诉的变更与合并的条件,宣告婚姻无效之诉与离婚之诉之间,就不能进行变更和合并。这与婚姻案件的特殊性和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有冲突的。我们应当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对因同一婚姻关系所产生的婚姻诉讼,允许其变更、合并,以便使同一婚姻所发生的争执,在同一诉讼程序中得以解决,避免先后起诉或分别起诉可能产生的弊端。  相似文献   

4.
事实婚姻关系在军人婚姻两个特别保护条款上的适用荀恒栋我国现行法律对军人婚姻的特别保护,体现在以下两个条款:一个是《刑法》第181条所规定的破坏军人婚姻罪。其内容为:“明知是现役军人的配偶而与之同居或者结婚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另一个是《婚姻法》第...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事实婚姻有蔓延发展的趋势,特别在一些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边远地区尤为突出,这种情况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本文拟就事实婚姻的认定及治理的对策,谈点粗浅认识。一事实婚姻亦称不登记的婚姻或缺乏形式  相似文献   

6.
秦奥蕾 《法学评论》2021,39(6):130-140
宪法第49条明确规定了"婚姻受国家的保护"和"禁止破坏婚姻自由",对婚姻的基本立场是保护性的.婚姻保护立宪目的证立所展现的逻辑性表明其兼有制度保护与权利保护面向,包括:保护婚姻与家庭同构传统及在同构秩序中婚姻承担的生育与经济功能;对女性给予特别保护来实现婚姻家庭结构中的性别平等;保护以爱情作为婚姻结合或婚姻解除关键要素的婚姻自由.上述立宪目的构成了婚姻立法应该尊重的基本宪法价值.离婚冷静期设置意在维护婚姻家庭结构稳定性,具有正当性.但不加区分的绝对性的离婚限制忽略了婚姻宪法保护内涵的多元价值构造,且未能考察这一限制造成的对特定相关人的可能损失,未采取分类化立法.应该考虑建立离婚冷静期设置的例外情形,通过更周密的规范设计保障婚姻自由以及透过婚姻自由的其他权利.  相似文献   

7.
王伟  廖诗即 《河北法学》2002,20(Z1):79-82
改革开放的深入,带来了整个社会的,其中当然包括道德观念和道德风貌在内的嬗变,同时它也显隐、凸现在人们特别是特殊群体在婚姻道德观上的微妙变化。传统的婚姻道德文化作为积淀在中国人文化心理和行动习惯中的恒常因素,都将潜隐在法意识之下。通过转型期法家庭婚姻道德脱序的现状对当前婚姻道德与家庭法律的冲突与契合作一个粗浅的探究。  相似文献   

8.
黄海如 《海峡法学》2012,14(4):54-59,66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在香港地区存在一定数量的根据中国传统法律和习俗结成的旧式婚姻。按照中国传统法律和习俗,在这些旧式婚姻中,男女双方在法律上并不平等,尤其旧式婚姻中的妇女经常处于弱势。香港法律在《婚姻条例》第38条生效以前,一方面在原则上承认旧式婚姻的存在,另一方面不断通过重新缔结婚姻等立法和司法手段,对旧式婚姻的法律管辖、法律关系进行调整,保障旧式婚姻中妇女的合法权益。该条例生效以后,在禁止旧式婚姻继续发生的同时,对于旧式婚姻下的妇女,特别是年事已高的老年妇女,也采取了多种手段,进行法律济助。  相似文献   

9.
目前,在中国法制史的研究中,有关元代法律制度的研究较为薄弱,对其司法制度的研究更为薄弱。本文拟从审判机关、诉讼制度、特别司法管辖和司法监察几个方面对元代司法制度作一概要论述。  相似文献   

10.
刘练 《法制与社会》2011,(32):71-72
目前,社会上出现了种类繁多的"骗婚"现象,犯罪分子手段形式多样,设计精心,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有别于传统的婚姻诈骗犯罪。特别是某些作案手段比较隐蔽的犯罪,更要认真分析其犯罪的主客观方面,要注意区分是不道德婚姻还是婚姻诈骗犯罪。本文通过对一个真实案例分别从犯意产生的时间、客观行为等方面来进行分析行为人罪与非罪以及与相关罪名的区别,务必做到不纵不枉,准确定性。  相似文献   

11.
周密《官本杂剧段数》与陶宗仪《院本名目》,是认识宋杂剧、金院本整体面貌最重要的依据。本文在前人基础上论证宋杂剧、金院本的许多作品取材于小说 ,特别是《太平广记》这样分门别类的小说总集 ;还有不少作品取材于词作和词人轶事。宋杂剧、金院本为宋元南戏、元杂剧提供了进一步创作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西藏自元朝正式纳入统一国家版图,至此,全国藏区成为统一国家的一部分。藏传佛教到元朝时已发展成为藏区的主流宗教信仰,并且影响着藏区各方面的事务。因此,对藏传佛教宗教事务的不断规制和调整就成为元以来历朝对藏政治策略的首要任务。鉴于这种重要性,元以来历朝中央政权对藏传佛教宗教事务进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实施和立法调整,主要包括册封宗教首领、礼遇喇嘛,设置中央和地方专门管理机构,扶持建立地方政教合一政权,规范限定宗教首领世俗权力、规制大活佛转世的立法等方面。这些政策法规的实施不断强化了统一国家主权、保持了藏区社会稳定、促进了藏区经济相对发展。在当今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这些政策法规对国家如何管理藏传佛教宗教事务和藏传佛教如何谋求自身发展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汤啸天 《法律科学》2006,24(5):149-154
婚前医学检查应当自愿,但不能放任自流。准配偶之间的隐私权应当服从于知情权。未经婚前医学检查而结婚可能发生同代间、代际间的侵权悲剧。我国必须按照公共服务的原则重新设计婚前医学检查制度。婚前医学检查的费用应当由政府负担;对拒不接受婚前医学检查者应当在结婚证上予以写实性标注;婚前医学检查可以在结婚登记前适度提前进行;必须打破特定机构对婚检的垄断格局;应当充分使用“询问相关情况”的审查手段;政府必须为公民提供系统的婚姻保健服务;不宜采用特定区域“强制婚前医学检查”的做法。  相似文献   

14.
明代中期的李梦阳、康海和王世贞等在商贾之风的影响下转变心态,由格调转向性灵,为明清性灵思潮的孕育期;晚明公安三袁、钟惺、谭元春以及郑元勋等将性灵思潮推向高峰,其重要的动因之一是士商心灵上的契合;清代中叶袁枚、赵翼等与商贾以性灵为核心的契合,以及群体交流、领袖风范、老成气度、超旷心目上的影响,促进了性灵说的成熟和完备.商贾的活跃,尤其是士与商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是袁枚等人集明清性灵文学思想之大成的重要动因.  相似文献   

15.
陈垣,我国当代著名国学大师,史学家,教育家,在宗教史、元史、考据学、校勘学等方面成绩卓著。他早年学医及执教期间发表不少医药卫生及医学史的研究论文,被誉为中国医学史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在法医学方面,他于1908-1909年在《医学卫生报》发表《洗冤录略史》《吉省新设检验吏》《奏设检验吏已咨行到粤》《美医剖验交涉命案》等文章,呼吁建立现代法医学检验制度,其中《洗冤录略史》是对我国法医学史研究有一定影响力的早期著作,因此,陈垣应被视为我国法医学史研究的早期学者之一。  相似文献   

16.
古代戏曲的形成有两个重要时期,十六国北朝集中出现的一批古剧,促进了唐代古剧的繁荣,形成了以唐参军为标志的主流艺术,古代戏曲形成的艺术进程明显加快;金元两代草原游牧文化的传入,促使金院本、诸宫调、胡曲蕃乐的艺术融合,形成了元杂剧,古代戏曲正式成熟.十六国北朝与金元两代,都是草原文化大规模传入中原,各民族文化冲撞与融合的重要时期.古代戏曲是各民族文化冲撞与融合的艺术结晶,草原文化的传入,对古代戏曲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西夏的宗教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有较为完备的宗教法,且独具特色。西夏法律对佛教、道教加以保护,有严格的管理规定,西夏宗教法律制度对僧人的封号及对僧人道士的赐衣、试经度僧和度牒进行了规定,西夏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帝师封号,西夏法律还规定了僧人道士所享有的权利及其应承担的义务。  相似文献   

18.
聂鑫 《法律科学》2007,25(1):158-164
盐政制度是古代中国重要的财政制度,盐政收入是古代中国政府重要的财政来源,盐政之弊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盐政史,关于盐政的批评从汉武帝以来从未停息,尽管在政治现实上政府的财政需要压倒了批评之声.中国盐政制度化于汉武帝时期,经过两汉六朝的反复,隋唐五代的探索,最终定型于宋元明清.重审中国盐政制度变迁的历程,我们很难认为制度在进步,盐政之弊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盐铁论终成空论.  相似文献   

19.
古小说《异苑》校理献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苑》是南朝刘宋时期著名的志怪小说 ,含有不少口语成分 ,语言颇具时代特色 ,是中古汉语研究的重要文献。此书传本讹误甚多 ,由于文字理解的某些偏差 ,现有的校理成果尚未能尽如人意。本文着重从历史语言学的角度 ,探讨其中的疑误之处  相似文献   

20.
民国初年,当时政府特开设清史馆编纂清史。入馆之人大多为深谙传统文化的饱学之士,并非如后人所谓均为"遗老"。虽然相对"五四"新文化人来说,这批人可称为"旧知识人",但其政治态度、法律观念并非完全保守与落后。考察《清史稿.刑法志》的编纂过程及其所体现的在传统法律与西方法律之间的取舍态度即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