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新历史教科书》严重歪曲历史,有民间团体将其称为“凶化书”(与“教科书”一词的日语发音相同),纵观该教科书的内容,“凶化”可谓恰如其分。根据这次曝光的送审本内容,其"凶化"程度变本加厉,充满了以天皇为中心的家族国家观、亚洲支配观、对他国优越感和本国中心史观,同时隐瞒加害事实、充满了受害者意识,大肆宣扬侵略有理,侵略有功,使用大东亚战争的说法,肯定日本发动战争是自存自卫的战争,并且歌颂日本国民积极投身战争的献身精神。从新送审本的内容来看,该历史教科书在有关侵略历史的叙述上更加暧昧和倒退,而且俨然将自己打扮成了…  相似文献   

2.
李寒梅 《外交评论》2013,30(1):91-109
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日本兴起的新民族主义潮流,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新形态的民族主义。其主要成因在于冷战的终结和全球化的迅猛推进,以及日本向后现代、后工业社会的转型。其基本诉求是重建日本人的民族国家认同,以恢复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重新焕发日本民族的活力。其主要方式是重新回到民族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价值中,以建设"强日本"为目标,挖掘民族历史中曾经有过的"辉煌"和传统文化价值中的日本特性,以重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强日本"的国家目标寻找理论根据。其主要特征包括:天皇作为凝聚国民的核心或者民族认同核心的作用明显下降;在国家认同和国民统合的建构方式上,国家的作用重新凸显;对美国的依附和内向性,超越左翼与右翼。日本新民族主义的发展变化蕴含着危险性的一面,极有可能成为国内政治寻求出路的工具。  相似文献   

3.
家庭是国家社会的基本,家庭幸福即"社会国家之幸福"[1]。家庭伦理道德是社会与国家伦理道德的根本,反之,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以家族道德为中心的伦理。而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国家的最高道德原则就是所谓的"三纲"、"五常"。本文以《重庆邓氏族谱》、《阳新陈氏义门果石庄大成宗谱》、《武汉东西湖径河街李氏宗谱》三大家谱中的宗规族训为例,探讨在"三纲五常"伦理观念下宗规族训对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明治维新以后 ,日本迅速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甲午战争是个历史转折点 ,它不仅把对外扩张从精神酝酿提升到了践履的层面 ,而且由胜出构筑的心理强势 ,渗入到国民意识之中 ,使“天皇的战争”具备了相当的民众基础 ,并且催发过度放大的民族意识与近代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潮合流  相似文献   

5.
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状态素来为政治学界所关注,并催生出了以社会为中心和以国家为中心的两种核心研究路径。国家——合法掌控并动用强制暴力机器——无疑是重要概念,但以社会为中心的研究路径有意识、有目的地无视"国家"的存在,仅仅视其为实践相关利益群体(利益集团)诉求的工具。在缺乏自主性的前提下,"国家"的一切行动均得以被还原至社会并予以解释。然则峰回路转,以国家为中心的研究路径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卷土重来,其核心逻辑在于突出强调国家拥有"自主意识",导致相关行为未必能够从"社会情境"中还原并得以解释。  相似文献   

6.
日本自民党自1955年以来在60年的党史中执政56年,形成了"一党优位制"。"一党优位制"与集团主义意识、等级秩序意识、集团内外有别意识以及形成的"纵式社会结构"、天皇主义等日本特有的政治文化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以"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为基本方针,以新时代中国梦为政治共识的新型政党制度。与西方政党制度相比,两者在政党制度理论、政党与国家关系、党际关系与代表形式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在政党制度理论上,两者分野于洛克的思想;在政党与国家关系上,两者是体制内生性政党与体制外生性政党的区别;在党际关系上,西方资产阶级政党之间是在野党与执政党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多党合作关系;在代表形式上,西方是聚和式民主形式,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政治协商民主形式。  相似文献   

8.
回归以来,基于"爱澳"精神及"一国两制"制度安排等方面的原因,澳门特别行政区也产生了自己的本土意识。但与香港的本土意识相比,澳门的本土意识具有其独特的特征,包括在处理本土意识与国家意识的关系上,并不主张本土意识与国家意识的二元对立;在表现形式上,并不表现为政治层面的分离意识;在处理对外关系上,具有封闭性与开放性、排外性与包容性并存的特点。澳门的本土意识既可能给澳门的"一国两制"实践带来消极负面的影响,也可能对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一国两制"实践产生积极正面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引导,以发挥其积极作用,防范和遏制其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朝贡—册封"秩序是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形态,是历代王朝处理对外关系的主要模式。这种秩序衍生出古代国与国之间的外交规范和制度,构筑起以中国为中心的相对独立、封闭的区域性国际关系体系。一方面,作为区域内压倒性大国的中国无意打破现状,向"天朝"之外做体制性经营,从而维持了东亚地区国家间相对和平稳定的局面;另一方面,"朝贡—册封"秩序的扩散,为儒家文化在东亚地区的固化奠定了基础,也为当代东亚区域意识兴起、区域共同体的建构提供了相应的路径支撑。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实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新疆高校大学生国家意识基本现状,结合国家意识在整合社会不同力量、统一国民思想行为、凝聚国民共同意志、激发国民爱国热情、强化国民政治意识等方面的基本功能,论述了国家意识对促进民族团结的基础作用,提出了新疆高校加强国家意识教育,要依托"民族团结进步年"活动,解决好文化认同问题,提升民族间交流、交融深度,全方位、多层次落实国家意识教育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1.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个体社会化的首要场域。相较于以"个人—社会"两极模式为基础的西方社会,中国社会呈现出以"个人—家庭—社会"三级模式为核心的社会结构。相应的,中国社会工作对家庭功能修复的指向应当是回归本土的"家文化",在中西"家文化"之异同的比较中,将中国"家文化"注入到具体的家庭治疗中,最终以案主的家庭为基本的服务单位,使之成为个体与社会之间的联结纽带,从而使人真正得以"回家"。  相似文献   

12.
北京的"首都"特征与"城市性"之间存在着张力。北京的"首都"特征的形成本身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北京城"首都"特征的最终成型是在奥运会后。健康可持续的"城市性"是"首都"特征发展的前提,它的内涵应是人与人之间抛弃追逐经济的冲动,以文化交往,产生异地"家园感",从而产生"家国意识"。芦原义信的《东京的美学》对我们理解二者的关系,提供了积极有益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国家认同"是指国民对其国家的归属感、忠诚感和自豪感。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朝历代都有内地汉人与各少数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在国家认同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云南少数民族同胞自古就有"慕义向化"的倾向。明清时期,云南少数民族诗人在汉语诗歌创作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于诸多作品中流露出了对中国政治、历史和文化方面的强烈认同,充分发挥了文学在维护国家统一中的重要作用。挖掘云南少数民族诗词中的中国国家认同,将其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文化资源,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华文化具有涵养中华民族意识和塑造国家政治认同的功能。香港回归祖国20多年来,部分香港青年在处理陆港关系时出现的失当行为和极端倾向,反映出他们中华民族意识离散、家国认同理念错位以及国民身份认同偏离等认同困境。背后则是香港青年政治文化心理诉求西化所带来强烈价值冲突的结果。通过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增进政治团结和中华民族认同、培育历史责任情怀以增进利益交融与国民身份认同、厚植和谐文化理念以增进陆港两地命运共同体认同等策略,可以有效提升香港青年对中华文化的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不同国家与民族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相互依存,利益交融,既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中国共产党着眼于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挑战和加强全球治理的需要,顺应时代潮流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一理念,既是对马克思的"真正共同体"思想的发展,也体现了对儒家"中和"思想的继承。"中和"思想是中国传统儒家探索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智慧结晶,对建立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的政治学说,缺乏对国家观念探讨,"家国观念"造成近代国家意识比较淡薄。鸦片战争以来,西方的近代国家观念才在中国得到逐步传播。梁启超、孙中山是对该理论关注比较多并且宣传较广的人物。对二人的国家观进行重新的梳理与比较,对于研究近代以来西方政治思想在中国的逐步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繁荣之路、人文交流之路,更是天下大同之道、和合文化之道。经济全球化新阶段引发的人文危机、精神危机、社会危机、国家危机和生态危机,对"一带一路"建设构成了挑战。和合文化从天、人、己、社会、国家之间关系出发,以"和"为道,尊重差异性,包容多样性,是化解危机和冲突,助推"一带一路"建设的智慧基因。  相似文献   

18.
社会阶层的分化及固化趋势,不利于青年"国家认同"意识的形成,具体表现为:削弱了青年"国家认同"意识形成的心理基础,消解了青年"国家认同"意识形成的教育条件,干扰了青年"国家认同"意识形成的社会环境。因此,破解阶层固化以增强青年"国家认同"意识是当下的重要课题,而以经济、教育和跨地区交流为抓手,是打破阶层固化的可行策略。  相似文献   

19.
政治合法性是政治学研究的一个基本命题,是各个政权更是执政党应该首先解决好的重大问题.因为"任何统治都企图唤起并维护对它的‘合法性'的信仰"[1](P239).政治合法性,从实质上说,就是研究公民与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以寻求公民对公共权力的普遍认可和自愿服从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二战期间,天皇作为日本皇军至高无尚的最高统帅,对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二战结束后,为借助日本遏制苏联,美国对日本采取扶持的政策,对裕仁天皇实行了姑息和包庇,使其不仅逃脱了惩罚,而且仍留居其位。本文主要分析日本政府如何为天皇开脱并否认其战争责任,以及日本国内存在的对天皇战争责任的正确认识,以助于我们了解日本国内对这一问题的倾向,也有助于认识日本国内从战后至今日渐右倾的个中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