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电子证据司法鉴定工作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计算机网络犯罪的增长。如何收集、检验、鉴定电子证据是检察机关在新形势下所面临的新问题。本文在阐述电子证据的特点、采集固定、审查判断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当前电子证据司法鉴定工作的现状,并根据电子证据的独有特性提出检察机关开展此项工作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2.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09条明确规定:为了收集犯罪证据、查获犯罪人,侦查人员可以对犯罪嫌疑人以及可能隐藏罪犯或者犯罪证据的人的身体、物品、住处和其他有关的地方进行搜查。搜查对收集证据,防止犯罪嫌疑人转移、隐藏证据,揭露犯罪,反映案件的真实情况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司法实践中非法搜查的情况时有发生。一种情况是无搜查权主体,  相似文献   

3.
董健 《科技与法律》2008,(6):85-88,93
计算机犯罪中的证据可以看作是传统证据内容与电子化表现形式的统一。在计算机犯罪证据取证过程中存在着关键证据获取、合理取证、证据综合提取、证据保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电子证据取证的一般原则和具体规则。  相似文献   

4.
刑事物证检验、鉴定又称犯罪鉴别,其性质是一种侦查犯罪的手段,其主要目的在于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技术、方法和手段来发现和保全犯罪嫌疑人以及犯罪行为(包括犯罪结果)的证据资料。从事刑事侦查检验、鉴定的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的技术人员与一般司法鉴定的鉴定人并不一样,他们既是识别、发现和保全犯罪证据原始特征、向法院提供他们勘验、检查后作出判断意见的证人,也是依据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检验犯罪证据、确定犯罪嫌疑人的专业技术人员,因而,对于从事刑事侦查检验鉴定的技术人员有着更加特殊的要求,他们具有不可取代的特点。1刑事…  相似文献   

5.
信息网络犯罪往往涉及海量证据,如何审查海量的证据以及认定案件事实是一大证明难题。针对涉众型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犯罪数额的认定,规范性文件专门创设了综合认定法。理论上将综合认定法界定为犯罪数额的推定规则并不准确。综合认定法的本质应为推论,是类比思维在证据分析中的应用。证据类比分析的推论规则为:对于数量巨大且无法逐一核实的证据,已经查实的用于证明犯罪数额的证据具有某些特征,如果未逐一核实的其他证据具有相同特征,则也可以用于证明犯罪数额。除了类比的基本原理可以为证据类比分析的正当性提供证成之外,证据类比分析也是“相同事物相同对待”正义要求和相关司法政策的实现方式。基于保障司法证明严谨性的考虑,证据类比分析需要在准确把握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加强精细化应用,同时在规范层面进行相应的制度完善。  相似文献   

6.
孟楠楠 《法制与社会》2013,(30):133-134
打击和惩治贪污贿赂犯罪是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根本目的。由于贪污贿赂犯罪的特殊性,在该类犯罪的侦破过程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证人证言等言词证据无疑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本文从言词证据的定义出发,分析言词证据所具有的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直接性、较强的主观性和不稳定性、对立性等特点,继而分析在实践过程中收集言词证据的对策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刑事搜查的正当性理由是为了收集犯罪证据、查获犯罪人,搜查的对象为罪犯和隐藏罪犯、隐藏犯罪证据的人,搜查的范围是人的身体、物品、住处和其他有关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洪涛  田欢忠 《犯罪研究》2009,(3):49-54,62
受贿犯罪腐蚀了国家肌体,动摇了社会的根基,为人民群众深恶痛绝,也是反腐败斗争中重点打击的对象。然而,就目前而言,受贿犯罪仍呈现高发态势,其在贪污贿赂犯罪中的比例也居高不下,究其原因,除了受贿案件取证难外,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司法实践中对受贿罪证据标准的把握存在困难,以至在现实中,逐渐形成了惩处受贿犯罪“宁纵勿错”的思想,给了受贿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因此,探讨受贿罪证据标准问题,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受贿罪证据标准,从而加大对受贿犯罪的惩治力度。本文试从受贿罪证据标准的概念、含义,受贿罪证据标准的法律要求,受贿罪证据标准的现实基点以及受贿罪证据标准的构想四个方面,对受贿罪证据标准问题作一粗浅的分析与思考。  相似文献   

9.
高峰 《犯罪研究》2011,(3):96-100
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普遍应用,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司法领域,电子证据的运用日益增多,特别是在利用或针对计算机系统和网络进行犯罪的案件中,电子证据往往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证据是司法机关推定刑事诉讼案件犯罪嫌疑人所犯罪行的直接依据,也是依法为其量刑的重要参考。在我国刑事诉讼法律体系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对刑事诉讼证据的样式、证据采集、证据采信等分别做出了规定,这些规定共同构成了我国刑事诉讼证据制度体系。这套证据制度体系在司法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本文就如何进一步完善和整合我国刑事诉讼证据制度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证据是裁判的基础,认定和打击商业贿赂犯罪的关键是证据的收集。商业贿赂犯罪与一般刑事犯罪相比,其证据具有诸多的特殊性,这决定了对于商业贿赂犯罪证据的收集和运用过程的复杂性、艰难性和易变性。准确把握商业贿赂犯罪证据的特点和规律,重视商业贿赂犯罪证据的收集,是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面对的重大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2.
计算机取证的应用领域是计算机犯罪的调查和举证。计算机犯罪是指利用计算机或以破坏计算机系统为目的的犯罪。它和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犯罪一样,也会在犯罪现场留下痕迹和线索,不同的是计算机犯罪的“痕迹”是数字化的痕迹,“现场”在计算机系统中。在处理计算机犯罪方面,多数执法人员缺少专门的知识和训练,这给应对信息化的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高技术犯罪带来了困难。我们的问题是:在发生了计算机犯罪时如何获取、保存和分析这些作为证据的“数字犯罪痕迹”,并在法庭上合法地出示证据,以利于将犯罪嫌疑人绳之以法。下面按四个方面阐述计算机取证的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贪污犯罪一直是社会最关注的腐败现象,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政府机构改革,使得贪污犯罪有了更复杂的变化,犯罪手段具有高智能性和高隐蔽性的特点,而且此类案件犯罪分子反侦查能力较强,这就给这类案件的证据收集带来更多的困难。本文笔者试从贪污犯罪证据证明力的判断角度寻求对该类案件的证据认定,从而实现对贪污犯罪的有效正确打击。  相似文献   

14.
贿赂案件“派生证据”的作用与收集付中欣,安秀廷根据证据产生的不同阶段,我们可以把证据划分为“原生证据”与“派生证据”。“原生证据”产生于犯罪实施的过程中(这里主要指有罪证据,下同),而“派生证据”则产生于犯罪完成之后。具体地讲,“派生证据”,是指被告...  相似文献   

15.
证据是刑事诉讼的核心和灵魂,侦查部门的所有活动都是围绕着是否有犯罪发生和犯罪是由谁实施的这两个问题来展开的,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必须依靠证据。固定证据的工作始终是为证明真实案件事实服务的。  相似文献   

16.
贪污贿赂犯罪证明体系,是指检察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运用证据查明和确定贪污贿赂犯罪事实,确定犯罪嫌人有无犯罪、罪责轻重以及其他和查明案件事实有关的一系列活动和方法。贪污贿赂犯罪证明体系包括证据的收集和提出,审查和判断以及对证据的认定和证据间状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武伯欣  张泽民 《证据科学》2008,16(5):622-628
“测谎”,是日常概念,绝非科学术语。其科学称谓是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可简称心理测试技术或心测技术。测试结果能否作为证据,说法很多。中国心理测试技术研究与应用的现状,不容乐观;研讨其证据价值,必须首先对此状况及问题有深入了解。鉴于目前的混乱状况,将心理测试技术作为我国诉讼证据的条件尚不成熟。  相似文献   

18.
认定和打击贿赂犯罪的关键是证据,而贿赂犯罪以言词证据为主要证据形式。随着反腐败斗争形势的进一步复杂化,诉讼程序的不断公开、透明和人权保障的日益重视,对贿赂犯罪言词证据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贿赂犯罪言词证据收集的方式方法也要求更加规范。笔者从讯问(询问)要关注细节,发挥亲笔供词的作用,重视无罪和罪轻的辩解等方面对贿赂犯罪言词证据收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一对一”证据是个动态的概念,“一对一”证据是对犯罪的某一阶段而言,而非全部犯罪过程都只存在“一对一”的证据;“一对一”证据不等同于孤证,尚有其他间接证据印证犯罪事实的存在;“一对一”证据是可以发生变化的,由“一对一”证据入手,可以查证其他证据,乃是最终形成完整的证据锁链。受贿犯罪中行贿人的证言和受贿人的供述、辩解是核心的“一对一”证据,而其他相关证据是非核心的“一对一”证据。虽然非核心的“一对一”证据的关联性要弱于核心的“一对一”证据,但是其作用主要是增强核心的“一对一”证据的证明力,使全部证据形成完整的证据锁链。司法人员要以客观、全面、发展的认识观看待“一对一”证据案件,意识到“一对一”证据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是可以定案的,不是绝对不能定案的。同时要灵活使用“一对一”证据,以核心的“一对一”证据为基础和突破口,争取获取其他证据,形成完整的证据锁链。  相似文献   

20.
一、新时期贿赂犯罪的证据特点 一是具有单一性特点。从贿赂犯罪实施过程来看,大都是“一对一”的形式,这种特殊的犯罪形式,决定了此类犯罪的证据往往都比较单一,很难像其他刑事犯罪一样,一般都具有两种以上的证据,而且各种证据能够达到互相补充、互相引证,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和证明体系。 二是具有对证性特点。贿赂犯罪的证据应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