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近年来,大学生"回炉"现象让社会关注,这无疑是对普通高等教育的一种警示。透过大学生"回炉"热,折射出教育结构存在问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更需要创新,同时也反映职业教育需回归就业本位,大学生就业观念日趋理性。  相似文献   

2.
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市场化的趋势弱化了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缺失成为中国高校大学生的突出问题。在解决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问题时,高校在价值选择与现实冲突的夹缝中,应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自身的内在精神需要为出发点,以培养和谐发展的人为终极目标,重塑大学生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3.
虽然问卷调查法在大学生中的使用日益增多,但因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制作的问卷在设计的问题数量、问题和选项的质量以及问卷的格式和版面等方面不同程度地都存在不足。增强大学生问卷制作能力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管齐下"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在被网民惊呼大学毕业生面临"史上最难就业年"的背景下,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再次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文章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以巢湖学院为例来探讨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并分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并探索其解决之道,以促进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更多人才,促进学校和社会的积极发展。  相似文献   

5.
考研动机与行为能使本科大学生"破茧成蝶"、"培趣练能"、"化知蓄养";基于个人发展,本科大学生考研动机与行为需要博弈。"迎合型"、"逃避型"、"虚荣型"考研动机与行为更需要矫正。  相似文献   

6.
新“上山下乡”运动刍议——大学生就业新天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而农村是大学生就业的新天地。所以,用积极的政策引导大学生面向"三农",来一场新"上山下乡"运动,无论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还是解决"三农"发展难问题,都不失为一剂良方。  相似文献   

7.
和谐大学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自身稳定和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高校师生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以下简称"三自")与和谐大学建设息息相关,是和谐大学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高校要创造大学生开展"三自"活动的良好条件,重视班主任、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以及学生骨干队伍的培养;要建立班集体、学生宿舍导向式"三自"模式,鼓励学生加入各类学生社团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设立大学生自我教育研究会或自我管理委员会等,从而发挥大学生"三自"的功能,促进和谐大学建设。  相似文献   

8.
提高大学生的诚信素质对于促进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是高等学校乃至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同时,高等教育本身存在着诸多影响大学生诚信的因素.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诚信缺失表现与高校教育环境中的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从"自律"和"他律"两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类似"马加爵事件"、"复旦投毒案"等大学生极端行为案件不断出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在震惊和叹息之余,我们还需要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系列案件。当今社会法制建设不断完善,依法治国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指导方针,对法律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已成为对每个大学生最基本的要求。在崇尚法治的社会背景之下,大学生极端事件却愈演愈烈,由此我们开始思考大学生法律意识强弱与极端事件发生之间的因果联系。为了解当代大学生对法律以及极端事件的认知程度,我们开展了从法学角度看沈阳市高校大学生对大学生极端事件的认知调查,以此为起点探讨怎样从法学思维深层分析当代大学生对极端事件的认知,并得出大学生法律意识匮乏易导致极端事件发生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村官"的角色社会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角色社会化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本文主要运用角色理论来分析大学生"村官"的角色社会化过程及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这对于大学生"村官"更好的适应农村的生活和工作、更好的为农民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熊建军 《法制与社会》2013,(18):228-229
法学院或法学系的大学生对"叛逆传统"课程有一种天然的抵制情绪和表现。加拿大和美国的教学实践中也曾出现过这一问题。"叛逆传统"是痛苦的、不易的、有风险的,它需要与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当代人作艰苦的斗争。经过思索与探讨,本文总结出了一套教授具有叛逆传统性质的"叛逆传统"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中逐渐沦为弱势群体。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各种原因中,不平等就业违背了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作用的原则,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源。因此,保障大学毕业生的平等就业权,是有效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关键,这就需要得到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作用的保障,表现在:为大学生平等就业权利的实现提供法制保障、提供法治保障、提供德治保障。  相似文献   

13.
"爱国主义"由来已久,而最近在对西藏打砸抢烧暴力事件、奥运圣火在法传递遭干扰、CNN主持人恶毒言论攻击中国等问题上,国人特别是广大大学生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激情,他们以各种方式进行抗议与谴责,这种空前高涨的爱国激情,固然让人感到欣喜,但是也让人感到担忧。本文指出爱国主义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性。大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知识、有文化,在爱国方面,更应该有理智、理性,从而使爱国更有深度。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指出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主要表现为结构性就业问题和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而导致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四个方面:社会原因;"买方"即用人单位的原因;校方存在的严重问题;大学生自身之不足。  相似文献   

15.
当代大学生作为"新时代道德规范的中坚实践者",更应该深刻地了解"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在校园里营造一种人人知荣辱、明羞耻、懂美丑的良好氛围。而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化为当代大学生的坚定信念,进而外化为高尚行为,是一个长期、复杂而艰苦的过程,需要构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6.
左媛  姚磊 《法制与社会》2013,(19):199-200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之栋梁,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关系到国家是否兴旺昌盛。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学生思想法律问题却日益突出,道德素质下降,犯罪率不断上升。从"我爸是李刚"到药家鑫再到李天一,这一桩桩一件件大学生犯罪案件让人无比痛心疾首。大学生犯罪问题也暴露出高校法制教育环节的薄弱。如何提升大学生思想法律意识,预防大学生犯罪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面临的严峻的问题。本文将从高校法制教育入手分析,总结我国高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对提升大学生法律素质提出自身见解。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就业是全社会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是倍受社会关注的问题之一,是关切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因素。据统计预测,到2011年,大学层次毕业生数量将达到峰值,约758万人,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针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把大学生就业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出台了多项措施。但作为一项涉及多方面的系统性工程,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需要各方面的努力,针对大学生就业心态的调试,就是重要的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在孔子"君子"式理想人格的影响下,中华民族形成了赞赏、追求人格境界美的人文传统,而大学生道德素质问题日益加剧引起各界注视。本文就大学生人格塑造问题,论述了孔子理想人格的现实意义,提出了大学生所应该具备的几种基本品德:自尊自爱,诚实守信,持之以恒,自强自立。  相似文献   

19.
女大学生就业中的不平等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女大学生就业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平等权的视角中剖析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的本质,加强对女大学生就业平等权的法律保障研究。这不仅有利于女大学生实现平等就业权,而且对全社会女性就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理念严重滞后,安全教育模式已不适应现代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因此,重新审视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大学生安全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对策便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