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创造一个公平、和谐的社会,是人类自古就有的理想。那么,什么样的社会才能称得上是公平、和谐的呢?不同视野的人们有不同的观点、主张,但有一点是毫无疑义的,那就是在“缩小贫富差别”、“共同富裕”成为人们共识的当代社会,能否消灭贫富两极分化、减少公民的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保证每个社会成员有大致相同的经济发展机会,一句话,即均衡社会利益格局,这是衡量一个公平、和谐社会的要义。  相似文献   

2.
生态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社会和谐是生态和谐的良好前提。生态和谐的社会共识是在逐步凝聚观念认识之相同点的进程中把握自然地理条件、环境发展状况、公众动态思想与社会进步趋势等因素以增强伦理共识点。改革进程中的中国需要真正形成生态和谐的社会伦理共识,一方面以生态和谐全局推动社会和谐整合,以提升和谐能量及优势;另一方面以和谐社会引导生态和谐优化,转变生态失衡,推进生态文明。有确切路径的道德模式须落实在每个公民都可践行的可持续的伦理范式上。生态和谐的伦理范式,希求塑造的是整个社会机制的生态良心以及在生态良心审视下的生态行动。为了实现生态和谐的伦理范式,我们对待自然应该审慎思虑、合理行动与有效转向。一种可持续的伦理范式将在公民生态道德建设的有效推动下以和谐观念为引导支撑生产、生活与生态的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3.
于苏光 《新东方》2005,(3):62-64
和谐是宇宙万物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规律。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人类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崇高的社会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一向注重事物的和谐性。研究事物的发展变化往往着眼于事物之间的协调或协同,譬如认为天地人之间有着复杂的相互联系,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等。崇尚、追求和谐,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党中  相似文献   

4.
胡锦涛同志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古今中外,追求社会平等、安定、和谐,是人们共同的愿望。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通过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阐发,揭示了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5.
社会结构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使我国正迈向多元差异性社会,这使得利益格局发生分化调整,人们的价值观念很难再保持一元性和单一性,维持社会统一和稳定的共识规范特别是正义价值规范遭遇危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差异性社会,这种社会也受差异正义的规范和调节,而对正义的共识又是实现社会和谐的价值关节点,没有对正义的共识,或者说调节人们活动领域的正义是分化的,那么人们的行为实践和价值观念等就很难整合在一起,就很难达到团结、协调.要使当代中国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有序和长治久安,必须在基本的正义制度和规则上形成共识,因此,正义共识就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纽带.  相似文献   

6.
今天的中国,改革已到关键时刻,中国的改革大业必以形成法治共识为前提,在法治轨道内进行。我们的社会遍布法律,但法治效果并非理想,这是因为法律未被信仰,遵法守法尚未成为自觉行为。法治不是冰冷无情的规则、裁判与惩罚,法治的实现需要唤醒良知、重建道德和确立信仰。坚持依法治国,将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需要深刻认识人本身,以法治凝聚道德,通过法治建设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使人“知耻服礼”,让凝聚道德的法律成为信仰。唯其如此,方能形成改革所必需的法治共识。中国梦的实现必须依靠法治,只有坚持法治才能取信于民,才能调和各方分歧,才能为各种社会利益提供稳定和可靠的预期,才能汇聚起共同奋斗的巨大正能量。  相似文献   

7.
李黔翔 《人大论坛》2007,(12):30-32
《说文解字》上讲“有禾入口”为和,“人皆能言”为谐,“和”是民生问题,“谐”是民权问题。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奋斗目标。翻开人类社会的历史,无一不是在不和谐、欠和谐中追求和谐,在相对和谐巾追求更加完美和谐社会的曲折发展历史。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这完全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陈铮 《人大研究》2005,(7):50-51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构建和谐甘肃”就是在甘肃这么一个省域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基本内涵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致的。因此,我们也就必须紧密结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的理解来把握“构建和谐甘肃”的基本内涵。一、构建的“和谐甘肃”,应该是民主法治的甘肃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所谓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  相似文献   

9.
《人大建设》2006,(1):54-54
吴志民近日在(中国经济时报)上撰文,现在,人们对于社会不公正造成了社会不和谐和不稳定现象。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共识。但是,对于社会不公正现象对经济领域造成的负面影响.尚无足够的重视。社会不公正对于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凝聚社会共识对当今中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社会最需要凝聚的是改革共识、发展共识和稳定共识,为此必须在公正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公开政务信息、加强和改进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等方面发力,从而促进社会基本共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社会和谐稳定,是当代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当代中国的最高利益。社会和谐稳定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基本条件。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民族,如果政局动荡,没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只能一事无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尤其进入新时期以来,改革不断深化,经济加快发展,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凸显、耐事犯罪高发、对敌斗争复杂。邓小平多次提出安定团结的重大意义,强调中国的最高利益是稳定。  相似文献   

12.
围绕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事业建设。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人民群众对社会生活和社会理想有更高层次的需求和期待,不仅企盼民生问题得到很好解决,而且渴望生活在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  相似文献   

13.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国家,社会管理任务更为艰巨繁重。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做好社会管理工作,促进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4.
两千年前,中国就有“和为贵”、“兼相爱”的思想,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它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相似文献   

15.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6.
微言与大义     
在关于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解读中,一个说法是,有禾苗、言论、嘴巴、告白等组成的和谐二字,其政治意义是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话说。最卑微的人也有说话的权利、责任和大义。确实,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深入地介入国际社会、中国公民护照对文明社会全面开放,最终使得从上到下,从精英到民众,开放的心态、人人皆有说话权的共识建立了起来。这应该是中国当前最重大的社会成就之一。  相似文献   

17.
阿计 《民主与法制》2008,(24):50-51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社会最伟大的变化是什么?也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有一个答案能形成最大的共识.那就是——公民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8.
人心安定、社会和谐是人们对幸福社会的基本定义。在社会治理过程中,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政府推行各项政策是一种良好的支持。社会是人的综合存在的表现,如何引导社会成员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中,并形成合力,助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每一届政府精心致力的事情。  相似文献   

19.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分化严重、冲突加剧,凝聚共识成为化解矛盾、推动发展的客观要求。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这是当代中国的一个共识;发扬学术民主以探求真理、在协商民主中求同存异是形成共识的有效方法;调整利益格局、推动社会公平、实践社会民主则是凝聚共识的基础。在民主的创新实践中凝聚共识,在共识基础上推动改革与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路径与生动景象。  相似文献   

20.
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始终不渝的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目标。毛泽东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对于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怎样建设社会"这个重大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成为我党和谐社会探索的先驱者。他在青年时期就已经有了和谐社会理想,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形成并实践了他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思想,在社会主义时期又形成了新的独创性理论成果。虽然在晚年社会建设实践中出现了严重失误,但毛泽东社会建设思想对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设仍然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