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何哲良  刘伟波 《台声》2002,(10):18-19
近一年来,16家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广阔的台资企业先后落户海口,给琼台经济合作注入新的活力。在这批台资企业“新贵”中,电子信息产业类企业6家,汽车配件工业类企业5家,生物科技类企业3家,其他高新技术企业2家。  相似文献   

2.
海南,这个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在外界看来,海南目前的投资优势并不明显,但近一年来,16家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广阔的台资企业先后落户海南省会海口市,给琼台经济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这批台资企业“新贵”中,电子信息产业类企业6家,汽车配件工业类企业5家,生物科技类企业3家,其它高新技术企业2家。这些台商缘何选择海口?近日笔者走访了其中部分台资企业。  相似文献   

3.
市县传真     
《今日海南》2010,(10):35-35
海口:国际创意港落户9月27日,海口市政府与深圳灵狮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由深圳灵狮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为运营商的海南国际创意港项目正式落户海口,并吸引了来自国内的首批30多家顶级文化创意企业加盟。  相似文献   

4.
自从1988年底第一家台资农业企业三合利公司落户海南,琼台农业合作的序幕也就此拉开。近20年来,大量的台商随之带来了大量的优质品种、先进生产管理技术和资金,他们在海南这片热土上耕耘、成长、生根、发芽。这里就让我们为您讲述几位海南台商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1988年8月,第一家鄂台合资企业“石台制袜有限公司”在湖北石首市落户,揭开了鄂台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序幕。10年过去了,台资企业——这个当年说起来还感到拗口的新词汇,如今已实实在在地融入了荆楚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了湖北经济成分中生龙活虎的一员。据湖北省台办介绍,台商来湖北投资虽然比其它外资晚了近10年,但发展迅速。从1993年起,台资企业已成为湖北外向型经济中重要的一员。台资在湖北吸收境外资金的排行榜中稳居第二。截止1998年一季度,台商在湖北注册成立的台资企业已达1284家,协议总投资ZO.12亿美元,其中协议台资问.84…  相似文献   

6.
被国际舆论界称为“中国北方经济黑马”的烟台市,也同样被台湾商界的有识之士看好,“抢滩登陆”的台商一波接着一波涌来,使烟台的“台资热”不断升温.只有赚钱的,没有赔本的谈起“台资热”,烟台市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张凤杰兴致勃勃地说,台商投资烟台是80年代中期由“三来一补”开始的,后来逐渐扩大到产业投资.1987年首批台资企业在烟台落户后,先后出现三次台商投资高潮,台资企业连年大幅度增长.尤其是1993年,全市新批台资企业230家,合同总额和台资额分别超过前6年的总和.截止到今年3月底,烟台批准成立的台资企业达到525家,合同总投资10.3亿美元,其中台资额5.2亿美元,台商实际投入资金1.8亿美元.投资项目以生产型为主,涉及水产、食品、服装、纺织、建材、机械、电子、塑料等几十个行业.目前,台资在烟台的外来投资中仅次于港资,已经跃居第二位.台湾地区继香港、韩国、日本之后,成为烟台的重要经贸合作伙伴.  相似文献   

7.
阎崑 《台声》1996,(10)
不久前,笔者路经南京,在江苏省和南京市台湾事务办公室的安排下,分别采访了落户石头城的两家台资企业,即金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和大东树脂化学有限公司.这两家台资企业各有特色,本该分开来写,但思前想后,何妨比较着写来?或许读者在这比较中,更能看得真切些.  相似文献   

8.
何哲良 《今日海南》2006,(10):26-27
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同年年底,第一家台资农业企业——三合利公司就在海南落户,拉开了琼台农业合作的序幕。此后,琼台两岛的经贸合作与人员往来日益密切。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琼台经济合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我省涉台治安管理工作的意见》、《海南省关于在琼台湾  相似文献   

9.
《两岸关系》2008,(5):47-48
位于山东潍坊的青州市,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江北最大的花卉生产销售集散中心。随着花卉产业的不断发展,大批台湾客商来青州参观、考察,独特的地域环境,优越的发展条件,已吸引源茂园艺、大汉园景、群芳圃等十多家台资企业先后落户青州,主要从事花卉苗木及相关产业。台资企业的进入,又“激活”了青州本地花木产业,他们为青州花卉业开辟了草花种植的新领域,加快了绿化苗木产业发展,拉长了花木产业生产链条。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投资广州市的台商迅速增多,从1985年第一家台资企业落户增城之后,到去年底,全市台资企业已近900家,协议投资总额15亿美元,协议利用台资11亿多美元。 尽管自去年5月李登辉访美后,两岸关系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但穗台两地的人缘和经济的合作仍然得到延续和发展,引  相似文献   

11.
《今日海南》2006,(4):F0004-F0004
2006年2月15日,海南斯达制药有限公司在新加坡成功挂牌上市。这是我省海外上市的第一家制药企业。该公司1993年8月在海口成立,是一家年产值亿元的外商独资企业,  相似文献   

12.
10月 18日,近百名台商代表在东晖国际大酒店聚会,庆祝青岛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成立三周年。青岛市台资企业协会成立于 1997年。三年来,在沟通政府与台商的联系,维护台资企业的合法权益,开展各项联谊交流活动,为会员企业提供各项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协会会员企业已发展到 157家,代表着 210多家台资企业,占青岛市已开工台资企业的 42%,成为广大台商和台资企业信赖的“台商之家”。截至目前,来青岛投资的台资企业已达 l109家,总投资额达 17.5亿美元,合同投资额 13.l亿美元,投资领域涉及纺织、铸造、建材、电子…  相似文献   

13.
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建立对台资企业的作用台湾和海南是祖国的两大宝岛,由于地理、气候等条件极为相似,被称为姊妹岛。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海南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加上海南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勤劳朴实的民风,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台商来海南“落户”。台商们带来了资金、种苗和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海南的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力量。同时,海南这块热土,也为他们自身的发展提供了一片广阔天地。目前,海南已成为台商投资祖国大陆特别是农业的一个新的亮点。两岸农业界人士的交流、合作特别是台资参与海南农业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试验…  相似文献   

14.
廖翊 《台声》2002,(7):13-14
企业有如一棵树,其成长、壮大有赖适宜的土壤及天候;企业家在苦心经营之余,恐怕更多的考虑和顾忌在于企业的生存环境,因为这攸关企业的命运。这是记者日前在苏州采访时,台湾企业家对自身纷纷出走台湾、落户大陆的解释。众所周知,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台湾岛内对企业家大量出走台湾落户大陆,一直存在不同声音,反对者以各种理由、并试图祭出各种“法令”阻止其“登陆”,但未能奏效。拿苏州来说,迄今投资苏州地区的台商多达近3000家,投资总额约150亿美元,占祖国大陆台资总额的20%。近来,苏州下属的昆山市,其台资企业更以…  相似文献   

15.
高辉  李峰 《台声》2004,(7):37-39
自从1984年上海诞生了第一家台资企业开始。20年来,上海平均一天半就要新注册一家台资企业。特别是90年代中期,台商到上海投资最为集中,平均每天要新增3家台资企业。90年代末台商蜂拥西进抢滩,在台湾岛内开始形成了“上海热”。由于上海的投资环境比较优越和稳定,法制比较健全,台商投资的成功率比较高,出现了一批社会知名度高、效益好的台资企业和著名品牌。生产迪比特手机的大霸电子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16.
正自1986年9月第一家台资企业落户扬州,30年间,已有近1500个台资项目在扬州开花结果。其中千万美元以上项目455个,总投资186.4亿美元,合同台资113.08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42.48亿美元。回顾在扬台资企业的发展历程,既得益于扬州的区位优势,也受惠于扬州多年来大力出台的各项政策支撑和服务。特别是2014年以来,扬州以解决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7.
琼台兄弟情,两岸一家亲 2014年3月19日,春日的海南繁花似锦、椰风暖人,海口观澜湖酒店内掌声阵阵、气氛热烈,海南省台商台资企业表彰大会在这里隆重召开。“十大明星台商”、“十大明星台资企业”、“海南省突出贡献台商”相继走上主席台,接受奖牌和荣誉证书。  相似文献   

18.
<正>5月19日,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台联会长邹振球赴淮安市盱眙县调研台资企业发展情况。江苏省台联联络部部长王子铮陪同调研。在盱期间,邹振球一行先后走访了台资企业盱眙珍好佳食品有限公司、盱眙力晶新型塑料科技有限公司和盱眙家禾旺饼烘焙有限公司,深入了解了3家台资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发展规划。在座谈会上,邹振球认真听取了台商反映的有关生  相似文献   

19.
南昌地处都湖之滨,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誉。这座京九中段最大的中心城市,凭借其良好的投资环境,成为台商投资热点。今年上半年,又新增台资企业6家,全市台资企业已达318家,总投资458亿美元,利用台资208亿美元,涉及橡胶、轻工、农牧产品深加工等众多领域。江西泰丰轮胎有限公司是台湾泰丰公司于1996年通过购买江西橡胶厂部分产权而成立的台商独资企业,投资达1500万美元,是南昌地区最大的台资企业。泰丰公司的发展被誉为“泰丰模式”。被收购部分产权的江西橡胶厂是一家老字号国有企业,泰丰公司事实…  相似文献   

20.
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福建新批合同台资18.3亿美元,同比增长92.1%;2006年1至10月,福建签约台资项目1000个,合同台资18.1亿美元,实际到资11.8亿美元,这样的大幅增长在台资“冷落”福建之后,已经多年未有。2000年以来,福建台资企业平均单项合同金额超过300万美元。目前,在闽投资千万美元以上的台资项目共669个,合同台资180亿美元。台湾历年百大企业中有40多家来闽投资,合同台资90亿美元。闽台企业合作日益紧密,闽台产业对接领域已从初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机械制造、精密仪器、电力电子等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拓展,并带动上下游关联企业来闽投资,已初步形成了相对集中的产业聚集及规模效应。 种种迹象表明,福建省在度过数年台资滑坡的“寒冬”之后,这个一度“失落”的老牌的台资大省重新点燃了台商的投资激情,新一波的台资浪潮正在涌回福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