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1986年有组织、大规模地开展扶贫工作以来,我省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省贫困人口已由1985年的1500万人,下降到1993年的1000万人。从1994年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全省又有371万人越过温饱线,到去年底全省贫困人口下降到629万人。我省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2.
1994年,国家开始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时,列入国家扶贫攻坚计划的贫困县全国有592个,其中贵州有48个,占8.1%;贫困人口全国8000万人,贵州省有1000万人,占12.5%。实施扶贫攻坚以来,贵州省的反贫困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1994年的1000万人减少到1998年的369万人。 应该说,贵州省的反贫困,不仅关系贵州省,也关系到整个中国的反贫困。今年是“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的最后一年,本刊将陆续推出10篇《贵州扶贫攻坚纪实》系列文章。展示成就,总结经验,提出问题,这无疑对在新世纪继续打好扶贫攻坚战,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扶持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工作小议乌力吉巴图党和国家制定的从1994年到2000年的“扶贫攻坚计划”,是今后几年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纲领,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计划规定了我国到2000年的总的扶贫奋斗目标:到本世纪末,使绝大多数贫困户...  相似文献   

4.
我国从1980年投放5亿元资金用于发展部分老少边穷地区生产和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起,扶贫工作正式起步。1986年国家制定了扶贫的贫困县标准,并确定了国家和省区两级政府分别扶持的贫困县,从此,国家的扶贫工作从部分地区扩大到全国范围。由于党和政府对于解决人民群众的贫困问题十分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予以扶持。截至“七五”期未,全国的贫困人口减少了6500万人。“八五”期间,国家加大了扶贫力度,五年间就使2000万人解决了温饱问题,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从十多年来的扶贫情况看,扶贫主要是以救济式扶贫为主,具体  相似文献   

5.
“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总体思路“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下简称“八七计划”),就是国家决定从1994年到2000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力争用7年时间,在巩固以往扶贫成果的同时,解决目前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  相似文献   

6.
1993年,国务院制定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庄严宣告,用七年时间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8000万人的温饱问题。根据《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要求,结合贵州省实际,省政府制定《贵州省扶贫攻坚计划》,力争用七年左右时间,基本解决全省1000万贫困人口的绝对贫困问题。 贵州省是全国重点贫困省区之—,从1986年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地开展扶贫开发工作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中央机关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及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的大力支持下,我省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扶贫政策,发扬动感情、动脑筋、动真格的“三动”精神,积极探索适合贵州省贫困地区经济开发的路子。经过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由救济式  相似文献   

7.
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农村有2.2亿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从1978年的30.78%降为2000年的3%左右。特别是“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农村扶贫工作收效巨大。但是也要看到农村贫困状况仍然严峻,全国农村尚有3000万贫困人口,特别是在西部地区农村人口中贫困的比重还比较高,且呈现出新的特征:一是贫困程度较深,多种贫困并存,现存在贫困人口大都是极贫人口,多数是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   

8.
实现我省“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确定的目标,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我省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富民兴黔事业的跨世纪发展进程。 我省自1986年开展扶贫开发特别是1994年组织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发扬“三动”精神,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扶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扶贫攻坚,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发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对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始终高度关注,先后多次深入老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考察。在广泛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实际、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他提出了搞开发式扶贫的工作方针,并领导实施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使扶贫工作从部门和地区的局部工作上升到全党、全国跨世纪发展战略的高度。在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践中,江泽民对扶贫工作的意义进行了新的阐发,回答了扶贫工作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消除贫困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0.
民之所欲,政之所出。1986年,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工作,到1992年底,全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从1987年的2.5亿人减少N8000万人;1994年,我国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力争用7年时间,解决这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经过7年攻坚,没有解决温饱的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3000万人,仅占农村人口的3%。丰衣足食是千百年来仁人志士的理想,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新中国,才把这个久远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相似文献   

11.
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农村有2.2亿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从1978年的30.78%降为2000年的3%左右。特别是“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农村扶贫工作收效巨大。但是也要看到农村贫困状况仍然严峻,全国农村尚有3000万贫困人口,特别是在西部地区农村人口中贫困的比重还比较高,且呈现出新的特征:一是贫困程度较  相似文献   

12.
《共产党人》2006,(3):33-34
宁夏“少生快富”扶贫工程自2000年从试点到推向全国。不仅在山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且对整个西部地区的扶贫开发都有指导意义。这一机制的创新,同时也得到国家领导人的肯定,为了使更多的读者了解、关注和支持这项工作,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本刊将在“特别策划”栏目陆续刊发有关文章。  相似文献   

13.
“在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中,我们按照县上的总体部署,首先采取‘五步法’,精准识别贫困户,然后根据每户的家庭实际和致贫原因,精准制定脱贫计划,精准落实扶持措施……”已在乡镇工作了近20年的静宁县三合乡乡长吕鹏深有体会地说,对于我们贫困地区的乡镇干部来说,“三农”工作始终是我们的中心工作,而扶贫工作更是重中之重,从“救济式”扶贫到“参与式”扶贫,再到今天的“精准扶贫”,可以说扶贫工作的方式方法实现了从“漫灌”到“喷灌”、“滴灌”的革命性变化,真正做到了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14.
1991年 3月底至4月初,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会议批准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从1980年到1990年,我国先后完成了“六五”计划和“七五”计划,提前实现了第一步战略目标。全国绝大多数地区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向小康过渡,少数地区已经实现了小康。  相似文献   

15.
“扶贫开发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四川扶贫工作坚持抓早、为民、务实,取得良好成效,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全国扶贫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甘肃是全国最贫困的省份之一,从1983年国家实施“三西”建设计划,到全省实施“四七”扶贫计划,陇原儿女挑战贫困奋战了30多年,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扶贫开发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论述、新观点、新要求,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精准扶贫战略思想,成为新时期指导甘肃站在新起点上决战全面小康最有力的武器和制胜法宝.  相似文献   

17.
文艺扶贫     
为了践行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会议精神,以及《四川省文化惠民扶贫2016年工作计划》,省文联按照省委脱贫攻坚任务的安排部署,自2015年9月起,组织艺术家持续开展“到人民中去”的文艺扶贫采风创作惠民演出活动,迄今已走过省内30多个贫困县(市、区)。他们不仅为当地百姓送去了精彩演出,还将采风时即兴创作的书画作品无偿捐赠给当地进行展览拍卖或义卖,所得资金用于脱贫攻坚和当地文艺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1988年,以胡锦涛为省委书记的贵州省决策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针对毕节地区的贫困状况。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了“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开创了当时在全国最贫穷落后地区之一的毕节地区的反贫困试验。19年来,“毕节试验”在探索贫困地区的科学发展、多种扶贫方式的综合运用、借助智力反贫困方面获得了丰富经验。毕节地区是西部贫困地区的典型,具有西部贫困地区的主要贫困特点。因此,“毕节试验”的经验对西部地区及至全国的扶贫开发工作都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鹏 《求是》1994,(10)
一、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帮助贫困地区改变落后面貌,是党和政府的历史责任 在全国范围大规模地搞扶贫开发已经七八年了。由于始终坚持了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取得了很大成绩。全国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从中央到地方的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为扶贫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 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这次会议讨论的“八七计划”的任务,就是要从现在起到本世纪末的7年里,解决农村8000万人口的温饱问题,帮助他们脱贫致富。这是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和各级人民政府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20.
1964年,全国“三线建设”拉开帷幕。在当年9月召开的全国计划工作会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明确要求,把重庆作为全国“三线”三个重点建设基地之一,提出“用三年或者更多一点的时间,把重庆地区,包括从綦江到鄂西的长江上游地区,以重钢为原材料基地,建设成能够制造常规武器和某些重要机器设备的基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