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两岸关系》2023,(7):56-57
<正>在福州市政务服务中心一楼台胞(台企)服务专窗,时常可以看到一位穿着笔挺西装、说着流利闽南语的年轻人,热情地为前来咨询的台胞解答疑惑、办理业务。他叫李京机,是一位“90后”台青。自2016年被台湾母公司外派到福州工作,李京机从此开启了“登陆缘”。“外派两年时间,我结识到很多位大陆的朋友和在福州工作的台湾小伙伴,我发现自己很想继续留在这里生活。”  相似文献   

2.
激情铺路     
在广西融安东站,有一位侗族铁路护路保安员叫唐安全。他人如其名,在这里,他协助派出所民警管治安、巡线路、守货物、查列车,尽职尽责地做好护路工作;在这里,他一干就是6年,并成为全国铁路护路联防工作先进个人。心系铁路,“夜猫子”深夜出击唐安全是牙屯堡站护路保安班班长,他还是名副其实的“夜猫子”。1998年春节,同志们都回家过年了,他主动要求留下值班。大年初一凌晨一点半,他上哨巡逻,工人师傅见他一个人巡逻,便关心地说:“小唐啊,大年初一休息一下,大过年的,怎么会有人来偷东西呢,难道真有人穷得大年初一没米下锅…  相似文献   

3.
“车站门前,人海茫茫,喇叭声声,车来车往,你从哪里来,他要去何方,在这天地间,情系你我他,不是朋友胜过朋友,不是亲人胜过亲人。啊,亲人朋友何需说,这里就是家。”这是酉阳汽车运输公司酉阳汽车站的站歌,正如歌中所唱,酉运员工把公司把车站当成了家的同时,也满心希望乘客在这里能找到家的感觉。  相似文献   

4.
笔者一日听闻朋友讲起他下班时候路遇小偷的一幕。朋友在下班高峰时坐某路公交车。车辆靠站后一批一站的乘客蜂拥而下后,见两个中年男子一前一后推搡着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学生,嘴里还念叨着:“不要挤,先下后上。”  相似文献   

5.
帮忙     
蒋廷松 《当代广西》2008,(16):57-57
一天,与几个朋友在一起玩麻将。一个朋友问我:“你儿子工作了吗?” 我说:“工作好几年了,他在芳塘乡村级建设规划站工作。” 朋友说:“为什么不调回城里?”我说:“我何尝不想?只是没有门路。” 另一个朋友李先生说:“城建局李局长是我叔叔,我可以帮这个忙!” 我满脸惊喜:“那就太感谢你了!”  相似文献   

6.
范泉先生的遗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横地刚  陆平舟 《台声》2001,(5):38-40
范泉先生逝世快一年了。这一年以来每想起他,心里便充满伤痛。他在最后的信里全不顾生者的情感,写下“永别了”几个字即离我们而去。《遥念台湾》(人间出版社 2000年 2月)的出版通知和讣告几乎同时送到我这里,一时间 ?限的遗恨涌上心头,令人好不忧伤。过了几日,书寄来了,想到把这对台湾的无限遥念公之于众应是对死者的最大慰藉,心里才多少有了些释然。   从 1945年到 1949年,台湾与大陆处在相同的历史潮流之中。这是从台湾复归那一天开始到国民政府败退台湾为止 4年间的事。也是中国以民主革命为主题,从“抗战建国”到“和平建…  相似文献   

7.
信任对接     
离检票进站还有一段时间,独自踱到大厅里茫然地看着来来往往的陌生人,货架上堆积着的各色食品,电视屏幕上不断闪去闪回的列车到开时刻表。独自一个人在茫茫然然想着心事……我在想心事的时候,就看见迎面走过来一个高高大大笑容可掬的人,他那方方正正的大脸上写着一脸的诚恳,他的笑他的目光都直对着我,那感觉好像我是站在这里迎他的一个熟人似的,我快速地在记忆的索引里寻找着是否见过这样一张面孔,那时他已来到我身边热情地朝我点了一下头然后说:“你好。”我出于礼貌便随口回了一句:“您好。”那人就跟我擦肩过去了。那人走出好…  相似文献   

8.
樊芒  徐波 《台声》2003,(11):48-48
由于受“非典”影响,台港澳地区学生的入学考试被迫推后了,所以今年来自台湾的新生比其他省区的同学“迟到”了近1个月。尽管如此,热情的北京朋友还是没有忘记举行仪式来欢迎来自远方的朋友。10月18日上午,清华大学主楼学术大厅内一片欢声笑语,由北京市台办、北京市教委和全国台联文宣部联合举办的“2003年北京地区高校台湾新生欢迎仪式暨金秋北京一日游活动”在这里拉开了序幕。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10余所院校的近200名台湾新生与首都大学生一起参加了欢迎仪式。北京市委、市教委、市台…  相似文献   

9.
章健  王跃 《两岸关系》2003,(3):65-67
一位上海小伙东吃一小碗、西吃一小碟,他的朋友又在叫他,“小朱,快到这里来尝这种没吃过的……”,“我都快吃饱了……”。后来,小伙子对我说,“因为还不能到台湾去旅游,所以,就想在这个展会上把台湾的小吃尝个遍……”  相似文献   

10.
群山间的一片谷地上,一个泰雅部落倚在公路旁,村中一片墓园的荒烟蔓草间湮没着两座特别的坟茔,无字的墓碑是两块不规则的石头,当地人说一块是“阳石”,一块是“阴石”,这里葬着的是一对台湾泰雅部落的夫妇。据说,过去生活在山林深处的泰雅人在迁徙前会在先人坟前立上这样的石碑,以便后代将来能找到祖灵的居所。  相似文献   

11.
丁宇 《两岸关系》2012,(2):63-64
如果台湾朋友告诉你他很“窝心”,你千万不要误会他现在心情郁闷。“窝心”在大陆是“郁闷”的意思,在台湾则表示“贴心、温暖”。类似不同的表达方式还有很多,例如台湾称花生为“土豆”,称软件为“软体”……  相似文献   

12.
古远清 《台声》2001,(4):31-33
撰写《台湾文学史》,在台湾被称为“一项何等迷人却又何等危险的任务”(杨宗翰《文学史的未来 /未来的文学史?》,台北,《文讯》 2001年 1月号)。这里讲的“迷人”,是因为至今还未出现过一本严格意义的《台湾文学史》,要是有谁写出来了,就可落得一顶“开创者、奠基者”的桂冠。之所以“危险”是因为在《台湾文学史》编写中,充满了“统、独”之争。但有人眼看大陆学者撰写了一部部厚厚的《台湾文学史》及其分类史传进岛内,便大喊“狼来了”,于是下决心自己写一本所谓“雄性”的“台湾文学史”,这样便有了以“台湾意识”重新建…  相似文献   

13.
提起中山市,台商情有独钟。世界五大箱包生产制造企业之一的台湾皇冠企业集团属下的皇冠皮件有限公司,就座落在该市的三乡镇。皇冠皮件有限公司总经理江枝田和他的“箱包王国”的故事,便在这里演泽着人间喜剧。  相似文献   

14.
蔡怡 《北京观察》2009,(2):54-55
我出生在1947年的内战时期。小时候父亲对我说,1945年光复后,祖父随铁路部门从四川去了台湾.以后便杳无音讯,是他给你起名为“怡”,意为“心想台湾”.就是希望你心里记着他,希望有一天能看到你这个长房长孙。父亲早逝,因为爷爷这个“海外”关系,使我们兄妹不能参军.不能入团、入党.甚至连找工作都有困难。那时我想,这个未曾谋面的爷爷,真把我们全家害惨了。  相似文献   

15.
荒山神迹     
《创造》2011,(10):35-35
站在昆明长水国际机场航站楼前的引桥上眺望四周,很多人会惊叹三年多来这里发生的巨大变化。三年前这里还是一个个的小山头,没有道路,没有一块平地。而从2007年底正式动工开始到2009年底土石方填筑工程完成,工程技术人员将山峰削平,将低洼之处夯实,在这里创造出了一片15.98平方公里的“人工平原”。这片“人工平原”就是现在的新机场航站楼和飞行区跑道所在的位置。  相似文献   

16.
记得刚搬到那座雅称是“人字形”俗称是“大裤衩”的高层住宅楼时,小某站到阳台上一望,一站之遥的地方,一片金碧辉煌的古式屋顶在阳光下闪着光芒,他不禁跳起脚来嚷:“哎呀!怎么故宫搬到咱家这边来啦!”爸爸妈妈全笑了,爸爸便  相似文献   

17.
谢旭 《台声》2001,(1):30-31
不久前,台湾老音乐家吕泉生——“台湾儿童合唱音乐之父”首次返回福建老家,在厦门短短两天逗留接触中,我深深感到他是一位坚强的爱国者,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中国人”。(一)吕先生祖籍福建诏安。他的祖辈迁台已数百年。他小时候受到日本推行的“皇民化”教育,长大后留学日本。他曾说过,在20岁以前,完全是一个与日本人无异的台湾人,可他心中仍流淌着炎黄子孙的热血,始终不变。1943年,他奔父丧回台,后因战争影响交通断绝,没能再去日本谋生,就留在台湾教书。1945年台湾光复后,吕先生担任过《台湾文学》季刊编辑,后在台湾广播电…  相似文献   

18.
盛夏的一个下午,座落在上海苏州河畔四川北路的“上海拍卖行”里宾客盈门。可今天,这里进行的不是拍卖活动,而是台湾画家张杰老先生举行的“心连心慈爱义卖画展”。 画展刚开始,82岁高龄的张先生就在展厅中央当众挥毫作画。他的面前,站着一位身材修长的妙龄姑娘,姑娘身着做工考究的白色旗袍。张老先生在她的旗袍下襟处落笔,不一会儿功夫,红荷绿叶就映入了人们的眼  相似文献   

19.
刘建国 《台声》2001,(10):25-26
青岛的“海尔”、“青啤”在祖国大陆是响当当的名牌,家喻户晓,在世界上也享有美誉。可是,在台湾了解认识它们的却还不是很多。“海尔”、“青啤”的产品至今还未登陆台湾岛,不能不说是个遗憾。不久前,台湾年代新闻台拍摄题为“中国一百强”的电视系列片,第一站便选择了青岛,确定拍摄“海尔”和“青啤”。“功课”做得细 7月16日,我们去流亭机场接摄制组的蒋雅淇小姐和王伟鉴先生。当交换过名片之后,蒋小姐就对我说:“刘先生,我知道你。”我有些不解,因为在这之前与台方联系工作的是另一位人士,与蒋小姐从未见过面、也未通过话…  相似文献   

20.
1992年,台湾作家张至璋第一次到大陆,满怀希望地寻找失散43年的父亲。但当他站在南京新街口汹涌的人潮中时,他感到有些恍惚——“回头看看这黑压压的一片,爹真的在里面吗?十二亿人里,像我这种遭遇的,又有多少呢?有人调查过吗?有人统计过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