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7 毫秒
1.
解决台湾问题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长久以来的共同心愿 ,也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中国政府为此作了大量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 ,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有了长足的进步。实现祖国的统一存在着一个解决的途径和方式问题。中国政府在充分考虑历史因素和现实情形下 ,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模式用以解决大陆与台湾、香港和澳门的关系并最终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随着中英联合声明和中葡联合声明的签订以及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 ,充分证明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但自李登辉上台以后 ,相继推出“两个政府”、“两个对等政治实体”、“台湾已经是个主权独立的国家”等背离一个中国原则的论调 ,1999年 7月 9日更是推出“两国论” ,公然将两岸关系歪曲为“国家与国家 ,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两国论”背弃了一个中国的原则 ,严重损害了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和一切爱国人民的感情 ,危害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两国论”在国际法上违背了国家主权原则。  相似文献   

2.
李登辉今年7月9日藉“德国之声”的采访,抛出了“海峡两岸关系为国与国的关系,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关系”的“两国论”。李登辉此番既是有备而来,而他指使幕僚炮制“两国论”以及选择其出台契机,据港台报刊称,已足足筹划了一年多。李登辉同样也是有感而发,面对德国媒体,使他顿时忘却了作为一个政界人士应有的起码的法制素养,油然而生了借助两德模式、否定一个中国原则的歹念,从而彻底暴露了他挑战国际法基本准则、分裂中国这一主权国家的险恶用心。一、对两德模式不能予以曲解和滥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因处置法西斯德国而产生的两德问题,…  相似文献   

3.
1999年7月9日,李登辉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明目张胆地将两岸关系定位于“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关系”。李登辉这一分裂祖国言论是对国际社会公认的一个中国原则的彻底否定和严重挑衅,完全违背了所有中国人和海外华人盼望祖国和平统一的愿望,严重破坏了发展海峡两岸关系和和平统一的基础。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全体会员对李登辉的言论表示无比的愤慨和强烈的谴责。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特严正声明如下:一、我们坚决拥护江泽民主席代表中国人民阐明的严正立场,坚决拥护中台办、国台办负责人的谈话。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自古以…  相似文献   

4.
7月9日,李登辉接受“德国之声”采访,妄称已将两岸关系定位于“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海峡两岸震惊。世人斥之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向举世公认的一个中国原则挑衅,向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十几亿中国人民挑衅,不能不激起所有海内外华夏儿女的公愤。李登辉1988年上台之初,还信誓旦旦地表示“一个中国为最高原则”,后随权位渐稳日趋张狂。通过所谓的“民主化”。“本土化”,逐步从政治、法律、文化上改变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关系;通过所谓“务实外交”一、“参与联合国”,极力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  相似文献   

5.
“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好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12月20日,江泽民同志在首都各界庆祝澳门回归祖国大会上再次明确指出:“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是我们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唯一正确方针。……我们希望台湾当局不要再背逆历史潮流,不要再为两岸关系的发展设置障碍,不要再做损害台湾同胞和整个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事。”然而仅过两天,李登辉就迫不及待地跳出来重弹臭名昭著的“两国论”滥调。他在接受日本《周刊新潮》专访时竟然胡说:“中华民国是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什么?这是最明白不过的事。台湾海峡的两岸关系就是国与国的关系。”这就赤…  相似文献   

6.
在李登辉公然抛出“两国论”后,台湾的某些媒体以及某些追随“台湾”主张的文人政客纷纷出面为“两国论”粉饰,称“两国论”是有充分的政治、历史及法律依据的,甚至有人撰文称“两国论禁得起国际法的检验”。然而,事实和法律都证明,他们所谓法律依据不过是对某些国际法原则和规则的曲解或断章取义,根本就站不住脚。一、“独立的政治实体”不等于主权独立的国家“两国论”者的所谓论据之一是,自1949年以来海峡两岸隔海分治,互不隶属,台湾当局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这一事实就足以说明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在…  相似文献   

7.
台湾媒体有人指出,李登辉嘴一张就会惹出是非来。果然,今年7月9日,李登辉接见德国记者时公然将两岸关系定位在“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  相似文献   

8.
“两国论”不但有特殊的背景,而且有相当的社会基础,值得忧虑和警惕。但是,台湾的安全与稳定,台湾民众的福祉皆系于坚持“一个中国”的基本原则:因此,虽有人妄言修宪定国,却未敢冒险付诸行动;各“总统”候选人在竞选白热化之际打“两岸关系”牌,恰恰说明了台湾民众对“两国论”没有信心。  相似文献   

9.
1999年 7月 9日 ,李登辉抛出“两国论” ,严重影响两岸关系逐步缓和的格局。“台湾法律地位”也再次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一、关于“台湾的法律地位”2 0 0 0年 5月民进党执政以来 ,陈水扁政权实际上仍坚持着“台湾是主权独立的国家”这一自李登辉时期业已形成的立场 ,仅仅是因大陆和国际压力 ,较为收敛而已。其应付大陆统一谈判呼吁的四张牌是“对等、民主、和平、人权” ,后三张牌都是为谋取其“对等”地位服务的。唱“黑脸”的吕秀莲则又一次跳出来鼓吹“台湾地位未定论”。不能简单的将之看成早已驳倒批臭的陈词老调 ,吕秀莲的这一手可…  相似文献   

10.
用“恋爱说”和“兄弟说”形容两岸民众和政党互动的过程、现状和愿望都有道理。但在给两岸关系做法理定位层面,“恋爱说”从前提上否定了两岸同属一个国家的历史和现实,潜藏着极大危险。两岸关系法理定位可采“兄弟说”,万不可误入“恋爱说”陷阱!  相似文献   

11.
作者认为,尽快建立海峡两岸法院之间相互委托代为民事诉讼行为的联系与协作,是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和保护两岸人民合法权益的迫切需要。大陆民事诉讼法和台湾地区的强制执行法对法院之间相互委托代为送达、调查和执行都作了明确规定。两岸有关法院相互委托代为民事诉讼行为,是一个国家内法院之间的互助。不是国与国之间的司法协助。两岸法院应从维护两岸人民的合法权益和诉讼权利出发,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下,以务实的态度,共同寻求建立两岸法院相互委托代为送达、调查和执行的途径,并提出了自己的构想。  相似文献   

12.
《律师世界》2002,(8):1-1
陈水扁终于剥下了伪装。8月3日,他在向极端“台独”组织“世界台湾同乡联合会”年会发表的讲话中,再次鼓吹“台湾是个主权独立的国家”,首次正式、公开和明确地将海峡两岸说成是“一边一国”,并声称要加强所谓“公民投票立法”,以备“有需要的时候”决定“台湾的前途、命运和现状”。这些严重的“台独”分裂言论,与早已声名狼藉的李登辉的“两国论”一脉相承,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对两岸同胞的肆意挑衅。陈水扁曾一再表示,信守上台时作出的保证不会宣布“台独”、不会推动“两国论入宪”、不会推动改变现状的“统独公投”等“四不…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在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人的共同努力下,海峡两岸出现了缓和的总趋势,台湾当局于1992年7月16日由台“立法院”三读表决通过了《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该条例是台湾当局公布的第一个全面规范两岸关系的法律性文件,也是台...  相似文献   

14.
<正> 一、海峡两岸关系现状与发展趋势自从邓小平同志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作为解决港澳台回归祖国的方针以来,台湾与大陆的关系开始从武装对峙走向缓和,从冷漠的对立走向稳慎地发展两岸关系。这种状况对于祖国统一无疑是有益的。在我们对海峡两岸的法律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时,仅仅了解两岸关系已经缓和这一点是不够的,还须对两岸关系目前的现  相似文献   

15.
涉台司法互助工作是人民法院涉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党和国家对台工作大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确立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向。通过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两岸关系从对峙走向交流对话,达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识,两岸关系进入了和平发展、共创双赢的新阶段。随着两岸之间经贸联系日益紧  相似文献   

16.
1992年7月16日台湾“立法院”通过的‘治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台湾当局首次针对两岸关系进行的综合性“立法”。“条例”以大量的篇幅规定了如何处理海峡两岸的民商事法律关系及由此产生的法律冲突。为此,大陆学者对其实质进行了猛烈抨击,认为其是将“一国两府”、“两个对等政治实体”的政策体现于“法律”;并认为该“条例”的“法源”来自台湾当局的伪“法统”;但它毕竟是台湾当局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处理两岸关系的主要“法律依据”。而在两岸一日未统一的情况下,任何处理两岸法律事务的办…  相似文献   

17.
1994年4月,李登辉与日本右翼作家司马辽太郎有一次“剖白心迹”的谈话。两人“推心置腹”地谈了台湾的历史、台湾与日本的关系以及李登辉当政后的台湾政局等问题。谈话内容重点之一是,司马辽太郎讲“台湾自17世纪以来是由海上难民成立的无主之地。”对此,李登辉不仅不予驳斥,而且还附和说,当时清政府视台湾为“可有可无的化外之地”。  相似文献   

18.
一、1999年社会治安的主要举措1999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正如江泽民总书记在年初所指出的:“今年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大事、喜事多,难点、热点也多,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后来的事实证明,江总书记的这一判断是非常准确的,除了迎来建国50周年、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等意料之中的大事、喜事外,还出现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法轮功”以及台湾李登辉抛出的“两国论”等棘手的难点、热点问题。因此,从年初开始,中央就把稳定作为压…  相似文献   

19.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内涵是两岸关系研究中亟需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整合理论能为此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根据整合理论,整合可分为形式意义的静态整合和实质意义的动态整合,而整合路径包括功能主义、新功能主义和联邦主义。通过整合理论的解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把握两岸关系主题,立足两岸关系现状,坚持和发展“一国两制”思想所提出的新的两岸整合模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在两岸整合的路径上,杂糅了新功能主义和联邦主义,形成了“Z型整合路径”,从而既保证了“一国两制”的精髓,即在台湾高度自治的条件下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又从现实主义立场确保“一国两制”,可以通过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在两岸充分交流和融合的基础上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20.
海峡两岸之间签订和平协议,既需实践推进,也需理论研究。在有关和平协议的理论体系中,和平协议是什么,即和平协议的性质尤为关键。两岸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分析方法的多结构性,其中两岸认同和两岸共识之定位是主要的分析方法。两岸认同包括政党、政权、国家和民族四个层次,而两岸共识之定位包括临时协议、法理共识和重叠共识。考察两岸关系的历史、现状和前景可见,中华民族认同是和平协议的现实基础,而法理共识是和平协议的历史定位。因此,海峡两岸和平协议是中华民族认同基础上的法理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