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3 毫秒
1.
第七回 办事处接待各界来客 彭雪枫宣传中共纲领 以彭雪枫为主任的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公开“挂牌”,在太原各界和山西民众看来,“八办”就是共产党,共产党代表抗日。因此,各界代表纷纷找上门来,向彭雪枫求教团结抗日大计。彭雪枫和“八办”工作人员主要致力于中共与阎方上层的统战工作,但同时也要热情接待来访的各界代表,宣传中共的抗日主张,发动全民团结抗战。 1937年8月底的一天,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邀请办事处主任彭雪枫去作报告。当彭雪枫出现在国民师范礼堂的讲台上时,台下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因为决死队绝大多数人从未目睹…  相似文献   

2.
《当代贵州》2011,(34):65-65
牛佩琮1909年出生于山西省定襄县,1933年参加革命,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七·七事变后,他参与创建山西新军“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先后任一总队和一纵队政治部主任、副纵队长,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李敏 《党史文汇》2006,(6):52-52
《党史文汇》今年第四期刊登的《共产党领导山西新军的历史经验》一文,如实地反映了山西新军的历程以及为保证党对新军的实际领导而对一些旧军官的反动行为进行斗争的真实情况。我作为山西新军决死队的一名老队员,看了很感亲切、很受教育、深有启发。山西新军中的决死队是薄一波等同志受党的委派组成党的公开工作委员会,与阎锡山建立了特殊形式的统一战线后,利用这一形式组建起来的有别于山西旧军的一支新型军队。它在党的领导下,迅速发展壮大,配合八路军在山西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文革”中,林彪、“四人帮”将山西新军中的…  相似文献   

4.
<正>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又称"山西新军",是抗日战争初期由中国共产党组织和领导的战斗在华北抗日战场上的一支抗日武装。1937年七七事变后,山西地方实力派阎锡山迫于形势,接受了共产党人薄一波等关于组建山西新军的建议,并委托薄一波负责。1937年8月1日,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在太原成立。同年11月,发展到4个纵队。其时,八路军总部和第一二九师派遣大批军政干部参加领导工作。  相似文献   

5.
评价干部准不准,“尺子”很重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用人标准。然而,“唯GDP”却让一些地方跑偏了用人观,“面子工程”“数字干部”“折腾型干部”都与“唯GDP”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五条标准,分别从思想、立场、态度、责任、操守五个方面对政德提出了要求,是对“以德为先”干部路线的时代化、具体化、标准化。这五条标准无疑是好干部的“新国标”,为衡量干部准备了一把质量过硬的“标准尺”。从党的事业出发、从人民利益出发,就是公道正派的用人导向。  相似文献   

6.
2014年,全省组织部长会议提出的“推行无任用干部推荐考察制度”,是在新形势下对干部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也是对干部推荐考察工作方式方法的一次拓展。无任用推荐考察是以“无方向考察、有任用选拔、活考察形式、重跟踪管理“为主要内容,采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一种全面考察方式方法,它可以有效解决干部考察中民意“失真”的问题,也可以有效畅通组织与干部的交流渠道,从而切实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和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活力。  相似文献   

7.
罗绍东 《党课》2013,(11):67-67
云南省麻栗坡县注重以“四心”推进干部在线学习。精心梳理,确保干部“参学率”。他们认真总结近几年来干部在线学习经验,对各单位参学人员进行认真梳理,安排专人完成新参学人员信息采集工作。细心管理,确保信息“准确性”。他们不断完善干部在线学习管理制度体系,每半年核实参学干部信息变动情况,及时更新。  相似文献   

8.
正七七事变后,中国抗战全面爆发,山西危在旦夕。在此情况下,阎锡山和薄一波协商组建新军,后经阎同意,先试建一个总队(团),定名为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简称决死队)。1937年8月1日,山西第一支新军决死队宣告成立。为确保党对山西新军的领导,把其建成真正的抗日武装,薄一波在组建过程中,经过对阎锡山邀其回晋并让其接办牺盟会和组建新军的深刻分析,向阎提出并经阎同意,在山西新军中  相似文献   

9.
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环节中,卢氏县在全县广大党员干部中持续开展以“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提升群众观念、提升服务意识、提升发展能力”为主要内容的“两深入、了提升”活动,实行“进千村、帮万户”,为建设富裕开放和谐美丽新卢氏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0.
实行干部交流是培养锻炼干部,增强领导班子整体功能的一项重要措施。然而,在某些地方干部交流过程中出现了“带、提”现象,主要表现在: 一是带人。领导干部交流到一个新地方、新单位,便将自己身边的“亲信”一起带走,安排在要害岗位上,以利于自己日后“使用方便”。 二是提人。有些交流干部在离任前,突击提拔一批未经组织上严格考核的干部,其中一些素质低的干部往往给后任留下危害。 干部交流中的“带、提”现象,有悖于干部交流的初衷,干扰了干部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影响干部形象,应引起各级党委的重视。干部交流中的“带、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