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佤山印象     
走近临沧,便走近了阿佤,走进沧源,便走进了佤山;阿佤山再高,却有条条山路通向山外。佤山是神奇的,阿佤人的胸怀是敞开的。在大雾淌散,新茶待摘之时,我们走进了佤山。佤山沧源,我国佤族聚落之乡,全县现有佤族人口12.5万,占全县总人口的83.8%,占全国佤族总人口的28%。沧源佤族自治县位于临沧地区西南角,全县地势北高南低,峰峦连绵,平均海拔在1500~2000米之间;境内河流纵横,主要有南滚河、小黑河,属萨尔温江水系;拉勐河、勐董河,属澜沧江水系。全县有闻名遐迩的古崖画群、南滚河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  相似文献   

2.
佤族历史悠久,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古老民族,主要分布在滇西和滇西南地区。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语支,有布饶、阿佤、佤3种方言。上世纪30年代,进入阿佤山区的外国传教士,曾用拉丁字母设计了一套用来拼写佤语的文字,佤语群众管它叫“赖撒拉”,意即“传教士文字”,流传不广。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帮助下,设计了新的佤文方案,经过推广应用,现已成为我国佤族的通用文字。  相似文献   

3.
《今日民族》2013,(9):18-18
佤族音乐舞蹈史诗《司岗里》,以《司岗里》史诗的核心思想为主线,通过真实的九大人文自然符号,演绎阿佤人敬畏生命、崇尚自然、天人合一、团结和谐的普世精神和弘扬传统、自强诚信、广结天下、勇于创新的人性品质,让人们在音乐、舞蹈和诗的审美享受中,感悟佤山、佤族、佤文化的丰富和独特的内涵。吉歌由《恐慌舞》、《击石舞》、《取新火》、《古歌》、《火把舞》构成。反映阿佤先民对生命、对自然的认知,生发和积累万物有灵、和谐生存的原始意念,昭示佤山古老文明的活水源头。  相似文献   

4.
临沧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因全国60%以上的佤族人口世居于此而成为中国佤族文化的荟萃之地。2002年4月28日,古老的临沧城流光溢彩,春光明媚。伴随着第三届中国昆明国际旅游节的脚步,一台《走进佤山》的大型民族歌舞表演,拉开了第二届中国临沧佤族文化旅游节的序幕。佤族歌舞之魂4月28日上午,春风拂面,南汀河水奔流得格外欢快。世纪大道上,木鼓声、号角声、呼喊声摇撼大地,琴弦声、跺脚声、欢歌声融汇一起。阿佤小伙敲响了震天的木鼓,美丽多情的阿佤少女甩起了黑发,以如火的激情,演出了一台气势恢宏而又美不胜收的大型…  相似文献   

5.
叶孜 《今日民族》2001,(5):22-24
云南民族出版社佤族女编辑鲍明秀哽咽着一遍遍朗读这首佤族神话史诗《葫芦的传说》,在这优美动人的长诗里蕴含着浪漫的伤感情调。长诗的译者,也是她的启蒙老师刘允褆,去世已有半年。她告诉记者,刘允褆年届花甲即匆匆辞世,回顾他这一生,作为一个北京人,或许在学术或者是文学上没有什么惊人的成就,但他把大半生心血和情感献给了佤山,献给了佤族人民,他是佤族人民心目中“佤山的儿子”。 诗人、佤语翻译家、副编审、云南国际友人研究会秘书长刘允褆生前好友们的诉说,把记者的视线带进到一个饱含佤族情结、血液里浸透着阿佤魂的普通…  相似文献   

6.
金骥 《今日民族》2015,(3):12-13
西盟县勐卡镇马散村有个永俄寨,这里有神秘古老的原生态文化,有优美动听的阿佤歌舞,有香醇的鸡肉稀饭和阿佤水酒,有热情似火的阿佤激情。
  永俄寨位于勐卡镇政府西面,募西路沿线,距离镇政府10公里,交通便利。平均海拔1670米,2006年开始建寨,2008年批准设立村民小组,现有58户165人,全寨均为佤族。  相似文献   

7.
沧源佤山,相传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阿佤民族,相传是第一个从葫芦里出来的人。然而,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加之山河相隔,路途遥远,现代文明的春风迟迟吹不进这块人类的发祥地,古老的仅山仍在沉睡,被称为“老大”的阿佤人照样划地为牢,固步自封,死死地结绳记事。文盲充斥着整个民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缓慢。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沧源佤族自治县建立三十年来,党的民族政策犹如一股强劲的东风,吹醒了沉睡数千年的阿佤群山,温暖着世居在深山老林的阿们民族。从此,阿佤人民开始以新的姿态跃身于先进民族之林,沧源佤山的文明史…  相似文献   

8.
佤族是云南省的世居民族之一。佤族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笔不可多得的人文资源。目前对佤文化的研究仅限于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及人口学等方面,从旅游角度对佤文化进行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比较苍白,佤文化作为旅游资源还未受到足够重视,开发处于起步阶段,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与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
毕登程 《创造》2014,(4):62-63
正临沧其实还应该再打响另一个重要的佤文化品牌,那就是承接着司岗里文化的司岗格—西念壤文化。多年来,虽然临沧并非佤族自治州,但有眼光的临沧历届领导抓住特色文化,举全市之力着重打造佤族文化,一个耳熟能详的口号就是:"临沧,世界佤乡。"其结果,临沧市,当然主要还是沧源佤族自治县的佤文化宣  相似文献   

10.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勐简乡大寨佤族是佤族中比较特殊的群体,其穿着、语言与“布饶”方言区有较大的差别,他们自称为“黄衣阿佤”。  相似文献   

11.
阿佤神话     
高立旗 《创造》2006,(3):142-144
云南西盟阿佤山供奉牛头的圣地——“龙摩爷”,是一个神秘的世界,藏着许多阿佤人与牛的神话故事。相传,佤族在公明山上居住的时候, 有一天,突然洪水漫天,淹没了田地,淹没了高山,淹没了飞禽走兽,也淹没了人  相似文献   

12.
今年41岁的罗岩祖是西盟佤族自治县翁嘎科乡人,七十年代初参加工作以来,他当过农科员,又先后任过县农科站副站长、县农牧局局长等职,1991年,他调任西盟县民委主任。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佤族干部,罗岩祖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佤山的土地上,为了让阿佤人早日过上好生活,他作了许多不懈的耕耘。西盟是一个边疆民族特困县,由于历史和自然地理的原因,交通闭塞,科技文化落后。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作粗放,生产力落后,群众生活还处于贫困之中。1981年,罗岩祖同志走上了县农牧局的主要领导岗位上,作为有专业知识的一个领导干…  相似文献   

13.
沿着澜西公路进入佤山,在澜沧与西盟交界处,栖息着一个佤族风情浓郁、自然风光秀美的村落--勐梭镇博航自然村。
  博航村是一个佤族聚居村,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村内的森林遮天蔽日,林间山花灿烂,这里的佤族群众大多能席地而歌,即兴起舞,佤族神话为村子增添了神秘色彩。然而,这样一个美丽的村落,过去却十分贫困,直到2007年,西盟县委、县政府经过多次调研,打造“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的思路逐渐清晰,对博航村的改造拉开帷幕。  相似文献   

14.
佤族鸡肉烂饭,佤语称“迈尼亚布勒”,“迈”为烂饭,“尼”为肉,“亚”为鸡,“布勒”为佤族自称,连起来就是佤族鸡肉烂饭。佤族鸡肉烂饭历史悠久,是佤族食品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一、佤族鸡肉烂饭由来的传说佤族鸡肉烂饭的由来,传说是古代时候,有一对佤族夫妇生育的儿女很多,成了一个大家庭,这些儿女长大后,姑娘嫁出去了,儿子结婚后分家出去了,多年互相没有见面,因此,有一年过年的时候,兄弟、姐妹互相邀约回来看望老人。父母没有办法给儿女吃好的东西,只有把自己养的唯—一只鸡杀了,和大米、冷水一块放进土锅里煮成鸡肉烂饭…  相似文献   

15.
沧源,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位于云南省临沧地区西南边陲,中缅边境中段。在244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佤、傣、拉祜、彝、汉等20多种民族1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93%,主体民族佤族占总人口85%,是知名的“阿佤山区”。自古以来,沧源是通往东南亚的重要门户之一,明末清初逐渐成为南方古丝绸之路的重要支道。历史上,这里曾经发生过震惊中外的班洪抗英事件。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前进的步伐,沧源县也走过了自己五十年的光辉道路,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1998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32…  相似文献   

16.
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对歌舞艺术领悟性高,对歌舞艺术天生热爱。村寨中一年四季遇剽牛、祭木鼓、新米节、春节、便克节、婚丧嫁娶、起房盖房、猎获野兽、谈情说爱、上山下田生产劳动、小孩嬉戏玩耍等场合,都喜欢唱歌跳舞,喜欢打歌自娱。歌舞艺术从古至今一直活态地存在于佤山人日常生产生活中,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佤山人度过生命中美好的时光。歌、舞、乐即兴创作表演,是佤族文化的传统性特征,也是佤族与生俱来的财富,更是佤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17.
胡云 《今日民族》2014,(3):20-21
<正>阳春三月,北国冰封还未解冻,孟连县富岩镇芒冒村早已是山花烂漫,莺歌燕舞,呈现一派绿色生机。还未下车就能听到寨门上的铜铃叮当作响,清脆回荡,让人心旷神怡。这是佤山群众对客人的欢迎和美好的祝愿。走近寨子,一眼就能看到悬挂在寨门上的牛头,佤山牛头是神秘的象征,是佤族人民的信仰,牛头挂得愈多预示着这个寨子里的人生活愈富裕、愈幸福。  相似文献   

18.
陈士珍 《今日民族》2008,(10):32-33
甩发舞,佤语叫“稿西尾给嘿”,是流传于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永和社区(永茸寨)、班老乡纳勐村的佤族民间女子的舞蹈。佤族妇女自古以长发为美,每当妇女在竹楼下洗净长发后,就要低头梳理,甩发晾干,于是乌黑的长发就随风舞蹈。  相似文献   

19.
佤族是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一个古老民族,主要分布在澜沧江、怒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地区。这里山岭连绵,平坝极少,故称为"阿佤山",古称"葫芦国",居住在这里的佤族自称"阿佤",意为"住在山上的人"。佤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  相似文献   

20.
吴平 《今日民族》2001,(3):28-31
在西盟佤族地区,有一个叫“天堂──西盟佤山部落风情园”的小型文化场所,并拥有一个业余民间演出团体──西盟佤山民间艺术团。它们由佤族私人出资兴力和组建。这件事发生在西盟这样一个解放前夕还处在原始社会时期的闭塞的国定特困县,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西盟县城里有个“民俗村” “西盟”在佤语里的意思是“一个能找到金子的地方”,但多年来,他却被“贫穷”二字深深困扰。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这里处于原始社会时期,至今还保留着原始社会生活方式的某些残余,村寨里奉行着见者有份、平均获取的原始共产主义分配方式,对外物品交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