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立翔 《世纪桥》2010,(11):28-29
中国画创新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由于创作中传统观念的影响,决定着中国画个人风格形成的笔法创新常被人忽视,本文对现当代中国画笔法创新的个案进行解析,并从笔者研究的"齐锋笔法"的审美分析中,来对中国画笔法的创新做以研究。  相似文献   

2.
王宏波 《奋斗》2013,(6):60-62
正于志学是中国冰雪画的创始人,他以其特有的原创性艺术语言和独特技法,表现了"冷逸之美"的冰雪美学核心思想,建立了中国画"白的体系",其画作成就是巨大的,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上具有无可争议的地位和影响力。于志学在潜心中国冰雪画创作的同时,从对自然景物的个人感受或审美体验中,追求人类可持续  相似文献   

3.
张静 《世纪桥》2012,(19):129-131
中国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及审美特征。中国画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以形写神,畅神达意;二、以线造型,笔精墨妙;三、以虚带实,虚实相生;四、以大观小,散点透视;五、诗书画印,综合艺术。通过认识中国画的艺术特征,可以更好地欣赏中国画,进而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相似文献   

4.
李珊 《世纪桥》2013,(7):35-36
《共和国外交风云中的邓小平》(获中宣部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以文学纪实的笔法,立足于客观史实,尽可能地将对人物形象地塑造置入历史现场,视角独特、笔法客观、图文并茂。  相似文献   

5.
《新湘评论》2012,(22):43-43
本期推出的版画是山东籍版画家李树勤的作品《春回大地》,作品规格52cm×46cm,创作于1962年。 李树勤1961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中专部,翌年便创作了这幅极富江苏水印木刻特点的代表作。江苏水印木刻以秀润、典雅、蕴藉和抒情见长,其主要贡献在于对中国画审美特征的横向移植,在体现刀味和木味的同时追求中国画那种滋润淡雅、...  相似文献   

6.
《学习导报》2012,(22):43-43
本期推出的版画是山东籍版画家李树勤的作品《春回大地》,作品规格52cm×46cm,创作于1962年。 李树勤1961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中专部,翌年便创作了这幅极富江苏水印木刻特点的代表作。江苏水印木刻以秀润、典雅、蕴藉和抒情见长,其主要贡献在于对中国画审美特征的横向移植,在体现刀味和木味的同时追求中国画那种滋润淡雅、气韵生动的审美特征。作为一个画派,江苏水印木刻不仅极好地继承了明清古版画的传统,而且也把江南的地缘特色演绎得十分充分,平岗浅壑、粉墙黛瓦、水坞山乡、横桥扁舟……这些江南景致,成为水印版画作品的显著标志。  相似文献   

7.
正水彩画是用水和水彩颜料绘成的画,它诞生于15世纪末的欧洲,18世纪在英国形成独立画种,20世纪初传入中国。因其使用的材料、工具和绘制方法同传统中国画相近,故深受中国人民喜爱。民国中晚期贵州已有水彩画流行,新中国成立后水彩画在贵州得到了很大发展,并涌现了以田宇高为代表的一批水彩画名家。田宇高(1923—2013年),河北徐水人,早年入北平衡平画室学习素  相似文献   

8.
《当代贵州》2014,(20):61-61
蒋兆和(1904—1986),原名万绥,祖籍湖北麻城,生于四川泸州。他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融合西画之长,创造性的拓展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技巧,其造型之精谨,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之深刻,在中国人物画史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被称为20世纪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一代宗师。《流民图》作于1943年,是蒋兆和学贯中西的代表作。以其前所未有的宏大、悲壮,以浑厚有力的笔触倾泄着对战争的愤怒,表达了对正义与和平的哥唤,为现代中国水墨人物画在世界艺坛上确立了光荣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一兵 《前线》1983,(11)
这是两年前的事了,我在美术馆里看画展。那是一个中国血统的英籍画家,在国外颇有名气,到许多地方举行过画展。真是幸运得很,那天正值这位画家亲自为观众解说。我就在欣赏之余,也听听画家的介绍。我不是学画的,对画是外行,只因是中国人,对中国画不能不有所喜爱,就凭自己几十年耳濡目染所形成的审美观点来看画。她的许多画的确很美,有中国画的笔墨韵味,又吸收了一些国外的技法,有创新,又不难接受,特别是听了画家的亲自解说,更增加了对画的理解。从她的许多画里,的确得到了美的享受,又开阔了眼界,感到中国画的路子很宽,中国画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0.
《当代贵州》2014,(26):59-59
周怀民(1907—1996),曾用名周仁,江苏无锡人。20世纪中国杰出的山水画家,著名的书画鉴赏家。其山水画艺术取法师承更多偏重于宋画,他的艺术历程向我们展示了以宗宋为取向的传统主义画家在新中国初期的文艺政策下完成中国画转型的具体路径、优势长处和能够达到的成就。  相似文献   

11.
周海波 《理论学刊》2005,1(12):111-114
中国现代女性作家,其思想感情和文学写作正处于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矛盾之中,对妇女解放、男女平等问题存在的诸多差异性的理解,构成了双重的文化矛盾, 同时,倾向中国古典式的审美风格还是西方现代性的审美风格,也是不同作家的不同审美追求.由此,形成了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文化和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2.
从学理层面探讨当代审美文化建设与传统审美文化资源的内在联系,依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当代审美文化因其具有"审美与生活相同一"的特异品格,并同经典美学"审美超功利、无目的"话语模式迥然异趣,而被人们命名为"后现代"或"现代"的文化,但其与"前现代"即古代审美文化资源的联系却被大大忽略.其次,当代审美文化的崛起与中国市民社会的发展直接相关,也因此显示了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之间难分难解的历史联系.再次,当代审美文化中"传统"审美文化资源以"道不远人"的哲学-美学精神,同当代语境中的"现代"、特别是"后现代"审美文化因素呈现出互补与融合的状态.  相似文献   

13.
申玉梅国画     
作品点评申玉梅的国画创作以山水为主,继承了中国山水画的传统,讲究画的神韵意境,以简洁飘逸的笔法给欣赏者带来精神上的享受。她笔下的那些雄厚的山、苍茫的旷野、奔腾不息的流水、自然生长出来的树,都代表了自然界的生命意象。山水画讲究层次和着色,更讲究虚实结合,《秋岭揽翠图》色彩鲜明,气势非凡,这与她多年来练就的笔墨功夫息息相关。申玉梅通过笔墨语言表现秋天山岭的多彩、深幽,在"方寸之间见气象万千",冷静中蕴含热烈,热烈中蕴含冷静。中国古代画论中既强调多样性又强调统一性,多样性即反对平铺直叙,反对景物雷同。申玉梅的山水画中的山岭、树木、花草力求新、奇、怪、险,让人感受山峰的雄健和缥缈,感到山重水复、深邃莫测。而且画中"虚"的部分处理得很好,墨色和谐统一,使画的意境更为深远。申玉梅的画注重山水精神的营构与表现,其画风庄重严谨、朴厚雄浑,构图高远细腻,立体感强。使人身临其境,心  相似文献   

14.
绘画艺术     
绘画是最古老、最主要的造形艺术之一,是用笔、刀等工具和墨、颜料等材料,通过线条、色彩、构图等手法,在纸、布、木、石、墙等多种视觉平面上创造可视的审美形象,是现实生活的高度概括和艺术再现。绘画艺术大体上分为东西方两大体系,东方以中国画为代表,西方以油画为代表。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在绘画上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审美取向。在西方,绘画被视作一种认识世界的途径,其审美取向在于写真写实重客观;而在中国,绘画则在于审美移情,形神兼备,妙在传神  相似文献   

15.
正1937年11月,徐悲鸿随中央大学西迁重庆,这位美术大师与重庆的情缘由此开始。寓居重庆近十年,是他艺术生涯中十分重要的时期。这期间,徐悲鸿将自己的情感与民族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不辞辛劳地为抗战筹集资金,成为抗战时期艺术领域的一面旗帜。他坚持探索中国画改良的道路,将西画素描造型和鲜明的色彩特色融入到中国画的笔墨神韵中,对中国画坛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其创作的《巴人  相似文献   

16.
《湘潮》2007,(6)
中国画的全面复兴促使工笔画也以开放的包容性向其它艺术门类借鉴吸收。从构图、材料上看,与工艺化视觉形式的造型艺术更类同,特别是平面构成原理的渗入,使工笔画的形式感不但在造型上得到了提升,更使其图式定律得到了归纳统一,平面构成的审美法则嫁接于工笔画,不论从审美创新的立场,还是从拓展中国工笔画传承空间的角度来说,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06年11月29日,马鞍山市《皖江晚报》头版头条刊登了我用散文笔法采写的新闻《寻找李之仪》,打响了这座城市的一张名片。  相似文献   

18.
中国山水画自隋、唐摆脱"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现象而独立成幅起,经五代、北宋趋于成熟,画者纷起、大师鼎立;至南宋、元、明发展迅疾,派系分呈、蔚成大观。在这一进程中,明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之说尽管与山水画家的师承演变史实不尽相符,然其崇"南"贬  相似文献   

19.
文化自信是国家、民族、政党积极肯定自身的文化,使人们对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拥有了坚定的信心。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历史的演变与发展中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源泉和根脉,还为文化自信的构建奠定了基础。文化自信的提升主要借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它不仅需要对传统文化慎重取舍还需要文化自身的创新。  相似文献   

20.
单方利 《理论学刊》2007,(11):113-116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大量促进社会发展的因素,同时也有阻碍社会发展的成分。从当代的视角看,中国传统文化不可能直接通向现代化;东亚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证明,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中国近代以来传统文化的演变告诉我们,文化的现代化必须以经济的现代化为基础,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涉及的范围是极其广泛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传统思想观念的现代化、传统思维方式的现代化和传统行为方式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