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8 毫秒
1.
贺小松 《求索》2008,(2):29-31
美国联邦证券法对外国发行人的监管主要是信息披露监管,且呈现一种趋势,即从国内发行人与外国发行人一致对待的单轨制转向内外有别的双轨制,从注重证券发行信息披露监管转向注重持续信息披露监管,由严格走向宽松。这一趋势表明美国证券市场对外国发行人的逐渐容纳,体现了监管当局对投资者保护、提供投资机会和促进证券市场发展等价值的精密平衡。我国证券市场对外国发行人的开放是必然的,美国经验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2.
周晗琛 《求索》2014,(2):15-18
证券市场与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之间属于非对称博弈。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完整、甚至作假将会导致证券投资者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建立了利益相关者财务信息披露监管的非对称的主体动态博弈模型,运用此模型模拟并分析证券市场与上市公司间的合作博弈过程,将双方合作过程分为初级、发展及成熟三个阶段。分析表明:三个阶段应分别采取深化合作层次、保护博弈劣势一方(即证券投资者)、调整信息披露深度与透明度等措施,以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证券市场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中,QFII监管在监管模式、股权分置、信息披露、避险工具等方面暴露出种种问题。应当借鉴国际上其他新兴市场实施QFII制度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证券市场的现实状况作出改进。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证券市场上,信息披露失真,经权威部门鉴定提供的法律意见书及会计报表屡屡出现造假,严重地破坏了证券市场的“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依据法律规定律师在证券市场信息披露中应承担相应的义务及法律责任,律师未尽义务也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这样才能强化对律师执业队伍的监管,充分保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规范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在股票发行注册制的大趋势下,信息披露制度被监管者寄予重任。2019年我国正式修订通过《证券法》,将信息披露扩充为专章,进一步扩大强制信息披露的范围。但实践中,我国证券市场仍存在着信息过载和信息披露质量不高的问题。相较于直接的政府规制,强制信息披露已是轻微的证券监管手段,但受到投资者有限理性、上市公司披露成本等客观因素的影响,监管者一味地依靠强制披露,将难以实现保护投资者的目标,还可能损害上市公司的利益。因此,在证券市场中,监管主体应谨慎使用强制披露手段,防止证券监管陷入全面信息披  相似文献   

6.
吕美秀  赵丹 《思想战线》2013,(Z1):80-83
本文以2011年1月1日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采用事件研究法研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市场效应,验证了强制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是否具有信息含量,这对证券市场的监管者、投资者和企业的管理者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昭庆 《求索》2010,(11):38-40
信用问题的产生源于信息不对称,通常情况下,信用是克服信息不对称的一个非正式的合约安排。证券市场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市场秩序,这个秩序一定要建立在一个良好的信誉机制之上。我国证券市场存在较为严重的失信状况。上市公司的失信行为大量表现为信息披露不真实,要解决上述问题,应正确处理政府在证券市场中的角色定位、健全证券市场的失信惩罚制度、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及加强证券市场监管等。  相似文献   

8.
张钰 《前沿》2013,(21):73-74
上市公司真实、准确、完整的信息披露是维护证券市场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根本保证。上市公司应当完整、准确、及时地披露财务会计信息,以及对投资者的决策有重大意义的非财务信息,确保公司所有股东都受到公平和同等的待遇,但上市公司的现行披露制度还不健全和规范,信息披露的不真实、不及时、不充分、不规范、不主动、中介机构监管素质不高,注册会计师执业不规范、报告补丁不断等违规问题影响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导致信息披露不规范的原因很多,包括上市公司内部机制不完善、利益诱惑、较低违规成本等内部原因和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审计质量低下、监管力度不足、相关法律不健全等外在原因。因此,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必须多管齐下,全面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会计信息能及时、完整、准确地披露,增强整个证券市场的有效性,维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9.
最近国际证券市场朝一体化方向发展。回应证券市场的一体化,跨国证券信息披露规则也走向一体化。本文结合证券市场一体化的发展情况,探讨了跨国证券信息披露规则一体化的理论模式及法律实践,并提出了我国参与信息披露规则一体化合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贺小松 《理论月刊》2006,(3):138-140
晚近国际证券市场朝一体化方向发展。回应证券市场的一体化,跨国证券信息披露规则也走向一体化。本文结合证券市场一体化的发展情况,探讨了跨国证券信息披露规则一体化的理论模式及法律实践,并提出了我国参与信息披露规则一体化合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肖东华  陶启智 《求索》2013,(8):30-32
推进融资融券交易是我国证券市场当下的热点问题。在提高我国证券市场有效性的同时如何监管利用卖空进行的内幕交易对于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至关重要。本文对卖空交易的基本原理、风险与约束、以及市场反应进行了系统的论证。本文还探讨了卖空交易信息来源的甄别问题:由于公司并购是强制公开信息披露的重要事件,通过考察与并购相关的卖空交易可为识别卖空交易的信息来源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本文对于卖空交易及信息来源研究进展的阐释对我国进一步开展相关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作用,也为证券市场与卖空相关的内幕交易监管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李勋 《理论月刊》2005,(2):136-138
中国已经入世,必须履行其在证券业领域提出的义务,加强证券市场的建设。信息披露制度作为现代证券市场的核心原则,其改革完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论文从前言、信息披露制度的法理探析、我国信息披露制度评析、建议与对策及结语等五个方面予以实证论述。  相似文献   

13.
信息披露 ,又称信息公开 ,是指证券发行人在证券发行上市与交易过程中 ,依法将自身有关信息向社会公众公开的活动。证券市场信息公开是实现证券发行与交易活动公平、公正的前提。证券市场信息公开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证券市场的稳定与发展 ,进而会影响到我国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作为证券市场的基石 ,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其信息披露可以降低证券市场发行与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及代理成本 ,避免签约前投资者的“逆向选择”和抑制签约后公司管理层的“内部人控制”与“道德风险”。高质量的信息披露要求遵循真实性、充分性、准确…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证券市场上披露虚假财务信息屡禁不止的现状,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在于对造假者的监管和惩处不严、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合理、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市场结构不合理等,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操纵证券市场的行为表现为洗售、合谋、连续交易操纵、联档操纵、散布谣言、安定操作等样态。其行为过程主要有建仓、控盘、飙升、快速回落等阶段。操纵证券市场行为人应负行政、刑事、民事责任,对受该行为或交易影响进行证券买卖的人员负损害赔偿责任。操纵证券市场行为侵害了正常的竞争机制,虚构了市场供求关系,欺诈了投资者,造成了证券市场的不稳定,应通过加大证券市场的监管力度,提高信息披露的效率和加强客户资金的管理予以规制。  相似文献   

16.
熔断机制起源于美国,具有风险预警、确定偿债能力、信息再流通、冲抵"流动性错觉"、避免损害外溢、错误纠正等功能。中国证券市场在证券参与者、证券发行制度、证券交易制度、证券市场环境、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等方面与美国证券市场存在差异,导致熔断机制的适用存在诸多问题。熔断机制的本土化路径包括基准、涨跌幅、熔断阀值等标准的完善与信息披露等配套制度的完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监管制度的不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完全的情况普遍存在。面对专业机构和市场自律监管的单一化和低效率,我们必须在政府之外寻求第三方——财经媒体来进行客观、公众的监督。财经媒体行使监督权的条件远远优于一般的社会公众。只有明确财经媒体的监督角色,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才能使财经媒体真正发挥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跨国证券信息披露制度为交易型披露制。随着证券市场的一体化发展,各国证券法律相互适用或者证券法律普遍适用,跨国证券信息披露制度也发生相应变革,由传统的交易型披露制走向现代的公司登记型披露制。  相似文献   

19.
资产证券化是金融领域里的一种重要的融资工具,中国证监会发布的《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办法》,意味着我国重新启动了资产证券化业务。然而,资产证券化因其特殊运作机制可能引发风险也存在其特殊性,为保障证券市场秩序和投资人的合法权益,法律要求证券发行人真实、全面和及时地进行信息披露,但是信息披露不实陈述一直是我国证券市场典型的违法行为之一,同样,资产证券化信息披露不实陈述的行为也会发生。  相似文献   

20.
建立区域股权市场及其信息披露制度有其自身的必要性,但是我国区域股权市场尚处于建设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流动性、信息披露、监管等一系列问题。为保护投资者利益和促进区域股权市场的繁荣发展,区域股权市场信息披露制度需要完善,具体来说,加强对区域股权市场的监管,提高信息披露的标准,明确追责机制,建立统一的区域股权市场信息披露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