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唯物辩证法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部矛盾(即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二位的原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洲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同样罪犯改造工作,也具有这样的属性,罪犯内测起主要作用,监狱机关及民警的工作作为外测,只能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相似文献   

2.
《法治与社会》2003,(11):10-11
哲学常识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认为,内因、外因作用于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消亡,即运动的全过程。运用辩证唯物论这一原理,研究当前青少年犯罪这一社会现象,对于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律师出庭辩护,人民法院定罪量刑;对于整顿社会治安,促进安定  相似文献   

4.
干部腐败或违法乱纪而受到党纪国法的惩处,是罪有应得,责任完全由他自己负。但是,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变化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我们在正视腐败者违法乱纪的“内因”依据以外,是不是也应该重视一下他的“外因”条件,查一查腐败者之外的某些因素?我认为,为了有效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这是完全必要的。 例如,一个单位、一个部门揭露出腐败分子,就有必要查一查这个单位、这个部门的监管制度和对干  相似文献   

5.
刘西红 《法制与社会》2010,(23):127-128
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因是事物的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有时甚至起决定性作用。愈演愈烈的全球化,影响着每个国家的变化和发展。泰国的民主化就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全球化这一重要的外部因素究竟对泰国的民主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全球化在经济、政治、传播等方面对泰国民主化产生的推动作用以及全球化对泰国民主化的消极作用方面进行解析,力求更全面的认识全球化对泰国的民主化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研究罪犯的特征时,我们发现“暴力犯”的性格特征较为明显,主要是感觉外倾、直觉外顺、思维内倾、感情内倾四种。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如何进行针对性的矫治?通过实践我们认为自控与疏导是针对暴力犯教育的有效疗法。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外因两方面因素决定的,且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  相似文献   

7.
熊瑛 《河北法学》2012,30(2):99-106
道义、理论、哲学、实践、政策是支撑立功制度的五重根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义根据为其抹上了厚重、鲜明的正义色彩.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是运动的及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是其哲学基石.同时,立功契合了“为最大多数人谋取最大幸福”的功利主义学说,“立功折罪,立大功受奖”的政策及我国运用立功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为立功制度的发展及壮大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相似文献   

8.
《中国司法》2012,(11):4-4
司法公信出了问题既有内因也有外因,是内外原因交织作用的结果。认识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面对司法公信萎靡的现实,我们不宜简化为主因、次因之论。辩证地看,内因或基础也好,外因或条件也好,都是十分重要、不可或缺的。事物的发生发展,既是自身运动的结果,也是既定外力施加影响的结果。就司法公信凸现出来的诸多问题而言,有司法者不公、不廉的一面,也有司法环境不佳、不利的一面,这两个方面各算各的账,不应混为一谈。讨论司法公信低落或缺失的成因,需注意避免两种倾向:一是把内因或基础方面的事情归结为社会问题或司法环境不佳;二是把外因或条件方面的事情归结为司法自身问题或司法不公。  相似文献   

9.
教育影响和自我教育的关系在教育改造罪犯的过程中,管教人员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采取一定的教育措施和教育方法,组织一定的教育内容对罪犯的心理给予积极的影响,这是改造罪犯的一般途径。这种教育影响是一种进攻性和强制性的定向教育,它可以使得罪犯思想转化具有定向性和目的性。然而,罪犯的思想转化同其他事物一样,内因是依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育毕竟只是一个外因,要想使教育影  相似文献   

10.
房清侠 《法学家》2001,(5):17-22
一、酌定情节的界说 在刑事法律的范畴内,情节,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概念,它是指事物存在与变化的情状与环节。任何犯罪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由一定的人在某种心理状态支配下实施的侵犯某种社会关系,并且造成或可能造成一定危害结果的行为,其中的行为人、犯罪的心理状态、时间、地点、结果,等等,实际上形...  相似文献   

11.
首先,廉政文化进社会与廉政文化进机关要同步进行,两者要融为一体,互相促进。当前,人们普遍担心“干部生病,群众吃药”。社会公众本身毕竟不是直接掌握公共权力的主体,他们参与廉政文化建设对自己是教育,对别人是督促,但主要是在外围起作用,“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是手握权力的公职人员,他们要真正行动起来,要在改变自己的同时给社会公众以信心。如果廉政文化建设在社会上开展起来,机关内部却冷冷清清,毫无声势,廉政文化就很难奏效。其次,对于廉政文化教育的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力…  相似文献   

12.
女性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们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从而导致了女性的犯罪行为。本文分析了女性犯罪心理形成的外因和内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自身等多方面因素,从而提出了女性犯罪的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3.
<正> 一、刑罚适用情节的概念情节,指的是事物存在与变化情状与环节。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情节即是指犯罪存在与变化的情状与环节。任何犯罪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由一定的人在某种心理状态支配下实施的侵犯某种社会关系,并且造成或可能造成一定危害结果的行为。其中的行为人、犯罪的心理状态、时间、地点、行为、结果等等,就形成了犯罪过程锁链中一个先后有序、相互依存、彼此衔接的环节。而每一环节又都有自己特定的情状。例如实施犯罪的  相似文献   

14.
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经济部门,银行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掌管着资金信贷的重权,历来是社会关注和追逐的热点。比之其它行业,银行业诱发腐败的因素要多,滋生腐败的频率要高,形成的危害也比较大。因此,坚持不懈地抓好银行的党风廉政建设,对于促进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促进银行转轨改制和健康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全局性意义。毛泽东主席曾经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大量的事实证明:一个领导干部的腐败堕落尽管主要是由其自身思想不健康决定的,但缺乏有效的监督也是  相似文献   

15.
所谓犯罪结果,亦称危害结果。学者们通常将其表述为:“危害社会的行为对犯罪客体所造成的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既遂所必需的实际损害”。显然,这是把犯罪结果仅仅当作既遂行为的专利了。这就涉及到犯罪预备、中止、未遂有无危害结果的问题。笔者对此一问题是持肯定态度的。从哲学角度来看,所谓结果,是指某一原因所引起的现象,它是“在一定阶段事物发展所达到的最后状态。”如杀人罪的发展过程中,行为人从预备、实施到最后将人杀死,固然杀死了人可谓达到了杀人罪这“一定阶段事物发展所达到的最后状态”,即产生了结果。但是,在预备、中止及未遂这个“一定阶段”,事物(行为)发展必然也要达到“最后状态——即法律上称之曰“犯罪预备”、“中止”、  相似文献   

16.
设立于 1 861年的总理衙门虽说是异于封建传统的一个外交机构 ,但无论其体制还是内部运行机制都与国际惯例不能接轨。所以西方列强感到不利于以此来控制清政府 ,因而多次威逼清政府把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辛丑条约》的签订终于实现了列强们的这一要求。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是清政府在内忧外患 ,列强威逼之下的屈辱无耐之举。外力的冲击自然是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但并不似有的论者认为的那样 ,“显然是将卖国邦交放在第一位” ,“不折不扣地都是按诸国酌定写出来的。”事物的发展 ,往往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 ,清政府在列强…  相似文献   

17.
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辅导员是高校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培养我国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一支重要力量。高校辅导员的种种心理不适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维护辅导员心理健康必须内外兼修,双管齐下,通过辅导员自身发展和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来优化辅导员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8.
解决刑法因果关系问题,应当以辩证唯物论的因果观为指导,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承认因果联系是辩证的,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统一关系,因果联系具有复杂多样的形式,等等。但是,我们认为,毛泽东同志关于事物发展的内外因理论,是辩证唯物论因果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丰富和发展。由于它深入地阐明了外因与内因,根据与条件的关系,阐明了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以及它们对结果的发生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和非决定性作用,这对解决刑法因果关系问题十分适用。因为这些问题都是处理刑法因果关系经常要涉及的问题。因此,应当以它为基础,并结合当代因果理论的新发展,来研究和解决刑法因果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9.
要解决好初任教师面临的适应与专业发展问题,还须从个体内因和环境外因全面着手,将初任教师的教育观念、人格品质、知能结构、个人生活史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专业组织等因素统筹考虑,“内修外养”促进初任教师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马春生 《政府法制》2012,(13):44-45
推动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仲裁事业,首先要搞清楚谁是仲裁事业发展的主体,谁有责任和使命发展仲裁事业。内因是变化的因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仲裁机构是当然的仲裁事业发展主体。住我国,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仲裁事业而言,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党委和政府在仲裁事业发展的初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