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以来,广大劳动人民用血汗铸就了巨额的国有资产。截止1992年底,全国国有资产总量已达30697亿元,其中经营性国有资产22101亿元,占资产总量的72%;非经营性国有资产8596亿元,占资产总量的28%。但与此同时,国有资产正以各种公开和隐蔽的形式大量流失。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的流失量高达五六百亿元,80年代以来累计流失6000亿元以上。报载,某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委的调查表明,1992年末该市国有企业预算内国有资产帐面总值为45.78亿元,而到1993年末经清产核资核实仅剩36.42亿元,一年短少了五分之一家财,近10亿元的国有资产帐面流失,怎不令人触目惊心!  相似文献   

2.
王铁峰 《新东方》2001,10(4):82-85
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由于产权关系没有彻底理顺,产权管理不善,加之金融财经秩序混乱,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其流失的主要渠道为资产营运主体不清、管理薄弱、股份制改造不规范、与外方合资法律意识不强、经营者腐败等等。要遏制国有资产流失现象继续蔓延,必须建立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完善国有资产评估制度,健全和完善国有资产运营机制,建立健全的保护国有资产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统计资料表明,80年代以来,国有资产流失金额累计已达6000亿元,平均每年约为500亿元,相当于国家财政总收入的19.5%。造成国有资产如此严重流失的原  相似文献   

4.
有资料披露;我国国有资产近13年来每天大约流失1亿元,至今国家已有6000亿元“家当”通过各种渠道流失,相当于国家财政总收入的19.5%。最近,湖南某地级市国有资产管理局对全市1012户国有企业(含行政事业单位兴办的部分经济实体)的国有资产流失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从1994年起至1995年12月末,该市国有资产流失4.6亿元,占被调查企业国有资产总额的20.9%,据统计测算,平均每天流失量约73万元,流失量每年增长比例在15%以上。近些年来,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已经成了困扰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 ,国有企业资产经营中出现大面积亏损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过量存在的内部理性不经济行为。内部理性不经济行为不仅给国有企业带来过高的代理成本 ,而且产生严重的社会成本。为了改善国有资产的经营绩效 ,必须建立有效的内部不经济行为的控制机制 ,而学习与借鉴发达国家的控制经验是一种成本较低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国有资产流失与经济犯罪密切相关,可以通过经济犯罪透视国有资产流失情况。国有资产流失主要表现在国有企业改制、破产、滥用经营权、税收管理存在漏洞、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不善、利用关联交易、决策失误等方面。其主要原因有国有资产产权主体缺位、管理体制滞后,底数不清、评估不规范,监管不严、打击不力,缺乏有效的选任机制和激励机制等。为防止和制约国有资产流失,要完善有关法律制度,解决国有资产转让不规范和查处力度不足等问题;要严把清产核资、产权界定和资产评估关,加强内外监督力度;要建立完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各部门要齐抓共管,严厉打击各种侵害国有资产犯罪。  相似文献   

7.
金融性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 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统计,近几年来,我国金融性国有资产流失数量至少在3000亿元以上,占金融性国有资产的10%左右。其流失的形式主要有:  相似文献   

8.
加强国有资产有效监管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1、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管,是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需要。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运营机制,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要加强科学探索,符合市场规律和我国国情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9.
国有资产是我国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物质存在形式,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赖以建立和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使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能力不断增强.然而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作用,由于在体制转轨过程中各项改革措施没有完全到位,特别是由于产权制度的改革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出现了国有资产严重流失问题,使国家利益遭受巨大损害.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内部机制原因、外部环境原因和政策原因,而防止和阻止国有资产流失的过程,就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过程.这就需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明确产权关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现代企业制度和法规,使国有资产的流失得到制止,实现保值增值.  相似文献   

10.
销售是企业的脊椎,在销售过程中构建一系列的组织、相互迁持、相互验证的控制体系,可以有效杜绝企业资产流失,提高企业资产销售量,促进企业良好发展。文章针对销售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以内部控制的控制目标为起点,结合制度实施中的问题分析销售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的措施,从而达到内部控制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1.
国有资产流失分为三类:投资流失,指的是由于投资决策所导致的国有资产损失;交易流失,指的是由于监管不到位,以及交易的公平、公正、公开等程序性存在问题所导致的流失;管理流失,指的国有企业的微观管理不规范,效率低所造成的流失。显然,投资流失是宏观性的流失,涉及到国家投融资体制存在的问题;交易性流失是中观性的流失,涉及到国有监管体系的完善以及交易程序的规范的问题;管理流失是微观性的,涉及到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是否完善、管理是否规范、内部审计是否有效的问题。相应地,防范国资流失也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入手,构筑三层体系…  相似文献   

12.
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源泉保障。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犯罪行为造成国有资产快速流失,严重影响了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和国家经济安全。防止和制约国有资产流失要完善有关法律制度,严把清产核算、产权界定和资产评估关,建立完善的人才管理和激励机制,齐抓共管,严厉打击侵害国有资产犯罪。  相似文献   

13.
何振红 《政策》2003,(11):28-29
十六届三中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和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机制" ,要求"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对授权监督的国有资本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维护所有者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人们期望,国资委能够按照《决定》要求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引入一个新的阶段;人们期望,肩负着推动国有经济 结构战略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重任的国资委,能够为解决国有经济深层次矛盾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4.
最近,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政策法规司司长谢次昌撰文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在国有资产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出现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据有关部门1993年调查估计,从1982年至1992年,国有资产流失大约为5000亿元。从最近调查的情况和清产核资的结果看,国有资产流失的程度还要高于这个数字。国有资产流失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国有资产被侵占、转移;二是国有资产被毁损、灭失。国有资产被侵占转移和被毁损、灭失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其他所有权主体的不法侵害,如集体企业将全民单位投入8资产占为已有,把国有资产变为集体资产:股份…  相似文献   

15.
<正>十年间,福建省属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从1180亿元增长到2013年底的7740亿元,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但是省属国有企业在改革发展中也面临转型升级难、市场化程度不够等问题,需要采取切实措施,使其发展更健康、更符合公众的期待。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督,是促进国有企业发展壮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全口径预决算的必然要求。2014年6月,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健带领调研组,深入省汽车工业集团公司、省电子信息集团公司、省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就省属国有企业发展情况开展调研。  相似文献   

16.
内部审计是强化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堵塞财务管理漏洞的一种企业内部约束机制,内部审计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内部审计可保护公共财产,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配合外部审计,完善我国审计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17.
吕世杰 《小康》2007,(7):75-75
国有资产流失,是指国有资产的经营者或管理者因其主观故意或过失,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或没有正确履行职责造成国有资产权益的损失。目前,我国国有资产总额大约为11万亿元,因种种原因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每年达数百亿元,这其中大部分属  相似文献   

18.
应把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监督与营动机制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曹邑平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中指出:“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机制,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指示,就应该把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监督与营运机制...  相似文献   

19.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适应市场经济的客现需要。针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强化人员素质控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完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等,以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相似文献   

20.
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春梅 《前沿》2006,(9):57-59
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控制环境不但直接影响内部控制的建立,还直接决定到内部控制实施的效果,影响到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所以,要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首先应优化控制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