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殷晓章  卫红春 《侨园》2014,(7):56-57
1952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第一次出京到黄河视察,并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著名号召。从此,揭开了治理黄河的序幕。要确保黄河的安全1952年10月31日上午9点多钟,时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乘坐的专列在郑州黄河南岸车站停下。  相似文献   

2.
人们常言,黄河是母亲河,黄河之水哺育了华夏儿女,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但黄河之水也时常发怒,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无数灾难。伟大诗人在描述汹涌澎湃的黄河水时,发出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感叹!根据史料记载,在建国前的2500多年中,黄河下游决口1500余次,改道26次,素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洪水成灾时,北抵幽、冀,南达江、淮,一片汪洋,纵横范围达25万平方公里。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和政府对治黄工作的重视,使得黄河之水,岁岁安  相似文献   

3.
山东海洋学院教授、河口海岸研究所副所长侯国本说,他提出的一个治理黄河新设想,如果能付诸实施,几十年后,被称为“悬河”的黄河有可能变成地下河。侯国本认为,治理黄河主要是泥沙问题。据有关资料分析,黄河每年要倾泄十二亿吨泥沙,一部分漂流人海,一部分沉积下来。郑州以下九百多公里的河床,每年要升高十厘米左右。为了防洪,山东、河南两省每年要组织几十万人上阵,抬高,加固黄河堤岸。近期来,大约每十年加高河堤一米。到目前为止,黄河中下游的河床已高出地面十到二十米。如果年复一年地沿用这种“以堤束水”的治理办法,  相似文献   

4.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既哺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同时又以频繁的水患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有史以来,黄河便是“百年一改道、三年两决堤”,像一条无羁的巨龙在黄淮海平原43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上横冲直闯。水患所至,生灵涂炭,“人或为鱼鳖”。黄河的灾害成了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古人“黄河宁、天下平”这一歌谣,道尽了黄河与国家安危的关系。 从1946年10月冀鲁豫边区人民政府成立治河委员会、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开始,黄河流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黄河儿女科学治黄50年,夺取了黄河安澜50年的巨大成就。黄河,第一次按照人的意志而流动。这是一部震古烁今的治黄史诗。黄河流域的国民经济布局和累计超过1万亿元的总产值,则是这部史诗的辉煌注脚。 “俟黄之清,人寿几何”。黄河之害与黄河之利,俱在如何处理水与泥沙二者之间的关系上。对这组矛盾,古人和今人的认识虽不断深入,但未完全把握。如今,黄河又因断流而出现了新的河患。因此,深刻认识黄河,科学治理黄河依然任重道远。这既是今人,也是中华民族子子孙孙永恒的抗天歌。 毛泽东主席曾谆谆教导我们,“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我国政府和黄河儿女正是靠办一件件具体的实事,才使黄河按照人民的意志而流动。如今,我们  相似文献   

5.
时下,住在长江沿岸的人们眼望发浑的长江水越来越担忧,加上三峡工程的日益临近,大家关心着这样一个问题:长江会不会变成黄河。对此,水利部交通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工程师胡又肯定地说,长江决不会变成黄河!胡工认为,长江会不会变成黄河关键就看江水泥沙含量是否已接近或赶上黄河。长江平均年流量是黄河的10至20倍;而年输沙总量仅为黄河年输沙总量的1/4;年平均含沙量每立方米1.2公斤,仅是黄河4%不到。长江与黄河泥沙含量相差如此之大,长江又缺少黄河那样的泥沙来源,因而大可不必为长江变成黄河而担忧。胡又介绍,宜昌水文站…  相似文献   

6.
不久前,本刊记者曾撰文介绍了黄河下游严峻的防洪局势。黄河的问题主要在泥沙。进入本世纪以来,黄河下游河道平均每年淤积抬高3—5厘米。人民治黄40年,保证了黄河40年没有决口溃堤,为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与此同时,河道淤积速度加快,近期平均每年淤  相似文献   

7.
梁衡 《党政论坛》2009,(2):35-35
康熙时黄河泛滥,经年不治,工程上马后又众说纷纭,意见不一。治河老臣靳辅在黄河上滚了十几年,因与皇上看法不一被贬。后事实证明他的意见正确,又召他回来。他上书说:“我已70岁,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还是请皇上另选他人吧。”康熙说:“我知道你老了,我是用你的心,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200多位水利专家聚集郑州,共商黄河治理大计。他们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治理黄河的新对策。 建国后治黄工作的两大失误 在专家们看来,1955年我国制订的治黄规划有较大失误。主要是对水土保持的治理速度,特别是对其减沙效果估计过于乐观,超越了现实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地处黄河西岸的延川县城里,时常出现一个个高鼻子黄头发的外国人,还有一群群奇装异服的城里人。原来,这些人都是来延川观赏黄河文化的。延川具有浓厚的黄河文化底蕴,是黄河文化的根之所在。这里,伏义河奇特的黄河弯道。延水关的优美和惊险,还有布堆画。剪纸艺术的魅力,深深吸引了中外有识之士,他们不远万里,来延川寻根问祖,探求黄河文化的源头。伏义河,伏羲居住的地方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黄河流经延川县土岗乡伏义河村转弯时,呈现出“S”形的两个大弯。许多专家考察后认为:伏义河村,在远古时可能是伏羲河村,是传说…  相似文献   

10.
丁铭 《瞭望》2008,(17)
国家防总和水利部调整了治黄思路,从"十一五"开始将黄河中上游作为治理重点一场几十年未遇的黄河凌灾3月20日"到访"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造成奎素段黄河堤防溃堤,1万多群众的家园和大量基础设施被汹涌的洪水吞噬,直接经济损失69120万元。  相似文献   

11.
《团结》2001,(2):6-6
治水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件大事。建国伊始,1952年10月,毛泽东视察了黄河。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向毛泽东汇报:黄河水源不足,如能从长江引水济黄河就好了。毛泽东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也是可以的。” 1953年春,毛泽东视察南方,起程前带了很多书,每到一地又从地方要一些书。那些书  相似文献   

12.
今年以来,黄河出现历史罕见的缺水局面。黄河水文部门的分析显示:到7月10日前,黄河主要河段来水将仅为82亿立方米,比有实测记录以来最早的1997年同期还少55亿立方米。来水量和黄河主要水库现存可调节水量相加,黄河干流可供水量仅为117亿立方米,对照同期沿黄地区最低耗水量,即使将黄河水“喝子放净”,供水缺口仍达49亿立方米。“大河上下齐喊渴”,黄河来水少、不够用,一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些黄河专家指出,黄河枯水,有自然因素,但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期以来人们无节制地取水、引水,已远远超出了黄河水资源承载能力,结果是“喝干乳汁喝血汁”,滔滔黄河渐渐退化为涓涓细流。 与此同时,在黄河上游,滥垦滥牧造成草原沙化,减少了黄河水补给,降低了黄河的自净能力;在中下游,污水大量排放,人类自食其毒,生存压力加大。如今,缺水之痛、断流之痛、污染之痛、生态之痛折磨着母亲河,使她失去了往日的风采,疲惫而憔悴,向内陆河演进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黄河流域是资源性缺水地区,而本世纪的前20年,正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用水量必然增加,如何在发展与黄河水可持续利用之间寻找平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为了缓解北方水源不足,国家已启动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  相似文献   

13.
千百年来,灾难似乎总是伴随着准河。浩浩荡荡的淮河水,在哺育两岸人民的同时,也给他们帶来无穷的灾害—— 1194年,南宋光宗扒开黄河大堤以淹金兵,黄河夺淮,恶水横流,浮尸不计其数; 1931年,淮河流域山洪暴发,吞没农田7700万亩,淹死75000人,2000多万人流离失所; 1938年,国民党扒开花园口黄河大堤,黄河再次夺淮,淹死89万人,淮河流域5万多平方公里成为“无人区”; …… 就是这样,淮河褱着人民的血与泪流进了新中国的纪元。 在新中国的阳光下,党和国家对这条大河的命运给予了深切的关注。淮河水流过了40年的岁月,今天,它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祖国的大地上。  相似文献   

14.
《瞭望》2003,(17)
“黄河之水天上来”,但记者在产水占黄河总水量45%的青海黄河流域采访却发现,近年来这里天然降水并未明显减少,而汇入黄河的“天上水”却越来越少。2002年,青海黄河流域产流仅125亿立方米,为多年平均值的60%,创有实测纪录以来的最低值。专家指出,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黄河源头区以高寒草甸、草原为主体的植被系统被破坏。 草原生态的恶化,减少了水流  相似文献   

15.
中华魂     
4年前的今天,你倒在了南方那片红褐色的土地上。今天,在你静卧南疆4周年之际,在黄河之畔,我以此文祭奠你——我的好友李丰山。 那是1982年的春天吧,你把孩子般的顽皮和你自制的那只漂亮的弹弓寄存在黄河岸边,只带着茸茸的胡须和勃勃的青春朝气,踏进了绿色的军营,成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当时我在师干部科,你结束了新兵连的生活后被  相似文献   

16.
枸杞的困惑     
红宝在哭泣有道是,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出狭窄险峻的黑山峡后,拐一个S型大弯。便失去了奔腾咆哮的凶猛势头。河道豁然开朗,水势渐趋平缓。在两岸静静地拓出一片水草丰茂,鱼米飘香的冲积河套区,形成了被誉为“塞上江南”的宁夏平原。得益于黄河泥沙淤积和自流灌溉之利,宁夏平原绿树成荫,物产丰富,其中有一种植物芳名远扬,这便是本文的主人公——枸杞。  相似文献   

17.
谢克昌 《团结》2006,(3):42
近20多年来,受工业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影响,黄河水污染问题日益加剧。黄河水污染的防治工作存在如下问题:煤炭的深度开采对黄河水资源污染严重;各类责权不明的尾矿对黄河水资源造成威胁;黄河干流沿岸采石点密布,采石过程中的碎石及粉尘直接污染黄河水资源;黄河沿岸及支流的城市废水污水直接污染黄河水资源;水土流失态势依然严峻;区域水土保持治理有关项目分布不合理,资助不均衡。针对以上情况,建议采取以下相应措施防治黄河水污染:1.整合和控制煤炭开采,实行“关小、改中、上大”政策。通过对黄河沿线煤炭资源的合理规划、整合,坚决关闭污染…  相似文献   

18.
张亚利 《各界》2013,(12):87-89
公元1939年夏天麦子黄时,陕西山西交界处黄河滩上,残阳如血,黄河声咽,热风猎猎.800个陕西冷娃与日军肉搏之后,走投无路,不愿受辱,宁愿赴死,朝西北方向的老家拜了三拜,纷纷跳入眼前泥汤似的黄河水,一位旗手用旗杆刺穿一名日军,将其压入黄河底,同归于尽……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中流窟野河流域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也是黄河粗沙主要来源区之一。近年来,随着神府——东胜煤田的开发建设,该地区本已十分严重的水土流失更是日益加剧,年增加输入黄河泥沙800多万吨。为此1988年10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和水利部颁布了《开发建设晋陕蒙接壤地区水土保持规定》。晋陕蒙三省区也颁布了《规定》实施细则,成立了水保监督机构,使煤田的开发建设开始走上有规可循的轨道。但从《规定》颁布实施两年多的实际情况来看,  相似文献   

20.
李焕 《理论导刊》2021,(8):123-129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需要从渊源上探究黄河文化本位。黄河文化是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在黄河流域生产生活实践及人与自然交互过程中形成的,其传承的困境在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时空分离。"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黄河文化本位回归指明了方向。新时代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坚持从人与自然共生的视角出发,实现人文价值与功能价值的融合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以人为本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